情牽二十年的《查令十字路 84 號》和兩年後的歸鄉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昨晚用了幾小時再度讀完《查令十字路 84 號》,上次讀剛好是 5 年前的 6 月。台灣譯本由時報出版社發行,初版是 2002 年,我買的是 2016 年 2 月的 2 版 24 刷。譯者陳建銘文筆極讚,名作家唐諾為序,也是好文。但我建議先讀完篇幅不到百頁的正文,當然大量譯注的含金量也很高。然後再看唐諾之序與陳建銘之譯序,既不被破哏亦會更加感動。
然後,安東尼・霍普金斯與安・班克勞馥主演的同名電影,你也要去 iTunes 上租來看。還有,陳建銘在譯序中提到的老電影《街角的商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 1998 年《電子情書》靈感來源 - 你也不能錯過。
當然,才剛上市兩個月的新書、台灣書市睽違近半世紀(原著出版於 1973 年)的續集 -《重返查令十字路 84 號》,揭曉了漢芙在電影尾聲上了飛機之後又發生了什麼事,你怎能不知道?
重讀本冊順便筆記。原來漢芙在 1952 年 2 月 9 日就曾在給法蘭克的信中說「如果繼續照著這樣的調薪幅度,到了六月,也許我就可以啟程赴英,自己去逛『我的書店』。」那是她初次動念赴英。而她與 Marks & Co. 書店結緣的首封信件日期是 1949 年 10 月 5 日,相較於續集之初她上飛機的 1971 年 6 月 17 日,那真是一段綿延 20 年的情緣(書中最後一封信是 1969 年 10 月)。
可喜的是,續集維持了本冊的流暢譯文與海量註釋特色,讓你對漢芙的英國文學之旅不至於像個事不關己的局外人。甚至像我讀完續集再回頭重看本冊,會發現更多漢芙的靈犀與情思,其實早在 20 年前就深固成型,1971 年的女爵之行便是水到渠成的情感歸鄉,儘管肇因於遺憾。
現在想想,1971 年越戰酣熱,漢芙也在書中表達了當年美國國慶日時身處倫敦的心情:「一回想起越戰前的日子,便讓我感到十分陰鬱,那時的我還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充滿了光榮感,而七月四日也還帶有其特別的意義。」越戰於 1965 年規模擴大(從「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彼時漢芙在做什麼?本冊中有提到她於 1968 年 9 月 30 日寫給法蘭克的信中說:「我為兒童編寫美國歷史讀物已經長達四、五年了,為了這些書,我還買了一大堆關於美國歷史的書」,所以她當時的確應該既熟悉又驕傲於本國歷史。這麼看來,越戰也改變了她的想法,也許一趟英國行能暫時拋開紛擾,對她實有必要。
恰巧我最近在看 Apple TV+ 的《1971:那一年,音樂改變了世界》劇集,那個披頭四剛解散的年頭,空虛混沌可以想見,尤其是對英國人而言。譬如法蘭克在 1965 年 10 月 4 日的信中說,「我還蠻喜歡披頭四的,只希望他們的歌迷不要放聲尖叫。」那是「披頭瘋」(Beatlemania)的年代,連時值 57 歲的他都稱讚這群小夥子,不似大多父母長輩搖頭鄙視,證明他的確不是一個「既木訥又嚴峻」的人。連我現在距此歲數尚遠,都受不了看到 BTS 和那些繃蹦跳跳的小白臉,我才是既木訥又嚴峻...
又扯遠了,壞習慣 ;p
PS. 我過去寫過好些關於《查令十字路 84 號》的心得或雜談,這次乾脆將尚具可讀性的幾篇重貼在這裡吧,方便日後回憶。

【原文作於 2016 年 6 月 11 日】
《查令十字路 84 號 / 84, Charing Cross Road》(1987)
上個月底才剛看完這本書,今天就趁熱來看電影;基本上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不可能不想看電影吧。
劇本將原著中往覆於大西洋兩岸的二十載書信,改編成流暢而可親的劇場形式,穿插一點時事,反而凸顯出當時的社會背景與主角身處其中的心境。這些雖無關於以信件內容為主體的故事主線,卻讓電影「說故事」的本質更容易呈現出來,觀眾也不至於感到枯燥而無頭緒,無怪乎提名當年英國影藝學院最佳改編劇本獎。
仔細比對原著封面上的照片,電影幾乎百分之百重現了當年店面樣貌。哪怕是物換星移人事全非,那裡至今仍是一個全世界愛書人的夢想天堂。日後若有機會再訪倫敦,必當打卡此址,即使現在徒留一塊鐫牌,我還是要固執地獻上一吻,傳至天上。

【原文作於 2019 年 7 月 24 日】
愛書人必讀的名著《查令十字路 84 號》,改編成的電影我在 3 年前看完書後沒幾天就上 iTunes 找來看了。今天正在看一本書《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裡面有一篇主題恰好是談為本片做配樂的 George Fenton,文中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插曲。
原來當時海倫漢芙原本只是打算投稿給《紐約客》雜誌發表單篇文章,卻沒想到經過一番折騰轉圜,在昔日合作夥伴「哈珀出版社」女編輯吉納維芙・楊的幫助下,最後由美國一家獨立小出版社「格羅斯曼」正式集結出版成冊。
而這位吉納維芙・楊(Genevieve Young),竟然是中華民國駐菲律賓外交官楊光泩的女兒,同時也是著名外交官顧維鈞的繼女,有一個中文名字「楊蕾孟」。她曾多次將漢芙的文章退稿,直到被《查令十字路 84 號》感動而助其出版。(按:今次重讀始發現,漢芙在 1961 年 3 月 10 日給法蘭克的信中,有提到她的編輯是一位中國人「金小姐」,其實就是 Genevieve Young。
以上是書中記述,但這些人到底是誰?
再查維基百科。1930 年,楊光泩任國民政府駐菲律賓領事,妻子嚴幼韻相隨出洋。1942 年初,日軍攻佔馬尼拉,楊光泩遭拘禁,4 月 17 日被日軍槍殺。太平洋戰爭結束,嚴幼韻攜三女楊蕾孟、楊雪蘭及楊葸恩前往紐約。未幾,任聯合國禮賓官,直至1959 年 10 月聯合國大會結束後退休。1959 年 9 月,與舊時情人顧維鈞結婚,婚後盡心照顧丈夫,顧維鈞於 1985 年去世,享年 97 歲,其健康長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幼韻的悉心照料。嚴幼韻於 2017 年 5 月 24 日去世,享壽 111 歲 240 天。其長女楊蕾孟(Genevieve Young)為原 Bantam Books 出版公司副總裁、總編輯。
所以牽扯還真遠哩。言歸正傳,我朋友在 2015 年造訪查令十字路 84 號,但他說現在那裡已經變成麥當勞了,只在牆上留下一面紀念牌。原來 Marks & Co. 書店於 1970 年底歇業後,此地幾經轉手最後變成現在的麥當勞,本書中也提到了這一段。
朋友拍的紀念牌:「查令十字路 84 號,馬克與柯恩書店原址,因海倫漢芙的書而舉世聞名」。

【2018 年 11 月 1 日】
不久前才讀了幾本「珍本書」的相關書籍,藏書心得錄、小說、報導文學兼有。前幾天逛二手書店,發現這本《托爾金的袍子》時單純覺得和珍本書相關的主題頗對味始買下,然方才讀畢即大為讚賞!作者從之前我未曾接觸到的「書商」角度來看這行業,諸多數十年職涯中的軼事掌故,彷彿秘辛般的娓娓道來,有趣又精彩,比小說還好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買書當時並未將作者和譯者放在心上,更早忘了陳建銘這名字。但這兩天越讀越讚賞,回頭去查才知道我喜歡的《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亦為其譯作。無怪乎!極為欣賞他的譯筆:生動流暢、雅俗共冶。配上作者敘事風格,讓我看得甚是暢快淋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9會員
235內容數
2015 年夏末,台灣最知名的披頭四達人馬世芳連續第三年帶團去英國,走訪披頭四相關景點,可謂道道地地難得的搖滾樂進香團。我看了兩年,也盼了兩年,終於在這年初下定決心去報名,圓我身為披頭四粉絲的一個大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白的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書名很聳動、設計很厚工、封面很迷幻、視覺很霓虹。初翻《台女》,這四句就是我第一印象。
《The Art of Rivalry》,翻成中文應該是「競爭的藝術」,但編輯卻給它起了個很有創意的譯名:「藝敵藝友」,既是諧音又切合原名,具有高效行銷語彙之姿。
Goodbye,英國。 一萬公里,七小時的時差。獨自一人飛了這麼久來到遙遠的異鄉,到底是為了什麼?十天前我這樣問著自己。
終於到了最後一天,日子怎會突然加速起來?這是我今天早上起床時的第一個念頭。
來英國第八天了,今天總算要開始接受真正的搖滾倫敦召喚。之前在利物浦走跳,由於很多地方是有專屬導覽或定點放風,所以老師不會整天當領頭羊。但今明兩天完全是市區打卡型態,老師便立馬躍升為達人兼導遊 ,大夥兒也差不多都得全體一起行動,道地觀光團模式成形。
再度告別 Coombe Abbey,我們早早便上路,因為聽說上班時間往倫敦的高速公路一定會塞車。全車大概只有宜平比導遊比較著急,大夥兒都自個兒倒在位子上打盹發呆。
書名很聳動、設計很厚工、封面很迷幻、視覺很霓虹。初翻《台女》,這四句就是我第一印象。
《The Art of Rivalry》,翻成中文應該是「競爭的藝術」,但編輯卻給它起了個很有創意的譯名:「藝敵藝友」,既是諧音又切合原名,具有高效行銷語彙之姿。
Goodbye,英國。 一萬公里,七小時的時差。獨自一人飛了這麼久來到遙遠的異鄉,到底是為了什麼?十天前我這樣問著自己。
終於到了最後一天,日子怎會突然加速起來?這是我今天早上起床時的第一個念頭。
來英國第八天了,今天總算要開始接受真正的搖滾倫敦召喚。之前在利物浦走跳,由於很多地方是有專屬導覽或定點放風,所以老師不會整天當領頭羊。但今明兩天完全是市區打卡型態,老師便立馬躍升為達人兼導遊 ,大夥兒也差不多都得全體一起行動,道地觀光團模式成形。
再度告別 Coombe Abbey,我們早早便上路,因為聽說上班時間往倫敦的高速公路一定會塞車。全車大概只有宜平比導遊比較著急,大夥兒都自個兒倒在位子上打盹發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8月書宅 – 改變   總算從英法安全的帶了學生回來 (感恩感恩) 13天 充滿難以形容的感動跟收穫 四年後再次回到英國這個待了很多年的地方 確實有點百感交集   又去看了一次大英圖書館跟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 然後經過Word on the water (倫敦的船上書店)
Thumbnail
1984年,由皇冠出版社印行的第二本書是《春衫猶濕》,這是一部書信體愛情小說,當年在皇冠雜誌連載時,曾引起海內外頗大的迴響,甚至收到美國和歐洲讀者的來信。二十餘年後,中國大陸網站居然還有讀者在詢問、傳抄、討論這本濃情蜜意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意外與高興。  此書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讀者喜歡這個書名,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上午,整理家裡書庫的時候,隨手找出了三本書:《現代性的地平線:哈貝馬斯訪談錄》、《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利奧塔訪談錄》、《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依照我可靠的記憶,這三本書是當年我在台北的明目書店購得,也是顯邦兄主持明目書店書友最為熱衷搶書的時期。的確,與現今中國已大量出版的
Thumbnail
這本《舞動紅樓夢》是屬於遠流出版社-「看雲門讀經典」系列的第二本書,由蔣勳先生著作。 本書是2005/3/1初版一刷,老安手中這本是2005/4/15的三版一刷。 過年前在愛心商店的二手書架上入手。 短短45天內,就可以進行了三版,可見二十年前,台灣實體書最後黃金時代的輝煌。
Thumbnail
去年底的愛書,書名讓我想起了「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昆丁塔倫提諾,身為大眾傳播的孩子真的非常推薦! 之前聽podcast訪問了牽猴子的王師,他非常推薦的一本書,果然一看看到了心坎裡!好懂易讀,有許多共鳴,不僅獲得了知識更讓自己回想起自己迷上電影的小時候。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葛楚·史坦,巴黎花街二十七號,畢卡索,馬蒂斯,海明威。如果你曾經讀過《流動的饗宴》,年老的海明威談論起年輕時的巴黎印象裡,葛楚的教母形象如此鮮明,也深深影響年輕的創作者。這當然是不能可再次重現的時代了,一個美國實踐了法式沙龍,在巴黎的核心地帶,出現一個圈子,孕育了「作品」。 這本書特殊的地方,不僅
Thumbnail
書名: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作者: 洪愛珠 出版日期: 2021/03/26 這本書一直都在我的清單上,但始終未閱讀,直到朋友推薦,我決定來看看。 作者洪愛珠年齡與我相同,一開始閱讀覺得文字清淡,但卻越看越喜歡,她能夠把很多氣味轉化為文字,非常鮮明。彷彿親身經歷在那炊煙之中,感覺溫暖又懷舊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
Thumbnail
8月書宅 – 改變   總算從英法安全的帶了學生回來 (感恩感恩) 13天 充滿難以形容的感動跟收穫 四年後再次回到英國這個待了很多年的地方 確實有點百感交集   又去看了一次大英圖書館跟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 然後經過Word on the water (倫敦的船上書店)
Thumbnail
1984年,由皇冠出版社印行的第二本書是《春衫猶濕》,這是一部書信體愛情小說,當年在皇冠雜誌連載時,曾引起海內外頗大的迴響,甚至收到美國和歐洲讀者的來信。二十餘年後,中國大陸網站居然還有讀者在詢問、傳抄、討論這本濃情蜜意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意外與高興。  此書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讀者喜歡這個書名,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上午,整理家裡書庫的時候,隨手找出了三本書:《現代性的地平線:哈貝馬斯訪談錄》、《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利奧塔訪談錄》、《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依照我可靠的記憶,這三本書是當年我在台北的明目書店購得,也是顯邦兄主持明目書店書友最為熱衷搶書的時期。的確,與現今中國已大量出版的
Thumbnail
這本《舞動紅樓夢》是屬於遠流出版社-「看雲門讀經典」系列的第二本書,由蔣勳先生著作。 本書是2005/3/1初版一刷,老安手中這本是2005/4/15的三版一刷。 過年前在愛心商店的二手書架上入手。 短短45天內,就可以進行了三版,可見二十年前,台灣實體書最後黃金時代的輝煌。
Thumbnail
去年底的愛書,書名讓我想起了「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昆丁塔倫提諾,身為大眾傳播的孩子真的非常推薦! 之前聽podcast訪問了牽猴子的王師,他非常推薦的一本書,果然一看看到了心坎裡!好懂易讀,有許多共鳴,不僅獲得了知識更讓自己回想起自己迷上電影的小時候。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葛楚·史坦,巴黎花街二十七號,畢卡索,馬蒂斯,海明威。如果你曾經讀過《流動的饗宴》,年老的海明威談論起年輕時的巴黎印象裡,葛楚的教母形象如此鮮明,也深深影響年輕的創作者。這當然是不能可再次重現的時代了,一個美國實踐了法式沙龍,在巴黎的核心地帶,出現一個圈子,孕育了「作品」。 這本書特殊的地方,不僅
Thumbnail
書名: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作者: 洪愛珠 出版日期: 2021/03/26 這本書一直都在我的清單上,但始終未閱讀,直到朋友推薦,我決定來看看。 作者洪愛珠年齡與我相同,一開始閱讀覺得文字清淡,但卻越看越喜歡,她能夠把很多氣味轉化為文字,非常鮮明。彷彿親身經歷在那炊煙之中,感覺溫暖又懷舊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