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成為異己《陌生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陳祈知(表演藝術評論台.專案評論人)
2019舞蹈秋天 阿喀郎汗《陌生人》彩排記者會意象
戰爭做為藝術表現的主題,在文學、視覺藝術、戲劇、電影領域不勝枚舉,然而在舞蹈領域,舞作多半探討人與自我或他者之間的內在戰爭、人性衝突、情感糾結⋯⋯等等,較少直陳戰爭對人類造成威脅、傷害的作品。例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 1940–2009)舞作《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 1978),最後舞台上遍布傾倒的桌椅,某種程度暗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社會的蕭條景象,隱晦譬喻戰爭的殘酷。阿喀郎‧汗舞團(Akram Khan Company)編舞家——英籍孟加拉裔的阿喀郎‧汗(Akram Khan, 1974–)舞作《陌生人》(XENOS, 2018)則是直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陰影,140萬印度傭兵為殖民宗主國英國打的一場白種人的戰爭,甚至在口白裡毫無掩飾地扣問:「誰的戰爭?誰的火?這是誰的手?誰的腳?誰使我的腳走路?誰的憤怒?誰的呼吸?誰舉起我的槍?誰開的槍?為了誰?我的結局是什麼?我的結局在哪裡?你在嗎?聽得見到我說話嗎?⋯⋯再一次,我殺了人。然後被殺死。再一次,我殺了人。我孤單一人。難道這還不夠嗎?」
2013年阿喀郎‧汗在國家戲劇院演出《DESH》(2012)之後,林懷民說:「阿喀郎一定還會再來。」暌違六年,成名甚早、獲獎無數的阿喀郎‧汗為臺灣觀眾帶來其舞蹈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首站是他初次造訪的臺中國家歌劇院。這部絕佳之作以超凡的力量撼動人心,除了持續處理阿喀郎‧汗的文化認同,更充分展現這位傑出舞蹈家與合作藝術家的高度、視野與格局。
觀眾入場時,兩位北印度傳統樂師即盤坐在舞台中央,一位擊鼓,一位吟唱;吟唱的樂師有時還比畫手勢,或是拍腿、擊掌。《陌生人》的舞台明顯具有戲劇性——從舞台上方垂懸一排燈泡,散發熾黃亮光;紅色的舞台面從上舞台朝下舞台攏起,形成斜坡;舞台上放置著坐墊、地毯、鼓、椅子、桌子、木箱,左上舞台懸掛著鞦韆,每一件日常生活傢具器物一角,都綁繫著從斜坡頂端延伸出來的繩索。雷聲響起,燈泡閃了一下,樂師繼續吟唱。出其不意地,阿喀郎‧汗從右上舞台縱身而出,一出場即撲倒在地,腳踝繫著足鈴(ghungroo),身體被粗繩綑綁,他用力甩開繩索。隨即雷雨聲大作,阿喀郎‧汗掙脫繩索,於是繩索被拉回後台。巨大的雷聲又響起,停電了,盜火的阿喀郎‧汗擦亮火柴,站在渺渺火光裡,口白緩緩道出:「不要以為這是戰爭。這不是戰爭,這是世界末日。」
阿喀郎‧汗自七歲開始學習的卡達克舞(Kathak)是說書的藝術,是一種融合舞蹈、音樂與敘事的表演形式,演出時樂師藉吟唱敘事,舞者也透過程式化的動作、手勢、唸白說故事,舞蹈中有音樂性,音樂中有戲劇性;舞者的身體同時也是樂器,急促的跺步聲和足鈴發出的清脆聲響,獨特的韻律加上大量急速旋轉的動作,這些都是阿喀郎‧汗舞作的基本元素,對臺灣的觀眾而言並不陌生。但是在《陌生人》裡,卡達克舞的比例減少了,增添更多戲劇性的身體表現和情節鋪陳。
燈光再度亮起,樂師繼續吟唱。阿喀郎‧汗旋舞,不一會兒,他跌坐在鞦韆旁的桌子上,桌腳被他弄斷了,接著他從損毀的桌上捧起一把黑土,走到舞台前端中央,把黑土放在地上。又是一陣急旋之後,阿喀郎‧汗蹲下來,解開繫在他腳踝上百顆成串的鈴鐺,倒臥在舞台中央,兩位樂師抱著樂器分別由左右兩側出場。阿喀郎‧汗起身,將成串的足鈴纏在自己身上,於是美妙的樂器化為長條的步槍彈匣袋和箝制戰俘的鐵鍊枷鎖,披掛在傭兵阿喀郎‧汗身上,正如阿喀郎‧汗所言:「我跳舞的身體,被當成戰爭的工具。」接著,舞台上所有的傢具器物全部被繩索往後拉,我這才明白何以這些器物都牽繫著繩索;阿喀郎‧汗奮力想把它們拉回來,事與願違,所有的器物消失無蹤,於是記憶撤退,尋常的生活場景蕩然無存,獨留孤軍阿喀郎‧汗回到戰爭現場,待在幽暗死寂的戰壕裡,使得他原本直立舞動的身軀,被迫貼地匍匐蠕行。他幾度拉著繩索,試圖爬上斜坡、爬出壕溝,卻總是不由分說地滑下來,只能絕望地蹲踞在壕溝裡,抱頭思索。有時他雙臂攬著繩索,朝著地面,由上順勢往下走,身體與斜坡面呈四十五度角,他的影子就映在斜坡舞台面、戰壕裡。
在一片震耳欲聾的樂聲中,五位樂手彷彿懸在半空似的,以驚人的姿態出場,他們分別是小提琴演奏家Clarice Rarity、吟唱歌者Aditya Prakash、低音大提琴演奏家暨歌者Nina Harries、打擊樂器暨手碟鼓演奏家B. C. Manjunath、低音薩克斯風演奏家Tamar Osborn。這五位樂手究竟是高高在上審視眾生的神祇,還是無形無體悲憫世人的存在?樂手如幻影消翳之後,歷經戰火、用來掩埋屍體的黑土從舞台上方淌洩下來,阿喀郎‧汗自斜坡頂端滾落,捧起黑土,往上攀爬,向下走⋯⋯幾度重複,像是無法逃脫命運的薛西弗斯。遠方傳來狗吠聲,他爬到斜坡頂端,看見一架留聲機。他好奇地察看留聲機,拉起長條繩索,將繩索與繫著留聲機的繩子打結,於是接上訊號,留聲機開始發出聲音,字句模糊難辨。隨後,留聲機擺動起來、轉圈,甚至發出亮光,將阿喀郎‧汗的影子打在斜坡上。五位樂手再度出現,演奏柔情的音樂,又在一陣閃光後消失。阿喀郎‧汗倒地,滿懷恐懼抱住自己的身體,滿身塵土。在此,繩索形現第一次大戰時期戰地的電纜,軍事將領必須以留聲機向戰地士兵傳達軍令,接上電纜,留聲機才能發揮作用;接電纜是一份相當危險的工作,若是接錯線讓敵軍得知我方軍情,往往電纜兵就會招致殺身之禍,因此這份職務多半由殖民地傭兵擔任。那架留聲機於此也是一盞探照燈,搜索逃亡士兵與戰俘的同時,這盞探照燈也如燈塔般,讓人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即使逃亡也要找對方向。
不得不讚嘆,最後伴隨著阿喀郎‧汗揭露戰爭的冷酷無情,五位樂手演奏的莫札特《安魂曲》(extracts from Wolfgang Amadeus Mozart’s “Requiem in D minor KV 626”)無比悲壯。當這段熟悉的樂曲響起,我深深震懾,啞口無言,全然體會藝術如何超越肉身的死亡,昇華人類的苦難。最後的高潮是,紅色的微光下,阿喀郎‧汗從斜坡上滑落;彷如大地開出一個缺口,數以千計的毬果,排山倒海從斜坡頂端滾下來,阿喀郎‧汗俯身跪地,拾起一顆毬果仔細端詳。那一顆顆毬果象徵戰爭中陣亡士兵的屍體,孤身處於戰壕中的阿喀郎‧汗是否時時刻刻想尋找、埋葬同袍戰友的屍體?他屈身抱頭痛哭,藉由安魂曲平撫內心的傷痛、告慰亡靈。對於出生在英國的阿喀郎‧汗而言,毬果意味著聖誕節的到來,在這家族團聚的歲末時節,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印度傭兵被迫離鄉背井,置身冬日會下雪的國度,打一場犧牲自己,卻被白種人建構的歷史抹除的戰役。令人感覺寒冷的不是冬雪,而是傷亡的殖民地傭兵,在歷史上的「被消失」。
舞者的身體不會說謊,隨著阿喀郎‧汗年歲增長,他深知自己的身體質素已不同於過往,炫技早已不是他的追求,他的舞蹈因而更加探索內在性靈,凝煉更純粹的藝術結晶。《陌生人》深刻反思戰爭的意義,觸動無數觀眾,促使阿喀郎‧汗的藝術成就更上層樓。透過這部鉅作,阿喀郎‧汗告訴世人:「當我的身體不再是我的身體,當我對我的身體失去自主權,當我的身體成為完成別人意志的載體,自己即異己,自己就是自己的陌生人。」
讀本系列原為我們古典舞學生的訓練之一,然而我們希望更多人瞭解北印度樂舞文化因此公開分享,歡迎引用,唯請來信告知並註明出處。本系列架構大綱與主要內容來自 Puru Dadheech的Kathak Syllabi,唯因成書較早,些許內容在請示師父 Mahua Shankar 後略有調整,若有不足之處望請海涵並來信指正,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作者 蔡惠智(神韻小提琴演奏家) 原題<小提琴的起源與發展> 小提琴屬於提琴家族的一員,提琴家族包括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差別在於尺寸的大小,但是發聲方式跟共鳴方式卻是相同的。提琴是以弓擦弦的方式演奏,統稱為弓弦樂器。弓弦樂器在人類的歷史上起源很早,隨著文化的傳播跟歷史的演變,所以
文/魏淑美(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二○○七年三月《PAR 表演藝術》雜誌 從雲門舞集八里排練場二樓往下看,一大面空蕩平整的白色地板上,黑膠帶拉畫出一個人形, 彷如死亡現場,一名女舞者正對著它傾心訴說著些什麼;接著是一個電視談話節目,來賓針對死亡議題的爭執,在電音、琵琶、瑣吶聲攪和成一堆的
作者 蔡惠智(神韻小提琴演奏家) 原題<小提琴的起源與發展> 小提琴屬於提琴家族的一員,提琴家族包括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差別在於尺寸的大小,但是發聲方式跟共鳴方式卻是相同的。提琴是以弓擦弦的方式演奏,統稱為弓弦樂器。弓弦樂器在人類的歷史上起源很早,隨著文化的傳播跟歷史的演變,所以
文/魏淑美(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二○○七年三月《PAR 表演藝術》雜誌 從雲門舞集八里排練場二樓往下看,一大面空蕩平整的白色地板上,黑膠帶拉畫出一個人形, 彷如死亡現場,一名女舞者正對著它傾心訴說著些什麼;接著是一個電視談話節目,來賓針對死亡議題的爭執,在電音、琵琶、瑣吶聲攪和成一堆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11/25日記     昨天在地鐵上,和推車上的小嬰兒擠眉弄眼的玩了一會——起身離開的時候,他媽媽說:「你的朋友要離開了呢!」我笑著和他揮揮手,他的手好小,指頭就像是細長的小花瓣一樣。       這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不知道為什麼——想起來特別愉快。奇妙的是,好像有什麼就在那天夜裡——或者就在
Thumbnail
佛拉民歌舞蹈女郎 迪斯可舞蹈女郎 肚皮舞蹈女郎,很難生成。老是被拒絕。 阿拉伯舞女郎 南美森巴女郎,被拒絕許多次。 拉丁舞女郎,喜歡這張,很有韻味。 中國舞女郎,典型的。 寶萊烏女郎 街舞女郎
Thumbnail
從此起彼落的「你聽我講」開始,四位表演者輪流話聲,形成一種有序的銜接感。在開場之後,一條與麻繩類近的「織帶」隨即出現,並貫穿了整部舞作。織帶的原料是紡織纖維,可以是天然也可以是人工的,這樣的性質和語言有著幾分相似──語言作為繩子般的存在,一方面帶有危險而可以傷人,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
Thumbnail
這是寶塚花組退團劇『アルカンシェル』的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入侵法國,法國投降後巴黎無血開城。 故事融合了戰時舞團舞者的故事,希望透過舞蹈讓觀眾忘記現實,並帶有戲劇及時事的感想。
每次聽到布萊希特的什麼「史詩劇場」跟什麼「間離感」,你會不會覺得滿頭都是黑人問號(言必稱什麼中國傳統劇場給他靈感,更是沒有太大幫助)。 話說,你的疑惑,上海靜安現代戲劇穀跟法國文化之春合作的「節中節」聽到了。 法國溫柔劊子手劇團藝術總監馬修•鮑爾,領導蒙特勒伊表演樂團伴奏,由艾瑪·利耶瓦一人
做為舞蹈伴奏的感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舞蹈與戲劇融合的表演、人性特質、公眾人物感情糾紛等議題,融合了劇場作品與社會時事。文章邀請讀者一同思考關於愛與真相的看法。
Thumbnail
月牙泉-綠洲裡神秘閃爍的淨土,應該有璀璨的樂音和舞蹈,一夢敦煌在舞蹈裡其實傳統音樂、戲曲、舞蹈來自於宮廷樂舞歷史,一個舉手投足、唱念做打、扮相功夫莫不是藝術形式的經典呈現與藝術家的巧思和當代美學的再現。嚮往一種沙漠異國風情,披著面紗的女子應該騎上駱駝瀟瀟灑灑紅塵作伴、夕陽滾滾風飛揚
Thumbnail
話說,從前從前,有一名留著落賽鬍(打錯),是絡腮鬍的捲髮男子,當他緩緩地走上舞台,拿出他的歪又領(VIOLIN),開始演奏時,台下聽眾為之瘋狂尖叫。據說辣個男人之所以有無比精湛的琴藝,是因為和惡魔打過交道,這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子虛烏有的謠傳呢?看來只能親自去問他本人了,辣個男人就是怕怕怕……帕帕奇若
Thumbnail
11/25日記     昨天在地鐵上,和推車上的小嬰兒擠眉弄眼的玩了一會——起身離開的時候,他媽媽說:「你的朋友要離開了呢!」我笑著和他揮揮手,他的手好小,指頭就像是細長的小花瓣一樣。       這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不知道為什麼——想起來特別愉快。奇妙的是,好像有什麼就在那天夜裡——或者就在
Thumbnail
佛拉民歌舞蹈女郎 迪斯可舞蹈女郎 肚皮舞蹈女郎,很難生成。老是被拒絕。 阿拉伯舞女郎 南美森巴女郎,被拒絕許多次。 拉丁舞女郎,喜歡這張,很有韻味。 中國舞女郎,典型的。 寶萊烏女郎 街舞女郎
Thumbnail
從此起彼落的「你聽我講」開始,四位表演者輪流話聲,形成一種有序的銜接感。在開場之後,一條與麻繩類近的「織帶」隨即出現,並貫穿了整部舞作。織帶的原料是紡織纖維,可以是天然也可以是人工的,這樣的性質和語言有著幾分相似──語言作為繩子般的存在,一方面帶有危險而可以傷人,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
Thumbnail
這是寶塚花組退團劇『アルカンシェル』的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入侵法國,法國投降後巴黎無血開城。 故事融合了戰時舞團舞者的故事,希望透過舞蹈讓觀眾忘記現實,並帶有戲劇及時事的感想。
每次聽到布萊希特的什麼「史詩劇場」跟什麼「間離感」,你會不會覺得滿頭都是黑人問號(言必稱什麼中國傳統劇場給他靈感,更是沒有太大幫助)。 話說,你的疑惑,上海靜安現代戲劇穀跟法國文化之春合作的「節中節」聽到了。 法國溫柔劊子手劇團藝術總監馬修•鮑爾,領導蒙特勒伊表演樂團伴奏,由艾瑪·利耶瓦一人
做為舞蹈伴奏的感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舞蹈與戲劇融合的表演、人性特質、公眾人物感情糾紛等議題,融合了劇場作品與社會時事。文章邀請讀者一同思考關於愛與真相的看法。
Thumbnail
月牙泉-綠洲裡神秘閃爍的淨土,應該有璀璨的樂音和舞蹈,一夢敦煌在舞蹈裡其實傳統音樂、戲曲、舞蹈來自於宮廷樂舞歷史,一個舉手投足、唱念做打、扮相功夫莫不是藝術形式的經典呈現與藝術家的巧思和當代美學的再現。嚮往一種沙漠異國風情,披著面紗的女子應該騎上駱駝瀟瀟灑灑紅塵作伴、夕陽滾滾風飛揚
Thumbnail
話說,從前從前,有一名留著落賽鬍(打錯),是絡腮鬍的捲髮男子,當他緩緩地走上舞台,拿出他的歪又領(VIOLIN),開始演奏時,台下聽眾為之瘋狂尖叫。據說辣個男人之所以有無比精湛的琴藝,是因為和惡魔打過交道,這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子虛烏有的謠傳呢?看來只能親自去問他本人了,辣個男人就是怕怕怕……帕帕奇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