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vocus.cc/eed3d65f-3fb2-462f-9614-fa9422874fcb.jpg" data-width="2101" data-height="1581" data-position="center">Robert Graafland (1875 - 1940)再也不能滿足於光同時對氣氛厭倦最熟最爛的夏天卮言如葡萄蔓衍── 夏宇〈最熟最爛的夏天〉卮言:語出《莊子》「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其義眾說紛紜,一說為精妙隨心之言,一說為支離破碎之言,一說為對飲相歡的祝酒之言。「卮言」以其細微和透徹,層出不窮,如羅網織覆世間萬象,揭示順應自然的道理。在節氣的流轉中,我珍惜這樣的頓悟式語言,且嘗以此語言,記錄我所能記錄的日常視聽經驗,使另一人萌生印象。如今七月,小暑:曝曬的起點,豔陽如澆。我將寄發一則歌單、一部電影與一首詩,祝福收到的人心中長存涼意。歌吹為風Winters in July,你手心的冰塊"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4BRm2MA4qycIK7BAr5PEmL?si=d6828ef9e1b446a7">佩索亞說:「我從不求他人理解。被理解如同自我賣淫。」而我說:「尋求他人理解如同飲用冰塊,乾燥無流動性的固體止不了精神性的渴,而你閉緊的嘴不適合接吻。」兩年前,我記下這些句子,現在回過頭看,已經讀不懂了。或許我試圖以某種形貌象徵書寫者的處境,譬如,一個口含冰塊、在炎熱街上行走的人。深夜臨至,他將吐露寒氣,在月光下把玩那冰晶雪片,細碎光暈飛濺,冷冷地撫過他的臉,閃爍其辭,映射為字。凌晨光線那萬物滅絕式的安靜和乾淨之中,冰塊在室溫下漸融、冒出輕煙,猶如書寫者的血肉之身化為水體的過渡。我總是認為,最美的詩與文,存在於形狀與體格崩潰的邊緣,是具象的種種指稱幻變為一陣風前的終極瞬間。書寫的人,經常渴望穿上一種鮮明銳利的衣裳,隱現如謎,但我更渴望,自己的書寫是他人眼底一抹柔軟的影子。https://images.vocus.cc/0a035592-6984-4dbb-b3f2-4c81104f0f6e.jpg" data-width="1063" data-height="943" data-position="center">photo: Lumi Tuomi這些歌,於我而言,聆聽它們就像收到某人贈予的冰塊一樣。像與一隻冰冷獸掌交握相認,伏躺溼地;像在海中,背對著玻璃似的浪濤一路深潛;像一束舞台的藍燈,忽地照出夜間綻放的花。這些音樂允諾我遁入一場涼爽的夢,一個明亮清澈的世界。從〈Familiar〉啟程,穿過星辰曠野,月牙勾住手指。漫舞於〈Tu t'en lasses〉的霓虹光霧,聽見酒杯碎裂的聲音。〈Amber〉是一個心碎者昏睡在金色的森林裡,落葉埋沒身軀,林間溪嘩嘩奔流,淌出許多微小漩渦。〈Bad Apple〉宛如花園深處的一間印象派畫室,筆刷晃搖,色澤輕緩地降落在帆布上。然後來到〈A Mermaid in Lisbon〉的港口,氣泡、雲朵、潮汐,揉合出遙遠國度的傳奇故事。你忘了已經多久沒有瞭望一片海。〈Visions of Gideon〉自然而然讓你想起那心裡盛裝著一整份夏日之戀、凝視爐火哭泣的少年艾里歐。你回憶他的回憶,思念他的思念,閉眼緊貼一座結冰的湖面。〈Medicine〉跋涉過一片雪原只為與誰重逢,陶醉在那人的擁抱裡點燃彼此芯蕊。〈I Found A Reason〉是樹影間渾圓而細碎的太陽分身,是運河上的粼粼波光,托起一生的敞亮寧靜。〈如何〉詩意而純粹,如默禱,如吟遊,行至水窮處,坐看飛鳥滑過黎明。而黎明,是〈午夜的消亡〉,朦朧一片,你清醒著,反覆思量。炊煙在房間裡繚繞著,刀片在手腕棲息著,想到死仍然十分憂傷,清風就灌飽了窗簾。最後,〈Switzerland〉響起,似有某種冰封的鄉愁,彷彿站在幾千公尺海拔的荒原上,氂牛如舟,日曬如割。目光若盈滿淚水,可渡萬水千山。那已經是早晨。風吹開你臥室的門,將其闔上,又推開。手心握著一顆自夢裡拾回的冰塊,現在你理解它原來是音樂:旋律與節奏的明明滅滅。你飲下它,成為一個寂靜的人。這是怎樣的寂靜?我名之為:盛夏裡的寒冬。https://images.vocus.cc/c8bac44b-66d9-490e-a035-31c92d070214.jpg" data-width="1080" data-height="784" data-position="center">photo: Ilina victoria順流而下《夏日記遊》Summer in the City, 1970《夏日記遊》為文.溫德斯(Wim Wenders)在慕尼黑電視暨電影學院的畢業作品。片名取自美國搖滾樂團 The Lovin' Spoonful 的經典歌曲〈Summer in the City〉,電影內容與夏日毫無關係,城市裡到處積著殘雪,然而其表現手法值得熱議,特別是「偽電影,真電台」的概念,緊接前文歌單再適合不過。漫漫長夏,就讓我們曠日廢時地聽著歌。https://images.vocus.cc/6c79fbf9-8747-4a59-a48e-6700901cab94.jpg" data-width="1280" data-height="967" data-position="center">#故事一個男人出獄了,卻有另一夥人暗地追蹤著他。他陸續借住幾位朋友的家,直到聽見風聲,就立刻離開。其餘瑣事:買菸、讀報、上咖啡館、去戲院看《阿爾發城》(Alphaville, 1965)、沿街晃蕩⋯⋯ 窮極無聊者,走遍那種漫無目的的風景。男人從慕尼黑逃到柏林,最後他去了阿姆斯特丹。#電台溫德斯曾經表明,拍這部片的理由就是想把他喜愛的歌放進去,然後播給電影院的觀眾聽。他是個狂熱的搖滾樂迷,於是在電影中設計各種「配備點唱機、汽車音響、黑膠唱盤」的場景,如此一來,他就可以方便地揮霍那些曲目。The Kinks 大概是他的真愛,然而荒謬的是,《夏日記遊》製成之後,卻無法在任何地方公映,因為溫德斯沒有買下歌曲的版權⋯⋯以 DJ 的姿態創作一部電影,似是有些輕浮,對我來說卻引致某種親密。許多個由車內凝視窗外街景滑過的長鏡頭,都配上了大段搖滾樂,像我這樣出門戴耳機、搭車必聽歌的人,不免感同身受,因而陷入理所當然的心不在焉 ── 那些畫面並不因攝影機的凝望而特殊。這部電影就是我在車程中的無神時光。#長河《夏日記遊》的另一項特質即是冗贅的長鏡頭。這些缺乏意義得令人心慌的鏡頭,與其說在傳遞氛圍,更像是忠實紀錄「時間的歷程」。溫德斯說,當初在後製時,放膠捲的人員激動地表示某段一片黑暗的隧道鏡頭應該要剪掉,為什麼不剪掉呢?「如果畫面在人們覺得看夠了,卻不切換的時候,人們會莫名感到很憤怒。他們認為這必定有什麼理由。然而他們並未想過,有人喜歡看所見之物這點已是十分充分的理由了。他們認定一定有其他理由,卻不知道是什麼,正是這點令他們感到惱怒,非得說連自己都會拍來表達憤怒。」──《溫德斯談電影》溫德斯曾以繪畫為本科,對充滿靜物感的動態畫面執迷。他認為,鏡頭該覺察的是事物自然的樣貌,及其在環境中即興延展的狀態,而不應以剪接過度干涉,致使事物無法完整呈現自身。譬如,當他拍攝一個人從餐桌起身回到房間休息,他就很難把中間爬樓梯那段剪掉,而直接把餐桌的鏡頭和房間的鏡頭接在一起。作為有趣的對照,補充一段溫德斯曾經訪問過法國新浪潮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製作《斷了氣》(Breathless, 1960)的過程。高達描述,該片的初剪長達數個小時,後來壓縮至九十分鐘的方法是「只留下最喜歡的片段」,其他通通作廢。如果只喜歡某人踏進門的瞬間,卻不喜歡他走過房間的樣子,就把後者直接剪掉。於是創造出了一種充滿拼貼感、速度感的鏡頭語言,此乃新浪潮出名的「跳接 Jump-cut」技巧。相較於奔放飛越的法國新浪潮作品,年輕的溫德斯對於影像能夠封存的時間長河顯然有自己的觀點。他藉由那遲遲不忍闔眼的攝影機,引領我們張望一段又一段無止盡的公路旅途。《夏日記遊》一片,開啟了溫德斯的導演生涯,「何去何從」的疑難始終漂泊於晦澀、蕭索的場景中,懸滯不去,唯有掀起步伐,仰賴隨機的方向,成立一則敘事,才有之後那眾多的經過。古語曾謂「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就算日常看起來何其重複,你也無法度過一樣的今天。而透過電影 ── 透過攝錄、再製、演出與觀看,我們可以無限轉遞時間的概念:每一次總是第一次,誰取水而來,誰淹留平原,你睜眼、抬頭、顧盼四周,就涉足了一條全新的河。既深且淺,既湍急,又平靜。Summer in the city。活在城市的夏日裡,推薦給你這部無所事事到極點的電影,感受順流而下的怡怡然。https://images.vocus.cc/e196c5f8-feec-417b-8775-746fb25b16b4.jpg" data-width="1920" data-height="1536" data-position="center">Summer in the City, 1970隱居種族木心〈面對面的隱士〉當你還是晴朗地款款清語不知已傷裂了誰誰被傷裂如若你憬悉必將陰晦而悄遁你憬悉了,如若晴朗依然清語款款依然那夜那,晨我仍是我你豈復是你不說永永不說你無由憬悉每次,雯光清颸恆使你勿明誰已傷裂https://images.vocus.cc/41e6e8e8-d68f-4a2a-b82b-b99f6fefcacb.jpg" data-width="1826" data-height="1100" data-position="center">What Do We See When We Look at the Sky? (2021)https://images.vocus.cc/a6e6fcb8-cd32-4b38-b5dc-a31f9e9b38f4.jpg" data-width="1080" data-height="795" data-position="center">選擇這首詩作為收尾,因為感覺詩題〈面對面的隱士〉就像這份刊物的主編阿茲和我。值此非常時刻,隱居蔚為風潮,但我更想說的是抽象意義上的隱居。我們,或你們,大概都是習慣隱居在書頁、電影、音樂的種族 ── 沉浸已久,當要謀面,總是一張生疏而驚喜的臉龐。選擇這首詩的另一個原因,來自收錄該詩的《西班牙三棵樹》。木心在詩集引言中寫道,此集名襲用自西班牙進口啤酒品牌「三棵樹」,又寫:「西班牙與我何涉?三棵樹與我何涉?誠如 Faust 作者所云:假如我愛你,與你何涉。」正是如此即興之詞吸引我的注意。旱地上長著三棵扭曲枯瘦的老樹,而烈陽花白,此種意象,揮之不去,遂成為我在滿腔污濁的夏季閉目神遊時的必經之境。憬,意為覺悟;雯,意為彩雲;颸,意為涼風。當隱士面對面,拋接卮言,生成景緻 ── 我深信你明白,為何我忽然開始說起,那些我本來決意永永不說的事情。https://vocus.cc/article/60dc5854fd89780001b7920b"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潺時》issue. 1「小暑」:視覺文化研究社 × 午夜先生◌ 刊物相關資訊請見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nausea___ghost/"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nausea___ghost、https://www.instagram.com/vclazhitw/"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vclazhi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