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緒論與第一章 閱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第一章 "道"不是用說的,而是用做的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大道是可以遵循的,但不要執迷,因為它並不一定是永恆的"道"。不要執著於道是什麼,一定要了解道的內涵。在知道"道"的法則後,在生活中奉行並且在做的時候根據現實情況加以調整。 一條路走到黑,太過固執不知變通,只會讓自己吃虧。只要我們理解背後原理後,在依照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情況適當的調整就可以了。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指的是我們替它取的名字不是永恆的,這個名字只能反映這個事物的某個角度和特性,無法涵蓋它所有內涵。也就是說,人有分好人和壞人嗎?這個名稱固定不了一個人的特徵,因為人會變化,有時在一念之間的念頭轉換,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好人也沒有永遠的壞人。好壞人這些屬性,是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而隨之變換的。其實也沒什麼形名之分,如果我們能夠在心中懷有這種念頭,去領悟事件的本質,然後順應自然之道,那麼你的世界就會發生改變。若一直執著於形名,往往就會作繭自縛,讓自己困於其中,覺得人生充滿了各種不順。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先提到無名,萬物之始也,老子在講萬物起源時,在萬物產生之前,這個世界沒有名之物,是一種"無名"的狀態,是一片混沌的狀態,在世界最初什麼物質都沒有,但它有後來萬物的訊息,這個絕對不是"無",而是"道"形成了萬物。

有名,萬物之母也:是說當萬物開始形成的時候,道是生養、滋養、推動萬物發展的母親,是萬物發展的動力。自然界萬物為什麼能夠有四季可以遵循生長發展,那都是"天之道"所推動的,自然界按照天之道的設計來發展孕化。

老子認為世界是在道的設計下產生的,是道在支配世界的運行,道是世界運行的法則。只要把這個法則弄明白了,你的人生就順暢了。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少:我們要經常保持"無欲"的狀態,以沒有欲望的、清靜的狀態來觀察,體會道的奧妙。 這是一種人生智慧,因為我們通常會從自己主觀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世界,這就是"有色眼鏡",老子要我們盡量摘下有色眼鏡去觀察事物。

能以一種沒有主觀色彩,完全跳出自己角色的狀態去觀察身邊的事物,是一種智慧。

老子認為,在保持安靜的狀態下,除了能對周圍的事物做出客觀判斷之外,還能與創立這個世界的本源力溝通,更能清晰地觀察它為我們帶來的靈感與啟發。

道德經:致虛極也,守靜篤也,就是要保持虛空狀態。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都一直忙於趕路,很少人能夠停下來。無論在道家或佛家,都會要求冥想、靜坐、打坐,這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讓人靜下來,感受接近創立這個世界的力量。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儌:我們在與世界萬物溝通時,如果可以保持一種沒有先入為主的、虛空思想的狀態,就能夠體會出"道"在萬物中的奧妙。另外,也要從自己的角度,保持自己的思想,保留自己的欲念,來觀察世界運行的規律。

在做任何事,都要學會在直覺與理性之間切換自如。 遇到一件事,憑直覺去感知這個事物的本質,還要學會理性分析。在直覺與理性之間來回切換,學會有所取捨,將交織起來分析一個問題,這是一個智慧。

老子提到的兩個智慧 一、我們要放空自己,學會觀察事物的本質,跳出原本思維來看問題。 二、我們也要透過自己的理智和客觀條件來分析、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侑楙的沙龍
8會員
51內容數
侑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29
本文探討如何有效進行紀錄,並抓取出關鍵字,透過三個主題提升思考與行動效率。首先,介紹紀錄的重要性與其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接著,詳細講述巨人的摘要法與分類法,以簡化思緒並重新組織知識。最後,提供五種紀錄方式,幫助讀者在學習、對話、思考、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有效地記錄與內化資訊,讓生活更有條理,實現個人目標。
Thumbnail
2024/08/29
本文探討如何有效進行紀錄,並抓取出關鍵字,透過三個主題提升思考與行動效率。首先,介紹紀錄的重要性與其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接著,詳細講述巨人的摘要法與分類法,以簡化思緒並重新組織知識。最後,提供五種紀錄方式,幫助讀者在學習、對話、思考、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有效地記錄與內化資訊,讓生活更有條理,實現個人目標。
Thumbnail
2024/08/09
本書介紹的是自我分析, 作者是一位精神分析師,文中分析了各種情緒反應,讓讀者理解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勢必會出現的某種反應,有些情緒是從小在家庭中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有些情況會讓我們有移情作用。解剖自我的內心,了解是什麼原因會驅使我們做某些行動。
Thumbnail
2024/08/09
本書介紹的是自我分析, 作者是一位精神分析師,文中分析了各種情緒反應,讓讀者理解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勢必會出現的某種反應,有些情緒是從小在家庭中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有些情況會讓我們有移情作用。解剖自我的內心,了解是什麼原因會驅使我們做某些行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陳鼓應 2020 臺灣商務印書館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陳鼓應 2020 臺灣商務印書館 本書為作者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以及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摘抄本(此為出土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約為西元前四世紀末)對通行本進行修訂。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二章 永遠不要以固定不變的標準看待事物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如果天下人都說這件事是美好的,他不美好的一面就會出現了,這是本身就不美好了。 老子這樣說,因為我們為事物貼的標籤都是依照當時的條件所貼的,隨著條件的變化,我們貼上的標籤也會有所變化。例如:美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背景不同,而隨之變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二章 永遠不要以固定不變的標準看待事物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如果天下人都說這件事是美好的,他不美好的一面就會出現了,這是本身就不美好了。 老子這樣說,因為我們為事物貼的標籤都是依照當時的條件所貼的,隨著條件的變化,我們貼上的標籤也會有所變化。例如:美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背景不同,而隨之變
Thumbnail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Thumbnail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Thumbnail
知「道」,才能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儒道不分家,事實上是對的,學道的人,沒有儒的行儀,就會跟社會格格不入,所以老子只能出函谷關,不然還能去哪? 這無關對錯,是選擇的問題。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心法,但不選擇走那樣的路,是「術」不同。 許多人說孔子跟老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學易經,要對這些批判存疑。
Thumbnail
知「道」,才能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儒道不分家,事實上是對的,學道的人,沒有儒的行儀,就會跟社會格格不入,所以老子只能出函谷關,不然還能去哪? 這無關對錯,是選擇的問題。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心法,但不選擇走那樣的路,是「術」不同。 許多人說孔子跟老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學易經,要對這些批判存疑。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老子思想的簡單精煉,反而在字與字之間有太多人生經驗,可以比照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這讓簡單精煉的文字變得深遠而且警醒。因為這樣,老子的思想需要引路人的導讀,讓一個前輩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你老子想說什麼,而可能我們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多想一些
Thumbnail
老子思想的簡單精煉,反而在字與字之間有太多人生經驗,可以比照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這讓簡單精煉的文字變得深遠而且警醒。因為這樣,老子的思想需要引路人的導讀,讓一個前輩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你老子想說什麼,而可能我們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多想一些
Thumbnail
2018年,有一本談老子的書,取名叫《老子不為》,「為」字還注音為四聲,跟我們長年來念第二聲,以為老子之道是「不作為」的觀念,完全相反,並非無為、不爭、消極、避世等一般人以為的那樣。
Thumbnail
2018年,有一本談老子的書,取名叫《老子不為》,「為」字還注音為四聲,跟我們長年來念第二聲,以為老子之道是「不作為」的觀念,完全相反,並非無為、不爭、消極、避世等一般人以為的那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