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經之王∥道的第五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分上下,上為道經、下為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後來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內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釋」
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
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聖人也不理會世 上所謂的仁義,
在他眼裡,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
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
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如果要了解這句話,必須要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重點。
反對仁義
為何要反對仁義,因為當這個世界或社會需要宣揚仁義的時候,
代表的是道德或許已經崩壞了在那當下。

芻狗,我覺得可以說是不重要,使用完就丟掉之意。

是用草做成的狗,一般用於祭祀中,結束後多半會丟掉或者燒掉。
對比聖人是統治者或是君主是個上與下的關係
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說的是天地無心於萬物,任其自由生長,君主無心於愛民,任由百姓自己發展。

但這樣不會顯得很殘忍嗎 ? 或是置之不理無為而治的概念阿。
但換個方面思考 :
天地、聖人不仁慈,反而才能實現公平啊!

一視同仁的概念,都是芻狗。

不管是人、動物、昆蟲亦或者是植物,都是一樣的,平等在於上位者眼裡,沒有任何差別與優惠,沒有因為弱勢而多加照顧與給予恩惠,一碗水端平的概念,沒有誰比較可憐許耀憐憫的機會。

相對的,齊家、治國亦是如此。

父親對小兒子比較好,並然會損害到其他小孩的待遇,或者是壓縮到相處時間,為君也是如此,若對一部分百姓仁慈,必然會損傷另一部分百姓的利益,只有真正做到不偏不倚、無心無為,才能端平真正一碗水

結論是過多過少都不好,中庸之道才是最為端平之道,人人平等是難在實行,但在每個人心中確實能夠做到一視同仁,當你能做到這一步,這世界的平等也就更會更進一步,沒有貧富貴賤、男女有別、性向差別、高低之分等等,完美的世界。

放下分別,持守虛靜,撇開區分,靜觀其變。

CarefreeSu 2021.06.3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1會員
549內容數
太多不同的意見,光怪陸離的事件, 卻不能視而不見,理解討論便了解, 繼續找尋著真理空間進入不同淵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 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想還是這樣吧,讓自己清淨,也讓自己安心,平穩就行。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人們總是把未知的恐懼放在心中,不管什麼事情都沒辦法跨出那步而得到收穫,虛晃了一圈之後,才有重新撿起那把斧頭,破門離開牢籠。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雨天是多麼的讓人不愉快,是多麼的讓人不想上班。
  我想還是這樣吧,讓自己清淨,也讓自己安心,平穩就行。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人們總是把未知的恐懼放在心中,不管什麼事情都沒辦法跨出那步而得到收穫,虛晃了一圈之後,才有重新撿起那把斧頭,破門離開牢籠。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雨天是多麼的讓人不愉快,是多麼的讓人不想上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本文講解了《道德經》中的一些架空禪談和對地球生態環境的關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天地的仁愛之心被濫用,導致萬物之痛苦,在統治者的仁愛也造成蒼生痛苦。文章也談到了臺灣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些問題。文章提醒人們要審慎選擇領袖,讓民意順勢發展。同時也提出大自然的變遷是無法阻止的,應該順應時代變化。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本文講解了《道德經》中的一些架空禪談和對地球生態環境的關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天地的仁愛之心被濫用,導致萬物之痛苦,在統治者的仁愛也造成蒼生痛苦。文章也談到了臺灣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些問題。文章提醒人們要審慎選擇領袖,讓民意順勢發展。同時也提出大自然的變遷是無法阻止的,應該順應時代變化。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