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普及化跟精簡度,也是一門專業,不花時間去練,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上周講了一下概念,這周來提一下怎樣精簡,如何精簡才對。
總之,先以「寫好」為目標
怎樣寫出有普及性,又相當精簡的文章?筆者這樣說,你不能為了精簡而精簡。你初步一定得擴充文字,先想著把一篇文章寫好。
精簡寫作很像是修剪樹枝,要有東西可以修剪,就得先把樹苗培育成大樹再說。當可以寫出正確的文章時,我們應該會發現文章的多餘字句很多,此時再去修枝剪裁,把多餘的枝葉裁掉,方可修得漂亮。此時你會發現,文章主體是砍不掉的,只要動了一刀,意思就會跑掉,如同你拿電鋸把大樹鋸掉一半,這還叫做大樹?
精簡的意思,不是要你為了砍文章而砍,只要失去整篇文章的本意,就會讓普及性文章變成宣傳,政治上最常這樣,又稱斷章取義。需要越高程度才能理解的內容,或是看過非常多資料才能歸納的現象,就越容易修成如此。
而怎樣寫作,可以兼顧兩者?筆者認為,你應該要「目的導向」,設定好你的主要目標,而不是為了兼顧兩者去兼顧。
普及性的寫作:考量讀者的程度,需要累積及經驗
要普及性,就得設想讀者程度在哪裡,你要怎樣寫到人家可以懂,而不要為了精簡而精簡。這只能花時間去累積,不要想像自己剛出社會就可以做到人家數十年的功夫,有此等能力者應該不會來看筆者的廢文。
前一篇也講過了,大多數年輕朋友,之所以寫不出普及性強的文章,最主要的理由還是資料累積太少,所以要解釋現象的時候,往往只能看到一個面向。
例如,某棟房子要賣了,為何要賣?資訊太少的人,很可能會直覺說他缺錢、他投資失敗脫手……等,就算問了當事人,賣家也不見得會說實話。若你對當地的房價有點概念,就會把某些原因剃除,知道越多越能收斂選擇。但如果你只知道某一個因素,就會跟瞎子摸象一樣,深信自己摸到的是真理。
要寫普及性的文章,資訊太少就會寫不出來,主因就是了解的面向太少,你無法根據解說對象的程度,去設定解說難度,並擴充解釋內容到人家可以理解的範圍。這很像班上數學第一名的同學,去教倒數第一的解題,會教到生氣翻桌,狂念「這麼簡單你怎麼不懂!!!」是一樣的道理。
今天你跑去跟飛彈部隊的軍官,解釋中國飛彈打台灣的威脅性,絕對跟講解給一般老百姓聽的不一樣。
如果你跟筆者一樣抱持著,想做科普軍普XX普的普及化寫作,那麼就得放下為了精簡而精簡的想法,先擴寫出來再說。一個簡單的概念,重複、反覆地說,往前說又往後說,這都是必要的,因為你的設定對象就是不懂嘛!!!
精簡化的寫作:針對性的特寫,而非刻意去脈絡
但你真的要精簡文字,目的是要做懶人包,那該怎麼做?筆者建議,用拍照的概念去寫,而不是剪裁樹枝的想法。
當你想要把整棵樹放進懶人包中,很容易剪裁到整棵樹分崩離析,但若你的想法只是從不同角度拍照,那麼作法就會不同了。
具體一點說就是,拍照式的懶人包,是挑出重點放大解釋,其他的地方則是帶過去就好,或以脈絡式的方式去提,讓讀者自己發覺,這篇文章只著重在「某件事情的因果」,其他的可以透過懶人包的內容去延伸。
現在懶人包常常被罵說是洗腦用,主要的理由是很早就有政治文宣,用斷章取義法剪裁了他想要的內容,然後其他部分絕口不提。而支持者看習慣了,就會把文宣跟懶人包畫上等號,直覺認為其他懶人包若沒有提到某件事,那就是文宣。
怎麼破除這種偏見並不在這篇重點,就不說了,筆者的意思是:
一篇好的懶人包,是能完整表達一件事情的因果關係,而非為了剪裁掉各種不想要表達的資訊,才產生出來的。
「不需表達」和「不想表達」的差別
請各位注意,關鍵在於其中資訊是屬於「不需要表達」,還是「不想要表達」。
這差別很大,對一個正要準備會考的國中生來說,你在升學懶人包中,加上每個大學科系未來的出路,這是不需要表達的資訊,對國中生而言大學畢業還早得很咧,變數那麼大,現在講幹嘛?但若你把升學懶人包中的各校拿掉一部分,從「台北市國中升高中懶人包」,變成「台北市國中升公立高中懶人包」,這就是不想要表達私立學校的做法。
有沒有差?當然有,還很大。在這政治上最常見,要比政黨支持度,做了電話、網路、手機等等民調,結果只講網路民調超過8成,其他都不講,為何?這讀者應該很清楚了。
術語通常無助普及,是給「同儕團體」看的
最後,筆者要解釋一些事情,讀者是否有在看筆者的文章,尤其是教育性的文章中,看到「後設認知」這四個字?應該非常少。若如果您有修過教育學,會發現許多實務做法跟概念,完全就是後設認知,但筆者為何不講?
請讀者看到「後設認知」這四個字後,馬上想一想,自己知道這什麼意思嗎?查一下網路,有沒發現這很像跟自己望文生義的看法差很多?
- 編按:這類誤解已經非常普遍……但對熟悉這個術語的人來說,恐怕對這種現象是有些後知後覺的。
基本上,筆者寫作極少使用術語,而盡量把術語想要表達的內容,擴充成敘述性文字,常常配合譬喻性案例解釋。因為預設的讀者群,本就是不具備該科專業的專家。
透過大量術語,是可以營造專家的氛圍,但無助於普及化,更不要說是「重新發明術語」。網路年代因為資訊流通太快,導致許多舊知識因為不夠普及,被不明所以的人重新發明,換了一個名詞去解釋。若是中國用語那也就罷了,還可以說是習慣被改變,但不少人是因為自己支持的對象說了,就深信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尤以政治人物為多。
太陽下沒有新鮮事,好比我們在講後XX現象,關鍵總是在定義那個後、那個XX現象,不是你有沒有用這名詞。並非用了就代表你懂了,許多名詞的定義,各家學派都不大一樣,更不要提反對方。
讀者若您想要做的是普及性寫作,擴寫再修剪是必要的,少用專業術語也是需要的,更不要帶入大量行話。普及不是寫論文,你不是學校教授,寫網路文章也不是要拿去升等,不需要為了「符合同儕團體審查」,弄得自己痛苦萬分,讀者糊裡糊塗。
千萬不要打一開始就企圖精簡文字,這會像是你剪了一堆植物跟花朵,放在支架上,刻意拿來擺拍的,會很漂亮但沒有內容。
喔,忘了說,若你想當教主,就得先放支架,然後擺好後用濾鏡拍攝,千萬不能讓任何看來不淨的東西混進了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