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X新北紀錄片影展|身份認同是一種創傷:《吾家有男初長成》、《不具名:自由的代價》、《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編按:新北市紀錄片獎今年邁入第 11 年,除了長期對紀錄片創作的支持,今年更推出「線上影展」,與 Giloo 紀實影音及公視+ 線上平台合作,選映歷年優選影片,完整片單及映期資訊請參考文末。
前言
2021 年新北市紀錄片線上影展的四部短片:《吾家有男初長成》由陳冠君導演,記述了年屆二十即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摘除子宮的跨性別者星冉,以及起先並不接受星冉進行手術的母親和如今已然釋懷的家人們;乃至於支持星冉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女友,與兩人一同教課的舞蹈室內、起先不清楚星冉的情況而開玩笑的學生們。陳樂晞的《不具名:自由的代價》則是拍攝自 2019 年開始參與、至今仍未平息的反送中運動的多位香港青年,他們因為被捕、被限制自由移動的權利,甚至被定下「暴動」罪名,必須在受訪時變聲和蒙面,冒著表達自己意見可能被報復的風險。陳韋杰的《寍》裡,患有唐氏症的自綱(Peter)年已三十,卻仍然在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找到一份能夠溫飽的工作時面臨了困難,甚至多數時候仍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產生隔閡或遭到誤會。林澤豫的《曹大哥的休息站》則是拍年屆遲暮的曹大哥百無聊賴、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已經簡化至如片中所呈現的吃飯、睡覺、運動、勞動等維持人體基本運作的幾個章節,最後插入對於政治的狂熱「激動」與「悸動」,或是對於生命僅剩於此的自我安慰:「(至少)還會動」。
這四部紀錄短片中所紀錄對象的身份背景,不論天生即被賦予、又或是社會所添加的,都具有某種難以解釋的特質。而對於這些特質的解讀,也與當代看待創傷的方式有所關聯,因此我們解讀他們的方式必須拋棄某些既定的想法。
當代的創傷
黑眼豆豆(Black Eyed Peas)的歌曲〈Where is the Love?〉第一段內容中,指出了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情況:
媽媽,這世界出了什麼問題?
這些人活得好似自己沒有媽媽
我想全世界的人都對這樣的混亂(drama)成癮
只被會帶來創傷(trauma)的事件吸引
接著,黑眼豆豆在歌詞中提及了「恐怖主義」(terrorism)、「所謂的美國」(the USA)、「3K 黨」(KKK)等字眼──此處,若注意到黑眼豆豆的成員各自身為非裔、菲律賓裔及墨裔美國人,皆具有外來移民的背景,我們便能發現,〈Where is the Love?〉的內容或許並非完全對於世界的冷漠與資本主義表達抗議,而是對「所謂的美國」──和秉持白人至上主義(white supremacy)的3K黨──及前總統布希(George Bush)打著「對抗恐怖主義」、對 911 事件進行報復的旗幟,實為合理化先後在阿富汗及伊拉克開啟戰爭的諷刺。且他們在對外對抗恐怖主義的同時,對內同樣以隱性的手段對擁有不同膚色的人種進行歧視與排除。
然而,若將後面出現的詞彙與〈Where is the Love?〉第一段進行比較,我們可能又必須重新定義這些詞彙的真正意涵。當非裔的 will.i.am 唱道「我想全世界的人都對這樣的混亂成癮」時,drama 一詞聽起來與 trauma 並無兩樣──而接下來一句「只被會帶來創傷的事件吸引」,便驗證了 drama 與 trauma 此處是可以相互對調的。
對於「創傷」與「混亂」的成癮,似乎並不只是對於布希等美國人的諷刺,或是僅指出美國人的「嗜戰」心理,而更指出了如紀傑克(Slavoj Žižek)所說的,二十一世紀不再是佛洛伊德的世紀,不是所有發生於此階段中的糟糕事件都是力比多/性欲的變形,而是屬於後創傷主體的世紀。且這些主體為難民、恐怖攻擊的受害者、自然災害或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所偽裝而成。(Žižek, 2010: 294)
身份的認同
在進一步了解紀傑克所欲闡釋的為何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頭觀察《吾家有男初長成》、《不具名:自由的代價》、《寍》及《曹大哥的休息站》四部短片中所描繪的對象。或許我們能夠直觀地將他們的特質歸類為「邊緣」或「非中心」──如星冉身為跨性別者(transgender),他在幾年前首次和母親談論自己想手術的想法時,遭遇了母親極大的反彈,因此長達幾年時間家人之間不再提起任何相關的字眼,以避免更深一步的衝突;香港的青年在反送中的運動過程中,無疑是處於弱勢的、被剝奪權利的,甚至至終他們所面臨的情況不再只是司法體系被中共全面入侵、失去「香港特別行政區」中「特別」一詞所賦予的法律權利,而是更基本的、個人層面的權利:自由、移動甚至是生命的權力,都遭到剝奪。
唐氏症雖然為母親懷胎時染色體變異所造成,但是此變異帶給個體的影響卻遠過於我們所能想像:如韓國雕塑家崔秀仰(Choi Xooang)將一系列刻畫亞斯伯格症患者的作品命名為「亞斯伯格症群島」(Islets of Aspergers),便某種程度上將他們因為生理因素、連帶使得心理狀態與社會及人群產生分離,並且獨自成為一群的狀態比做「孤獨的島嶼」,唐氏症患者也基於先天的因素而在與人的相處上產生隔閡,於是也同樣成為孤獨的島群;而多位與曹大哥相同的、年老且孤苦無依的男性,時常在曹大哥家門前聚集喝酒,談論著他們如今已經跟不上的年輕世代的思維,並以自己的想法揣度年輕人被洗腦的情形⋯⋯
這些「邊緣」或「非中心」的主角們,他們的特質同時又是「多元」且「去中心化」的。畢竟,我們難以從這些人各自擁有的特質中,歸納出共通或是連貫性,因此這樣的非共通與非連貫性即成了他們唯一的共通特質。
創傷的認同
接著,我們必須回顧佛瑞斯(Caroline Fourest)於《被冒犯的世代》所指出的:佛瑞斯將出生於 1990 年至 2010 年之間的人們,這群自稱/被稱為「千禧世代」的年輕人們稱作「被冒犯的世代」(Generation Beleidigt)──過分敏感(Überempfindlichkeit)是在他們身上被觀察到的特質,他們即使擁有比以往世代更多的(發展)機會,這樣的情況卻反而使他們對未來產生更大的恐懼,於內在形成一個逼迫自己滿足所有要求的完美主義,並且最終使他們以患上精神疾病作結。(Suchsland, 2021)
跟過去積極地想要成為英雄的世代相比,當代所競爭的不再是「誰比較強」或是「誰能夠成為英雄」,而是與成為英雄截然相反的東西──也就是成為受害者(Opfer),或是在每個人自身的歷史中找到一個創傷。
若某人不能透過出生──成為一名女性,一位移民,具有某種宗教信仰,性/別少數族群──來闡述自己是一名受害者,那他必須遭到同儕、父母或是教師歧視或是(性)虐待。(Suchsland, 2021)
但是,我們必定也能從這段話中發現,成為一名「受害者」,意味著添加標籤或是某種身份認同到自身:在我認識自己是一名女性的同時,我便必須明白我身為女性可能會面臨到的惡意,可能我在網路上交友時會有一定的風險被(性)騷擾,而我在走夜路回家的路途上或許必須耗費更大的心力注意自己是否被跟蹤,或是有沒有被侵犯的疑慮;當我認識自己的性向並非主流的異性戀,或是我對於自身性別的認同並不與我的生物或心理狀態相符合,我便可能遭遇某些不接受這些事實的人的惡意與攻擊;當我生來即患有某些不可治療的疾病,我便必須永無止盡地面對來自他人的不了解,甚至是基於不了解所引發的歧視──雖然對於生來即已經成為一座島嶼的亞斯伯格患者、唐氏症或是其他如帕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腦傷者,這些不了解或許也不被他們所理解──;當我認同自己反對《逃犯條例》的修訂、支持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或是我本身即是反對中共政府與《逃犯條例》的香港人時,我便必須承認自己在旅行至港中地區時可能陷入險境,而作為香港人我也間接地放棄了自由和生命的權利,因此我必須在被逮補、毆打、性侵犯時,高喊自己的「名字」,高喊自己「不會自殺」⋯⋯
更進一步地,逐漸從當前社會中退出的中老年人,他們對於年輕人的思想毫不理解,如曹大哥在 2020 年的總統大選時認為當代年輕人支持民進黨,是因為遭到嚴重的「洗腦」,而沒有任何選出正確總統或執政黨的判斷能力──但是,當曹大哥的生活圈已經限縮在家門前每次不到五人的同溫層聚會,且沒有其他在生活或是伴侶關係上親密的人能夠與他擦出意見不同的火花,或許他已經無形中承認自己的衰老以及與年輕世代之間的隔閡,只是渾然不自知……
總體而言,當我們將自己歸類、或是認同自身為某種少數/弱勢族群,同時便是承認了伴隨著這個身份認同而來的特質,且通常都是負面的特質。於是,我們可以將認同身份的過程,視為一種主動的自我貶抑、自我剝奪權利與自我厭惡──也就是說,認同自身,就是一種對於創傷的認同,認同自己不論是與生俱來、或是來自社會的個人特性,都是創傷的、撕裂的,同時是負面的。
自我認同是一種創傷
因此,回過頭來看黑眼豆豆的歌詞、紀傑克以及佛瑞斯各自對創傷的敘述,或許第一時間難以理解,但我們卻能從這四部紀錄短片所記錄的對象身上明白,創傷已不再是佛洛伊德時代的力比多變形──佛洛伊德認為,創傷的造成必須追溯至個體童年時期與性欲相關的經驗(Freud, 1896: 384)──,而是一種認同自身的過程:或許當今處於這個世代中的人──不論是出生於這個世代,或是從二十世紀步入二十一世紀的人──,並非自願性地想要認同自己是受害者,認同自己是創傷者,而且除卻正在發生戰爭或是生活條件遠不及我們所能想像的地區,能夠清楚看見自身創傷的管道與方式,已經大大地減少──如同二戰期間,身為猶太人或少數族群之人被處處針對,乃至被送進集中營時,他們或許能夠因為自己被迫害的原因,也就是自己的血緣或是信仰,而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甚至因此更為堅定自己的立場或是信仰,找到生命的價值與力量──,或許造成我們將自己思考為「不對勁主體」的多數情形,如天生的性/別認同,政府對於基本人權的迫害,物理病變或社會因素造成看待自身主體性和他人的方式被永久改變,已經不再是我們能夠透過理論解釋、進而得出結論的,也不再是過去佛洛伊德能夠以「性」來解釋的。因此,我們雖然不自願認同自己的創傷,卻也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分裂性。
「我想全世界的人都對這樣的混亂成癮,只被會帶來創傷的事件吸引」──這一切不是我們自願的,成為跨性別者、香港人、唐氏症患者與離群索居的老人,也並非他們所願意的,但是不得不如此。由此看來,佛瑞斯所認為的「被冒犯的世代」,並不是一種世代特徵或是個人的選擇結果累積而成,而是成為創傷的主體,成為某個少數的、被剝削的族群──成為受害者,是在當今恐怖事件、性暴力、物理病變、價值崩解的世界裡,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全文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線上影展
引用及參考資料
外文
Fourest, Caroline. trans. Alexander Carstiuc, Mark Feldon, Christoph Hesse. Generation Beleidigt. Berlin: TIAMAT, 2020.
Freud, Sigmund. “Further Remarks on 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ce” in James Strachey ed.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1896.
Žižek, Slavoj. Living in the End Times. New York: Verso Books, 2010.

2021 新北市紀錄片線上影展
2021.07.01 ~ 2021.08.01@Giloo紀實影音
2021.08.01 ~ 2022.07.31@
公視+
Giloo完整片單:
林詩純|《修片林小姐》
鄭瑋萱|《拉馬與拉拉》
宋妍菲|《一家兩國》
陳冠君|《吾家有男初長成》
林澤豫|《曹大哥的休息站》
陳樂晞|《不具名:自由的代價》
蘇美玉|《魚路》
陳韋杰|《寍》
許鴻財|《以啟山林》、《遙遠之地》
公視+完整片單:
林詩純|《修片林小姐》
鄭瑋萱|《拉馬與拉拉》
宋妍菲|《一家兩國》
陳冠君|《吾家有男初長成》
蔡佳璇|《游移之身》
林澤豫|《曹大哥的休息站》
陳樂晞|《不具名:自由的代價》
陳韋杰|《寍》
許鴻財|《以啟山林》、《遙遠之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是也可以語焉不詳地、只要記得最重要的核心,其他細節怎麼變動也好:「見到你那天我很難過。」「為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記得見到你之後,我就不難過了。」生活中本來就會不斷忘了什麼,假裝忘了什麼,努力記得的不過是,所用的努力、費的心神、澆灌屬於彼此的紐結。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流動下,個人身份邊界在不斷改變的同時,也被編織進全球化秩序中。在《拉馬與拉拉》中,我們跟著這一家人重新適應在台的新生活,也彷彿親身經歷新住民被社會邊緣化的困境;《以啟山林》和《遙遠之地》則是講述了一則則緬甸華僑回國打拼的故事,其中也牽涉他們的國族認同以及不斷被傳頌的「中國夢」。
我們共享相似的文化價值,卻因為相異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分別。尤其,女兒在傳統的家族記載中幾乎被隱形,然而本文所書寫的三部新北紀錄片獎優選作品正來自三個女兒的視角,她們都同樣看著自己曾經一同經歷,卻不甚熟悉的家族往事。立足於今日的視角,回望過往的家庭秘語,理解自身家庭的同時,逐漸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求學時每個人都寫過「我的志願」這作文題目,現在的我幾乎想不起來那時候自己寫了些什麼,但此刻的我不斷思考,我現在的夢想又是什麼呢?是像這樣敲打著鍵盤,將我的內心話一句句寫下,盼望有人能夠在閱讀時有被理解之感,還是我根本就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呢?萬一不擅長的事是我的夢怎麼辦?
雖然牽涉到師長是否濫用職權的問題,但若放到女同志的女校敘事脈絡來看,《奧利薇亞》的突破性在於明白揭示女女間的愛慾流動;相較之下,二十年前的《穿制服的女孩》仍需以母愛作為遮掩──喪母的瑪努伊拉,從鐵血教育下唯一溫柔的老師班伯格身上獲得情感補償。可惜的是,《奧》片卻在結尾收回先前的開放態度。
看劇的過程我始終在思考,是否只有真實經歷過一切,體會當中妙不可言的牽連,才真能相信前世今生的存在?看著劇中人物輪迴其中,隨著情節的走向,我興致勃勃地以自己的想像詮釋。於是越看越沉迷,越迷它,便越是自成一格。至於我,已不再是當初能夠調配各種想法為我所用的我,而是意識到我已被整個前世今生的敘事收編。
不是也可以語焉不詳地、只要記得最重要的核心,其他細節怎麼變動也好:「見到你那天我很難過。」「為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記得見到你之後,我就不難過了。」生活中本來就會不斷忘了什麼,假裝忘了什麼,努力記得的不過是,所用的努力、費的心神、澆灌屬於彼此的紐結。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流動下,個人身份邊界在不斷改變的同時,也被編織進全球化秩序中。在《拉馬與拉拉》中,我們跟著這一家人重新適應在台的新生活,也彷彿親身經歷新住民被社會邊緣化的困境;《以啟山林》和《遙遠之地》則是講述了一則則緬甸華僑回國打拼的故事,其中也牽涉他們的國族認同以及不斷被傳頌的「中國夢」。
我們共享相似的文化價值,卻因為相異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分別。尤其,女兒在傳統的家族記載中幾乎被隱形,然而本文所書寫的三部新北紀錄片獎優選作品正來自三個女兒的視角,她們都同樣看著自己曾經一同經歷,卻不甚熟悉的家族往事。立足於今日的視角,回望過往的家庭秘語,理解自身家庭的同時,逐漸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求學時每個人都寫過「我的志願」這作文題目,現在的我幾乎想不起來那時候自己寫了些什麼,但此刻的我不斷思考,我現在的夢想又是什麼呢?是像這樣敲打著鍵盤,將我的內心話一句句寫下,盼望有人能夠在閱讀時有被理解之感,還是我根本就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呢?萬一不擅長的事是我的夢怎麼辦?
雖然牽涉到師長是否濫用職權的問題,但若放到女同志的女校敘事脈絡來看,《奧利薇亞》的突破性在於明白揭示女女間的愛慾流動;相較之下,二十年前的《穿制服的女孩》仍需以母愛作為遮掩──喪母的瑪努伊拉,從鐵血教育下唯一溫柔的老師班伯格身上獲得情感補償。可惜的是,《奧》片卻在結尾收回先前的開放態度。
看劇的過程我始終在思考,是否只有真實經歷過一切,體會當中妙不可言的牽連,才真能相信前世今生的存在?看著劇中人物輪迴其中,隨著情節的走向,我興致勃勃地以自己的想像詮釋。於是越看越沉迷,越迷它,便越是自成一格。至於我,已不再是當初能夠調配各種想法為我所用的我,而是意識到我已被整個前世今生的敘事收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一種相對惹人厭但常見的例子是「我以前那麼辛苦,你們不能這麼輕鬆」。譬如許多人對兵役時長的討論、對學生上下學時間的討論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在進行。另一種表現則是拒絕社會進步,譬如拒絕去承認某些行為具有性騷擾的意涵,否則就必須要去將過去的自己理解為是一個長期進行性騷擾的「壞人」。
Thumbnail
透過愛裡的訪談瞭解筱鈞的性別認同歷程,以及性別認同對她職涯產生的影響。筱鈞分享在困難重重的環境下,跟隨內心所想的過程。敘述了從中得到的啟發與成長,鼓勵人們以辛苦但快樂的方式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這篇文章重點放在Netflix電視劇《馴鹿寶貝》所呈現的跟蹤騷擾主題。文章中提及的內容包括性別角色、鏡映渴求、倒錯的愛與失落,以及心理醫師的驚悚之愛。文章對於跟蹤騷擾與心理創傷有深入的討論,並提供了相關案例研究的觀點。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學生時期經歷被性侵的巨大創傷的林晨曦,雖然努力的長大、就業,卻仍然無法擺脫傷痛帶來的壓力,時不時會產生解離的症狀,面對再次遭受的惡意,他產生了嚴重的解離,在解離的世界中慢慢正視了過去的傷痛,並進一步試著跨越沉重的痛苦,展開全新的第二人生。 近期終於把這部2022年的台劇給補完了,劇情以主角林晨曦(
Thumbnail
《藍色的你》展現20世紀末期英國的同性戀議題,主角珍的隱藏身份和性向,及在保守社會中的掙扎。作者呼籲臺灣希望未來能出現一部結合當代現況的酷兒作品,說出只有這個時代才可以體會和理解的故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一種相對惹人厭但常見的例子是「我以前那麼辛苦,你們不能這麼輕鬆」。譬如許多人對兵役時長的討論、對學生上下學時間的討論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在進行。另一種表現則是拒絕社會進步,譬如拒絕去承認某些行為具有性騷擾的意涵,否則就必須要去將過去的自己理解為是一個長期進行性騷擾的「壞人」。
Thumbnail
透過愛裡的訪談瞭解筱鈞的性別認同歷程,以及性別認同對她職涯產生的影響。筱鈞分享在困難重重的環境下,跟隨內心所想的過程。敘述了從中得到的啟發與成長,鼓勵人們以辛苦但快樂的方式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這篇文章重點放在Netflix電視劇《馴鹿寶貝》所呈現的跟蹤騷擾主題。文章中提及的內容包括性別角色、鏡映渴求、倒錯的愛與失落,以及心理醫師的驚悚之愛。文章對於跟蹤騷擾與心理創傷有深入的討論,並提供了相關案例研究的觀點。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學生時期經歷被性侵的巨大創傷的林晨曦,雖然努力的長大、就業,卻仍然無法擺脫傷痛帶來的壓力,時不時會產生解離的症狀,面對再次遭受的惡意,他產生了嚴重的解離,在解離的世界中慢慢正視了過去的傷痛,並進一步試著跨越沉重的痛苦,展開全新的第二人生。 近期終於把這部2022年的台劇給補完了,劇情以主角林晨曦(
Thumbnail
《藍色的你》展現20世紀末期英國的同性戀議題,主角珍的隱藏身份和性向,及在保守社會中的掙扎。作者呼籲臺灣希望未來能出現一部結合當代現況的酷兒作品,說出只有這個時代才可以體會和理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