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 Satya Nadella 正式接班微軟之後,這間曾經的科技龍頭也逐步走出了一番新氣象。不再以 Windows 作業系統來綁定一切,改以雲端服務作為主力產品的微軟,獲得了一個新生,也重新擠身在最強大的科技巨頭的班次。然而,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以雲服務為主的微軟,遠不及其他幾個科技巨頭跟一般人那麼接近。所以,即使微軟的市值幾乎能與蘋果並列,但最早的尖牙股 FAANG 的排名中,仍然缺了微軟這塊拼圖,而是以量級落後整整一級的網飛 Netflix 取而代之。
而另一方面,在 Satya Nadella 執掌下的微軟,內部的 DNA 也有所改變。對比上一代 CEO Steve Ballmer 強力對抗競爭對手的作風,納德拉的微軟,展現出更開放的作風,不再強調要當老大,而是以服務顧客為核心宗旨。要說微軟在納德拉時其展現的核心 DNA 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是「幫助其客戶達成商業上的卓越」。在這樣的走向之下,無論是在蘋果的 Mac 電腦上推出完整版的 Office,又或者是把 Windows 的內建瀏覽器改為開源的 Chromium 核心,都是很明顯的基因展現。雖然還是會跟 Slack 等公司產生局部的競爭,但是過去數年的微軟,可以說是科技產業界大多數人的好夥伴。而這樣相對溫和與低調的作風,也讓微軟在科技巨頭面對反托拉斯的戰場上,可以不用承擔第一線的戰場。
然而,這樣子的日子或許即將過去。納德拉的微軟,在最新的 Windows 11 發表會上,正式敲響了戰鼓,宣告曾經的超級巨人,要重新回到戰場。
Windows 11 的開戰宣言
在今年六月底,微軟正式發表了他們下一個世代的作業系統 – Windows 11。原本這個發表會,並沒有特別受到矚目,畢竟微軟推下一代的 Windows 這件事,看來理所當然,也不會有人期待有什麼驚天之舉。但是,這場發表會舉行之後,卻引發了相當巨大的迴響,甚至被不少人當作微軟要正式與蘋果開戰的宣言。而會引發這麼大的討論的關鍵,就在於微軟在發表會中宣布的兩個重要政策 – 開放 Android 安卓系統 App 在 Windows 上安裝運行,以及微軟應用商店的開放政策。
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點 - 在 Windows 11 中,除了可以安裝原本就是為了 Windows 設計的電腦應用程式以外,用戶還可以透過亞馬遜應用商店,又或者是直接安裝 APK 檔案,來在 Windows 上安裝原本為 Android 手機設計的 App 應用程式。這對於 Windows 作業系統的用戶來說,當然是相當大的加分。畢竟,在全世界的終端裝置中,手機的數量是遠超過電腦的,越來越多程式是只有手機版本,而沒有電腦版本 – 舉例來說,手機遊戲就是這個區塊。透過讓 Windows 11 可以執行安卓 App 這個動作,能讓 Windows 平台上的程式數量更加豐富,對於用戶來說也是方便很多 – 當你在電腦前想要使用某個只有手機才有的 App 的時候,你不需要額外拿起手機開啟螢幕,而能夠直接在電腦上執行該程式。這是一個非常三贏的設計,微軟替 Windows 生態系導入更多的應用軟體,消費者則更得到更多的使用彈性,而對於 Android 應用程式開發商,則是多了一塊嶄新的市場。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點 – 微軟應用商店的開放政策。在 Windows 11 發表會上,微軟發布了他們在未來 Windows 中內建的微軟應用商店 (Microsoft Store) 的新政策,被外界視為完全衝著蘋果而來。這些政策包括了 –
允許應用程式使用自己的金流服務收費,在這樣的狀況下微軟完全不抽成廠商的收入。
如果使用微軟商店的金流服務,微軟也只抽取 15% 的分成,遠低於蘋果與谷歌應用商店的 30%。
允許其他的應用程式商店,在微軟應用商店內上架。也就是說未來即使是 Steam 或者是 GooglePlay 等微軟應用商店的競爭對手,都能夠透過微軟應用商店安裝到 Windows 電腦之中。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作法,正好跟蘋果完全針鋒相對,你並沒有誤會 – 這是真的。在整場發表會的尾端,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 演講中的其中兩段話,可以說是總結了微軟的開戰宣言。第一段是 “Windows has always stood for sovereignty for creators and agency for consumers.”,翻譯成中文,這段話的意思是 - Windows 永遠支持創作者的獨立性以及消費者的自由選擇能力。這裡劍指的對象,當然就是蘋果在 AppStore 的嚴格管理政策,限制了廠商的商業自由,以及消費者的選擇能力。
第二段話,則是 “Operating systems and devices should mold to our needs,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 作業系統應該是要服務我們的需求的,而不是反過來變得告訴我們我們該做什麼。這裡劍指的對象,當然也是蘋果 – 蘋果一向以「我們設計的模式最完美,消費者該適應我們的設計」著稱。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要重新打穩 Windows 作業系統的根基。雖然對於微軟來說,Windows 已經不是最主要的業務,包括了 Office 365 與 Azure 等不同層面的雲端業務,目前才是微軟成長的主力,但是再怎麼樣,Windows 還是佔了微軟估計約 15% 左右的營收,也不算個小比例。對於微軟來說,即使過去幾年已經將發展重點放在雲端,但 Windows 也並沒有退居到無足輕重的地位。
表面上,Windows 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市占率,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卻也開始出現了令人憂心的跡象。純以電腦市場來看,蘋果改換 M1 晶片的新 Mac 電腦,對比 Wintel X86 電腦,具備相當的優勢,很有可能在未來一步步搶奪 Windows 電腦的市佔率。而另一方面,Google 的低價 Chrome Book,持續繳出銷售佳績,對 Windows 也造成不小的威脅。在個人電腦市場上,Windows 可以說是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況。
然而,對 Windows 更大的威脅,其實是來自於手機領域。在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的這個年代,越來越多人不再使用電腦,而以手機作為最主要的資訊吸收與處理的裝置。以每年的出貨量來看,手機銷售的數量,是電腦的四倍以上。越來越多應用程式,是以手機為主要平台,而沒有推出電腦版。這對於 Windows 作業系統來說,當然是個很大的威脅 – 如果未來消費者使用的主要軟體,都沒有 Windows 版本,只有 iOS 與 Android 版本的話,這將會讓 Windows 系統對於消費者所能創造的價值大幅降低。
所以,讓 Windows 能夠執行 Android App 這件事,對於 Windows 的長期發展,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個動作,等於是將 Android 的應用軟體生態系,直接吸收變成了 Windows 生態系的一環。從策略的角度來看,這一著除了能夠確保 Windows 不會因為應用程式的可能發展趨勢而淘汰以外,還能夠讓 Windows 在 Android 生態系中,佔據更重要的角色,並且也隨之成長 – 這樣說當然有點弔詭,但誰能說未來在整個 Android 應用程式生態系,最重要的平台一定是 Android 呢? 當 Windows 將 Android 生態系整合進自身之後,這對於 Windows 的長期存續能力,可以說是獲得了關鍵性的提升。
然而,確保 Windows 的存續能力,背後可能還服務著微軟真正的目的 – 確保手頭擁有一個強力的平台。這是我認為微軟發動這場新戰爭,背後的第二個主要原因。這中間其實有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在過去幾年 Satya Nadella 掌權期間,微軟其實越來越少關注客戶端的平台,而把主要心力都放在雲端上 – 我只要提供夠好的雲端服務,不管這個客戶端平台是誰的我都能夠活得很好。但是為何現在會做出這麼樣大的改變,重新把客戶端的平台,當成一個主要的戰略方向呢?
就我主觀的看法,我認為是隨著蘋果越來越積極的平台干涉,讓微軟開始感受到「如果手頭沒有一個自己控制的平台」的危機。最明顯的例子,當然就是蘋果以保護隱私為名,對臉書與其他廣告業者發起的廣告與隱私保護之戰。當蘋果單方面決定要讓第三方資訊無法分享的時候,即使是廣告領域稱霸的臉書與谷歌,也無法抵抗,只能單方面接受 – 但是當然,蘋果自己的廣告系統不需要受到這些限制,因為這些對於蘋果都是第一方資料。而 Spotify 是另一個例子,當蘋果掌控了整個 iPhone 手機平台的時候,能夠做出 Spotify 無論如何都無法做出的整合功能,如兩個人一起用 FaceTime 聽 Apple Music 的音樂,即使 Spotify 在怎麼努力耕耘串流音樂市場,都無法改變在蘋果平台上他們一開始就吃虧的劣勢。
理論上,號稱蘋果系統的對比,開放性的谷歌 Android 系統,似乎應該要是蘋果的反向對照,成為開放性平台的代表性大將才對。但某個程度來說,這件事並沒有發生,在很多政策上,谷歌反而隨著蘋果亦步亦趨,蘋果的 AppStore做什麼,他們的 GooglePlay也跟著做。誠然,Android 系統因為一開始的設計,平台是比 iOS 開放很多,但是主導者 Google 的心態,卻異常的跟蘋果相近。而這樣的結果之下,就讓開放性平台的理念,缺少了一個真正的大將。
在這樣的狀況下,微軟重新撿起開放性平台的火把,其實是個完美的時機點。在上個世代的電腦之爭中,微軟當初扮演的就是開放性平台的角色,而成功打敗了蘋果,也讓那個年代的商管顯學,都是封閉性系統無法與開放性系統競爭。當然,隨著蘋果與其封閉性平台重新取得上風,上述的論點也隨之銷聲匿跡。然而,這個世界真的會全面走向封閉性系統嗎?很顯然的,微軟並不同意。這也是為何,Satya Nadella 會要帶 Windows 打一場平台之戰 – 這個世界需要一個開放性平台的代表性大將,來與封閉性平台競爭。
寫到這邊,就讓我想起,之前在科技巨頭解碼第三十五期,討論蘋果與臉書之戰的時候,我將其描繪成一個封閉式的 Internet與開放式的 Internet 之爭。而同樣的概念,也可以套在微軟即將重新啟動的,開放性平台與封閉性平台的戰爭。如果蘋果的封閉性平台,就像一個百貨公司,每一個廠商都是經過審查,而且不符合百貨公司的規定就會被踢出門外的話,那微軟所要代表的開放性平台,就像一個人人都可以擺攤的自由廣場,沒有人會審核你賣什麼,也沒有人會把你踢出廣場外。在這兩個競爭場域,蘋果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超級大政府,提供管制與良好的秩序,而臉書與微軟想扮演的角色,則是一個去管制的小政府,提供自由、生機,以及隨之帶來的某個程度的混亂。
當然,在這個時間點,如果要絕大多數的人預測這場微軟與蘋果新戰場的勝負的話,我想看好微軟的人會是少數。畢竟,雖然微軟與蘋果同樣是兩兆美元市值俱樂部,但微軟主要的強項還是在企業端,而這種要攻下一般消費者市場的平台戰,蘋果還是強大許多 – Windows 好像不管怎麼改,也不會有蘋果的 iPhone 或者是 Mac 吸引人,對吧?
不過,我個人沒那麼看壞微軟,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在微軟的動作中,看到了他們是真心相信開放性平台這個願景。這不是說微軟之前沒有願景,成為雲端上能夠服務所有人的平台,成為最強的生產力提供者,這或許就是微軟之前的願景。但與其對照的,在 Windows 這塊業務上,之前我是無法感受到微軟有什麼強烈的使命感與願景的。然而,在這場 Windows 11 發表會後,我認為微軟已經重新找回,他們的 Windows 對這個世界為什麼重要的這個答案。而當你知道你為了什麼更崇高的使命而戰的時候,你是很難輸掉這場無限賽局的,因為你不會被眼前利益迷惑,而是很清楚知道該做什麼事情才能走在正確的路上 – 就像是即使與 Amazon 合作推出 Amazon App Store,微軟還是開口表示他們也非常歡迎 GooglePlay 登陸 Windows 平台。而這才是一個開放性平台該有的作法。一個好的時機點(反壟斷),一個以願景引導的正確眼光,加上一個滿身肌肉的超級巨人,我個人是更傾向相信,微軟是很有機會能夠重建開放性平台該有的那半邊天的。
本期科技巨頭解碼的商業思維–
科技巨頭的壟斷與不公平競爭問題,在過去這兩年已經成為美國政治圈的重點議題。然而,比起透過司法或者是立法手段來限制科技巨頭,我認為真正的解方,永遠都在市場競爭這件事上。司法或立法手段,或許真的能夠限制部分科技巨頭的不公平競爭,但同時也會帶來消費者利益的減損。唯有一個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夠一方面避免壟斷下的不公平競爭,另一方面還是維持消費者的最佳利益。微軟將 Windows 重新啟動,正好就是一個很好的市場競爭的範例。在蘋果與谷歌對其應用程式市集政策的高度一致性下,一個做法完全不同的平台,正式上戰場與其競爭。而在這個競爭的過程,封閉性平台與開放性平台,都必須拿出他們最好的給開發商與消費者。雖然偶爾有些時候,市場會暫時失去競爭性,但是只要維持市場的自由性,最終還是會恢復競爭。等了幾年,微軟這下不就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