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之前我們談到身份認同,今天讓我們借一樁頗具象徵意義的時事來思索身份與位置。此外也提醒大家:今天(7月2日)是平年(非閏年)的中間日,一年到此,之前已經過了 182 天,之後還有 182 天。一起勇往直前吧。
可能有人已經在最近的新聞看過上面這張照片。這是6月28日發生在哥倫比亞北部濱海城市巴蘭基亞(Barranquilla)的事件。抗議的原住民以繩索拉倒航海家哥倫布的紀念銅像,以示對殖民政權的抗議。這當然不是美洲第一起推倒哥倫布雕像的事件,但發生在以哥倫布命名的哥倫比亞,令人格外感受反抗與對立之意。
這張照片(或推倒雕像的影片)在社交媒體上流傳,讓人以為哥倫比亞出現了大規模的原住民抗爭,但這看法似是而非。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獨立的原住民抗爭,也可以將周遭事實綜合起來,將這看成一個全國性抗爭的一部分。
哥倫比亞的民眾抗議起源於政府的稅制改革,從4月底起愈演愈烈,持續至今,而且一時之間還看不到盡頭。簡單的說,哥倫比亞政府為了挽救崩潰邊緣的經濟,將納稅底線月薪下調到260萬哥倫比亞披索,約是648美元,此外還取消了一些個人稅的優惠,企業所得稅也有增加。貿易工會是最先起而抗議的組織,並且獲得許多中產階級的支持,因為他們擔心稅改之後自己也會往窮困的一端滑落。因為群情激昂,哥倫比亞總統在抗議開始後數天內就宣布要撤回稅改方案。
引發抗議的原因消失了,但最初抗議期間的警民衝突造成多人死亡,經過人權團體的報導,激發民眾更多的怒氣,於是反政府的抗議一發不可收拾,一直持續到今天。
在推倒巴蘭基亞的哥倫布雕像之前,原運團體已經推倒了兩座西班牙探險家德貝拉卡薩(Sebastián de Belalcázar)的雕像,分別在西南部的城市波帕揚(Popayán)和卡利(Cali)。
▼ 圖為卡利的德貝拉卡薩雕像倒下的瞬間。
▼ 圖為波帕揚被拉倒的德貝拉卡薩雕像。
推倒這些雕像的是關比亞諾人(Guambiano),傳統上是安地斯山脈的居民,在這次的抗爭中特別活躍,但他們的主張與稅改或警察暴力無甚關聯。他們抗議的是殖民統治。他們甚至在首都波哥大一座伊莎貝拉女王雕像上塗了紅漆,因為她贊助哥倫布的航行,於是而有1492年「發現新大陸」之舉。首都政府旋即以「安全」為由,暫時移走了女王的雕像。
關比亞諾人推倒雕像具有極高的象徵意義,因此廣受國際媒體的報導,至於這一波抗議終了後,非原住民如何看待雕像被推倒的問題,目前還不清楚。但我們可以想像,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那種徹底否定歐洲、否定西班牙的立場。反抗暴力和反抗殖民,兩者之間畢竟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其實這樣的抗爭差異出現在世界各地,也經常出現在台灣。例如2014年三一八學運期間,原住民團體也有自己的街頭集會。在學生及其他團體反服貿的時候,原住民團體在街頭討論數百年來「被服貿」的過往。在其他公民抗議他們的政府和國會時,原運團體抗議外來的殖民政權。
反抗的時間和空間可能重疊,但原住民的反抗始終和一般國人的反抗有著不同的內涵,這一點大概舉世皆然。
▼ 抗議民眾的標語是關於社會正義的呼喊:「窮者沒麵包,富人就沒安寧。」
原獨語錄034|反正我們原住民祭祀的是靈,沒銅像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