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萬經之王∥道的第二章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分上下,上為道經、下為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後來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內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釋」
天下人都知道以美為美,自然就有了醜的出現, 那天下人都以善為善,那惡就自然出現了。
有和無是相輔而生的,困難和容易是互相督促而成的, 長短是互相比較,高下互為方向,聲音維護相呼應,前後相互伴隨。
所以聖人的處世之道在於無為的處世之道,以身作則無須多說, 聖人起始的,不居功,不自負,無為便是最大的依宿,
所以因為無為、不居功其己為,功德便能亙久不滅。
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有了善良便有了邪惡,而他只是位在這面的另一邊,換句話說沒有真正的誰是誰非,當一個人有了美麗的標準,自然就會衍生醜陋的評分,當人們有了善良的標準,自然會出現了邪惡的概論,這些都是相生相存的。

無為,不是甚麼都不做,

道即是自然,沒有太多的評論與好壞觀感。

因為兩方都是相繼生成的,不管是長短、高低、美醜甚至是好壞等等, 都只是每個人定義的標準,或是多數人規範的準則, 就像現在美的定義跟古代也不盡相同,是瘦是胖也大大不同。
所以聖人以身作則,不加以評論或佐以感想,不掀起波浪,而是隨波逐流, 不居功、不自負,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有定數,自然即是道,並非汲汲營營。

因為不喜功、不居功、不好功,便是最大功。

因為你做這件事情沒有任何想法,沒有貪圖甚麼,就是自然而然,理所當然, 亙古不滅的原因是你已成習慣,逐步地成為自然,就跟道一樣。
而不是有目的性的去做某些事情,期待他人對你讚揚。

扶老人過馬路後要先打卡。

這種刻意為之,實在不夠長久,習慣為之便能亙久。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CarefreeSu 2021.06.2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