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 "用英語讀老子道德經" 2/8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正文 - - - - - - - - - - - -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Heaven under all know beauty-as beauty, then ugly already.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All know good-as good, then not good already.

故有無相生,

Thus Thing Nothing mutual born,

難易相成,

Difficult easy mutual make,

長短相形,

long short mutual compare,

高下相傾,

High low mutual incline,

音聲相和,

Sound voice mutual harmonize,

前後相隨。

Front back mutual follow.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Therefore sage person engage no action's affair

行不言之教。

Pratice no words' teaching.

萬物作焉而不辭。

All things flourish but not refuse.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Born but not own, act but not posses,

功成而弗居。

Task finished but not dwell.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For only not dwell, therefore not gone.


  • 英譯:

If the world knows beauty as beauty, then there is ugliness already.

If the world knows goodness as good, then there is evil already.

Thus, "Thing" and "Nothing" produce each other.

Difficult and easy complement each other.

Long and short contrast each other.

High and low distinguish each other.

Sound and voice harmonize each other.

Front and back follow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 safe manages his affairs without action.

And spreads his teachings without words.

All things flourish without interference.

Come to life without being possessed, he does his work without expectation.

He accomplishes his task without claiming credit.

Is it not precisely because he claims no credit, that credit is always due him?

  • 中譯 :

如果全世界都知道什麼是美,這表示已經有醜了。

如果全世界都知道什麼是善,這表示已經有惡了。

因此,「有」和「無」相互生成,

難與易相輔相成。

長與短相互對比,

高與低彼此區分。

音與聲相互協調,

前與後相互跟隨。

因此,聖人不採取行動來管理他的事務,

不用言語來傳播他的教導,

萬物興旺,互不干擾,

各自生活,而不據為己有。

他辛勤工作,卻毫無期望,

他完成任務,卻不求功勞。

這不正是因為他不求功勞,

而功勞卻總是屬於他嗎?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推車新手駕駛中
43會員
16內容數
去年突然開始加入了趕人生進度的行列,一切都是那麼意外卻又像是自然而然的發生😂😂😂 隨遇而安的概念🤔 就想把奇妙的生活紀錄下來~ 從沒想過 會閃婚 會帶球結婚 會去日本度蜜月 會請育嬰留停 未來待續⋯⋯😁 期待更新更多從沒想過的事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二章 永遠不要以固定不變的標準看待事物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如果天下人都說這件事是美好的,他不美好的一面就會出現了,這是本身就不美好了。 老子這樣說,因為我們為事物貼的標籤都是依照當時的條件所貼的,隨著條件的變化,我們貼上的標籤也會有所變化。例如:美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背景不同,而隨之變
Thumbnail
道德經 第二章 永遠不要以固定不變的標準看待事物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如果天下人都說這件事是美好的,他不美好的一面就會出現了,這是本身就不美好了。 老子這樣說,因為我們為事物貼的標籤都是依照當時的條件所貼的,隨著條件的變化,我們貼上的標籤也會有所變化。例如:美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背景不同,而隨之變
Thumbnail
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Thumbnail
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