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讀出那些心感觸

為什麼要閱讀?是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問師長的問題。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讓人心服口服的答案--「因為閱讀可以增長知識阿,所以我們讀書。」難道知識只能從閱讀當中汲取嗎?試想,為什麼秦始皇焚書坑儒就像是犯了什麼滔天大罪似的,遭人撻伐?在那一個沒有網路和手機的年代,知識固然是只存在於書本當中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只要在鍵盤上敲敲打打就能有上千筆資料,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閱讀那些茫茫書海的目的為何?
一直到國中以前,我是一個閱讀貧乏的人,知識量嚴重匱乏,可以說國小六年看的書不超過十本。後來到了國中,因為課業要求,國文課的文本出現了大量的文言文及少部分的白話文,每天都被「子曰」二字環繞著,至今依然記得我讀的第一篇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此話甚是有理,也讓開始思考:既然這是學習該有的態度,那麼閱讀也是嗎?一直以為李白的詩總是飄逸直率,細細琢磨後才發現原來也有悲愴淒涼之感;王溢嘉所著的《 蟲洞書簡》成為我生命當中的啟蒙書籍,那時因為對人生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這本書就像是人生指南一般,我第一次了解所謂的「勤能補拙」就是發明大師愛迪生所說的:「成功是一分的天才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於是就抱持著這樣的信念,走過許多逶迤之路。讀著讀著,時常幻想著自己也能有古人那般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對辛棄疾渴望盡忠報國卻壯志未酬感到惋惜;張愛玲的孤僻促使我也跟著多愁善感起來。不知不覺,我開始有了對社會國家的憂思,理性當中不缺感性,寫作時能夠據理力爭、引經用典,也能夠存有悲天憫懷之情。這些素養,都是讀出來的。閱讀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靜養於書海中,知識如海平面般廣闊,感觸如海溝般深沉。
有些道理是在網路上無法找著的,google大師絕對不會像孔子一般對你說三道四還能夠讓你一言不發的全盤接收;有些感觸是那一千筆資料當中無法悟出的,那些網路上的文章多半以實用的知識文獻為主,何來的感性?何來的啟發?我們藉由閱讀來聯繫那些名留青史的作家,進而讀到他們對某些事情的見解與觀點--雖然沒有見過袁宏道本人,但其愛桃之情實是有別於眾,真的不需要為求功名而從眾;五柳先生雖家徒四壁,卻仍不改愛閱讀之心,此節操之堅貞,現代人再難達到,也想不出有何人比陶潛更愛菊;琦君文章之溫柔敦厚無人能及,不正面責罵小姨子,婉轉寫出與小姨子之間的矛盾,寫作手法得眾人效法。閱讀這些作家的書籍,比起去網路上單單爬作者背景介紹來的有益處多了,所以為什麼要閱讀呢?為了使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日益月新,也是為了與那些漸漸被科技取代的文人們有所聯繫。
彷徨失措時,閱讀;憤世嫉俗時,閱讀;喜不自勝時,閱讀。閱讀讓你的想法迴轉,從別人的視角帶你看看這一個世界。如此,也許就能夠解釋為什麼讀書能夠讓孔子廢寢忘食了吧?或許孔子的言語當中也參雜了不少前人書獻所言。還不快去閱讀!也許你也能像孔子一樣講出讓人為之驚嘆的大道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