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批判性思考簡易入門版(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開頭要先聲明,本系列設定的針對受眾,一是會上網路看文章的成年人,但完全沒有大學以上的訓練;對於大學以上的讀者,主要是針對「理工背景」,並假設「人社背景」的朋友,經過多年已經忘得差不多的前提。所以,難易度會拉的很低,範例不會舉很多,真的想深入學習的,坊間賣的書很多,挑一本好好讀完,收穫會比看筆者的簡易版多很多。

先認識簡單論證範例:因為A所以B

上次提過一些基本結構,我們這次來提一些範例。

範例1:市長A表示,我們的政績有甲、乙、丙……,根據蓋高尚民調,卻依然排在後面,表示我們努力不夠,要再加油。

這段話只有陳述,沒有論證。陳述政績有甲乙丙,敘述蓋高尚民調公司,做出一個排名倒數的結果,真要說論證,就是因為民調低,所以我們要更努力。這是一個「因為A所以B」的最簡單論證,不過讀者也應該覺得,這種論證跟沒講一樣。

沒有價值判斷,也沒立場陳述,對於需要論證的政績本身也沒說什麼,就只是一個例行記者會發言。

範例2:粉專B表示,蓋高尚民調公司是敵營的公司,做出這種結論非常不公平,因為市長A的政績,甲幫助了弱勢、乙打擊了犯罪、丙促進了就業,都做出這麼多成果還會民調低,這公司是刻意做假民調無誤。

這段話是先下結論,表示蓋高尚民調是敵營來做假民調的,此民調不具可信度。論證過程,是因為市長A做了甲乙丙,並條列各項政績的幫助對象,所以民調怎麼可能會低。論證本身也是一種「因為A所以B」,不過論證品質比市長A的記者會好。

範例3:網紅C表示,民調說明市長A的表現很差,因為政績甲沒有真的幫助弱勢,只肥了那些經辦協會;乙政策打擊了犯罪,只是表面上變好,這都是輕微像路邊停車,而重大刑案卻變多,這是玩弄數據;丙措施促進就業,其實就是廣開政府約聘人員,都做一些挖洞補洞的無意義行為。全是表面功夫,被民眾唾棄理所當然。

這段話也是先下結論,表示民調完全沒問題。而論證過程,則細數了市長A的政績甲乙丙實際的狀況,並把施行過程與對象說清楚。論證也是一種「因為A所以B」,但讀者可以明顯看出,粉專B跟網紅C的論述品質好像有差。

基本上,有陳述、有論證,粉專B跟網紅C都不能說錯,但品質上來講,網紅C明顯要比粉專B要好,主要理由是能對甲乙丙提出較深入、嚴謹的論證。也就是市長A只是陳述一件事,論證幾乎沒有;粉專B有較多論證,但證據薄弱;網紅C則是品質比較好。

但是,我們能說,故網紅C是對的,粉專B是錯的,市長A在睡覺?當然不行。

論證的品質好,也不見得更貼近事實

因為政治,或者說有關於選舉活動,影響的對象非常多,各種變數也有,我們是無法科學論斷,靠這些說明去證明市長A到底是好市長還是壞市長。舉一個例子,措施丙大量聘僱臨時工,做一些清掃街道工作,真的是浪費錢做事,但對於聘僱的人來說,市長A當然是大大的好。

那麼,我們可以說,多數市民因此損失,經費被拿去綁樁給這些臨時清潔工?不完全是喔。假設現在是武漢肺炎高峰期,大量民眾失業到快過不下去,那麼市長A弄了一個臨時工,去做點搬運、輕掃的簡單工作,給這些人附午餐的基本薪資,還可以帶個便當回家。這樣算很差嗎?

所以,一篇論述完整的文章,也不見得能完美的去描述市長A到底好或不好,要有當時的情境配合,才能增加判斷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如果市長A的市民,有很多人是那種「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類型,我們能從這裡得到市長A連任失敗,代表A很爛的結論?這可能只是其行為措施,不符合這個地區的習慣、偏好而已。

我們看網路上的文章,通常會想盡快得到決策依據,減少判斷流程及蒐集訊息的時間,但還是得注意,論證的可靠性有時仍要參考陳述或論證外的資訊。

我們看網路上的文章,通常會想盡快得到決策依據,減少判斷流程及蒐集訊息的時間,但還是得注意,論證的可靠性有時仍要參考陳述或論證外的資訊。

了解論證結構和寫作風格

範例4:名嘴D指出,台灣軍事預算中用在軍購太多了,去年花了50億,只買到輕型甲車100台,我們看非洲某友邦E,買了Honda貨卡去改裝,只花了不到5億,顯見國防部圖利廠商,應該要移送檢調單位偵辦。

這題請各位自行練習,找出陳述、論證與結論的部分,而先不要管論證的品質,只針對結構。

範例5:報紙政論刊載一篇,表示:「從台灣的車禍率連年上升,代表汽機車數量太多,而為了降低肇事率,提升大眾捷運使用量是必要的。而我們必須提供誘因,降低捷運票價顯然是首要之務,但同時也要大幅提高汽機車的牌照與燃料稅,來降低車禍率。」

這題也請讀者練習,同樣找出陳述與論證結構,類似說「因為A所以B」這樣。

為何筆者希望讀者自己想一想呢?因為一個有效的陳述要有論證,不然就只是抒情文或是記敘文。當文字的寫作過程中具有論證,常出現「因為…所以…故」,「或是根據…很…所以…然後…」,這些推理語言在一般文章中出現,代表有使用一些論證結構,可以藉此了解寫作風格。

但還是再次強調,這不代表有論證的陳述就是對的,只代表這段話的邏輯無誤。前提有錯、資料有誤,推論再怎樣合理都不會得到正確結論。

對陳述與論證的判斷重點

從第一篇到這裡,各位或許發現到,陳述一件事情,要判斷的基準應該有兩個,一個是陳述中有沒有論證等結構,使得陳述本身具有提供決策依據的意義。另一個則是,論證的品質如何,是否滿足陳述本身的內容條件。

讀者請注意,這沒有什麼打臉不打臉,我們在看網路上的論說文,主要都希望得到一個論點,不管論點是要加強還是否定你的信心,都想要從論點得出一些可供決策的部分。決策本身可能是投票行為,也可能是帶小孩選學校,遇到重大利益時,你總不會希望參考純抒情文來決定。

會一直想要打臉,扣除政治性文宣外,多半只是想滿足一種跳過努力過程的想像,類似突然撿到一本武功祕笈,過幾天就變成武林盟主。

因為,一個某專業領域的專家,累積的知識一定比你我多,若我們找到其中一個點,或是因為他曾犯過錯誤,就認為自己找到打臉證據,可以否定此人的專業,這已經超越傲慢的等級,是純粹的無知。你會因為李遠哲昨天算高中化學的平衡式弄錯一次,就笑他化學獎是紙糊的嗎?

結構就不多說,大致上有受過訓練的大專生都會,高中生有良好的學習也會,問題總是出在論證品質上。

並非有用大量資料佐證就是對的,也非引經據典就比較正確,凡事都要看狀況。你拿100個物理公式想要證明,這次聯誼會成功,然後戀愛路上一帆風順結婚成家,這不如去廟裡拜拜實際點。

常見的推論模式與可能問題

以下將對常見的論證品質問題做點粗糙的整理,最常見的推論,是:

  • 「因為A所以B」

要提升品質當然要針對A去修正,質疑跟推翻也是找A,用B的結果去反對,很容易變成為反而反。另一種連鎖式的推論是:

  • 「因為A所以B故C然後D」

這個不適合用在初學者,或者經驗不多的人身上,連鎖推論只要一個環節的品質不佳,就會拉低整串推論的強度。有經驗的人,會把一篇文章中,好幾個連鎖推論串成一張網,讓陳述的強度跟可信度變很高。為何初學者不適合?因為這要配合情境去解說,連鎖推論很像是在樹狀圖中找到一條正確的路徑,沒有實務經驗者,看不出每一條路徑的發生機率、可行性,很容易找錯路徑,做出品質不佳的推論。

還有一種屬於刪去式的論證:

  • 「若非A則會是B」

排除法常用在不是很確定的項目,用來縮小目標,問題一樣出在,怎樣判斷這個刪除基準。在科學性強的問題上很常用,各種要素都是可以一項項排除的,例如醫生看診,沒有這個症狀、也沒有那個反應,所以應該會是感冒。但在政治跟社會性議題上,用排除法反倒會影響推論品質,原因出在沒有參與經驗,你刪去的理由很可能是真正的原因,而非表面的理由。

這邊只針對推論本身,不管其他的論證範例,要舉也太多,所以通常網路文章會有兩種寫法,讓自己的論證比較完整可信。一種是各種理由要同時成立,才能使得論證成真,另一種則是各別成立都不影響論證本身的品質。

解讀陳述與論證中隱含的「情境」或「立場」

舉一個理由必須共同成立的範例:

  1. 理由1「經由實驗A證明小白鼠有痛覺」
  2. 理由2「經由實驗B證明小白鼠有跟人類相同的感情反應」

而團體C宣稱,透過實驗A、B得知,小白鼠跟人類一樣會感同身受,故我們不能用小白鼠作生物實驗。

這個論證中,理由A跟理由B必須同時成立,單單有痛覺或是單單有類似人類的情感,都不能構成「否決小白鼠作為實驗用」的理由,必須同時成立。但因為論證的核心是「感同身受」,若沒有感同身受這個大前提,A跟B理由即便同時成立,也無法否決。

就僅僅陳述與推論而言是這樣,至於理由中的A、B實驗到底嚴不嚴謹,這是另一回事。但要否定這個陳述就很簡單了,你只要能推翻A、B實驗中任何一項,就可以把共同理由的部分否定,或者是轉過頭來針對核心「感同身受」,去做道德性的論證,解釋感同身受跟實驗沒有直接關連,例如畜養動物宰殺來吃,可以用電擊等方式消除其痛苦,實驗也可以。

另一種,各別理由可以單獨成立,皆不影響陳述的範例:

  1. 理由1「民調得出,總統甲被認為是歷任最好的」
  2. 理由2「總統甲簽訂了各種經貿合約,促進經濟成長,是歷任最佳總統」

根據民調以及各種實際表現,總統甲真的是歷任總統中表現最佳的。

因為每一個理由,都各自成立,你也不能說否定了理由1,就得出理由2是錯的,而表現最好的總統,顯然也不能用必須理由1、2同時成立才可以得證。

從以上兩個簡單的範例,各位似乎發現到,不管是哪一種狀況,都好像有一個「情境」或是「立場」問題。作者似乎都沒有明講,這我們必須在論證中去分析,例如下面這段陳述就是典型例子:

「兩岸在戰爭時期不需要民防,因為民眾怎樣都無法被保護,民防措施根本就擾民。」

這在論證陳述上是沒問題的,為何不用民防?反正保護不了。但其作者隱含了兩項假設,我們是要能看出的,其一為「國軍無能保護民眾」,其二為「解放軍一定會打平民」。

這兩項的對錯不論,作者的立場跟意識形態,倒是可以秀的一清二楚。許多專家在陳述事情上,為何看來邏輯上都很有道理,一提政策建議就開始不切實際,主因都是出在這裡。

再舉一個範例:

我家小孩的課業壓力實在太大,每周上5天課,有3天會給回家作業,每次都要花他30分鐘寫,這證明教改根本失敗。

這給各位當作練習,這位家長有沒有論證?隱含的情境是什麼?他的意識形態又是哪種?

即使論證優秀,我們還是要注意

有了情境,並了解其假設的背景,也有推論過程,並有理由做出結論,那麼這就是一個有意義的文章。至於文章本身到底能不能給予我們什麼有價值的建議,那就是另一回事。

整合起來,我們可以做個小結:

一、背景的假設有道理嗎?一個保守派和進步派爭論,胎兒多大之後就不可進行墮胎,雙方都有科學證據,也有各種徵詢跟分析。但很可能所謂的各種陳述,儘管符合邏輯跟高品質的推論,都只是立場陳述。

這意即,整篇文章不分進步保守兩邊,都只是基於特定立場進行的陳述,而缺乏有價值的建議。

二、評估論證的強度,提出理由和證明,不代表可以判斷其陳述的真假對錯。絕大多數人都會誤會,以為批判性思考整套學起來,就可以有自主判斷力不受他人影響。

其實多數情況下,論證的評估跟分析,就可能有非常多的問題,甚至可以看出評斷者的背景。

下一篇將對論證中的常見弊害進行說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1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當選舉期間,無論是政見、政績,抑或是個人在過去無論是公領域、私領域的生活,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皆會被放大檢視。2022年底的地方大選落幕,國民黨獲得大多數縣市長席次,民進黨得到空前的落敗。其中,許多名嘴與時事評論員直指「論文抄襲」等情況,民進黨無法在此次選舉中好好處理才導致落敗。 因此,我們好奇,在
Thumbnail
每當選舉期間,無論是政見、政績,抑或是個人在過去無論是公領域、私領域的生活,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皆會被放大檢視。2022年底的地方大選落幕,國民黨獲得大多數縣市長席次,民進黨得到空前的落敗。其中,許多名嘴與時事評論員直指「論文抄襲」等情況,民進黨無法在此次選舉中好好處理才導致落敗。 因此,我們好奇,在
Thumbnail
當台灣社會發生重大治安事件時,我們可以預期正常的民選政治人物應該會對著麥克風,義正辭嚴、激動憤慨地宣示對犯罪零忍容,要用盡所有手段對抗犯罪,全力打造一個無犯罪,保障所有民眾安全的社會... 但如果麥克風是交由謹守學術研究訓練的學者來回答呢,他可能會謹慎地說社會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犯罪率,完全零犯罪的社會
Thumbnail
當台灣社會發生重大治安事件時,我們可以預期正常的民選政治人物應該會對著麥克風,義正辭嚴、激動憤慨地宣示對犯罪零忍容,要用盡所有手段對抗犯罪,全力打造一個無犯罪,保障所有民眾安全的社會... 但如果麥克風是交由謹守學術研究訓練的學者來回答呢,他可能會謹慎地說社會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犯罪率,完全零犯罪的社會
Thumbnail
在我穿梭在台中市區所看到的競選看板,大多數都是政壇前輩站台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於是我內心幾個的疑問 這樣的政壇站台競選看板真的有效果嗎? 為何看不到政治抱負或是訴求呢?
Thumbnail
在我穿梭在台中市區所看到的競選看板,大多數都是政壇前輩站台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於是我內心幾個的疑問 這樣的政壇站台競選看板真的有效果嗎? 為何看不到政治抱負或是訴求呢?
Thumbnail
抹平這些階級標誌的後果,就是走向消費主義的路,我們會變成要依靠其他外在的標籤去辨識,這造成年輕人會用消費定義你我階級。在政治上會讓政治人物透過鼓勵消費而非建設,讓人們感受到階級依然存在,各位可能不是很清楚,每一項的補貼或是消費券、振興券,其實都在協助你去定義自己、定義他人。
Thumbnail
抹平這些階級標誌的後果,就是走向消費主義的路,我們會變成要依靠其他外在的標籤去辨識,這造成年輕人會用消費定義你我階級。在政治上會讓政治人物透過鼓勵消費而非建設,讓人們感受到階級依然存在,各位可能不是很清楚,每一項的補貼或是消費券、振興券,其實都在協助你去定義自己、定義他人。
Thumbnail
在一個什麼都能依相對觀點各說各話的時代,依正反方說詞各自劃重點查證是形成個人意見、信念或立場的基本知性過程,但如果⋯⋯
Thumbnail
在一個什麼都能依相對觀點各說各話的時代,依正反方說詞各自劃重點查證是形成個人意見、信念或立場的基本知性過程,但如果⋯⋯
Thumbnail
絕大多數人都會誤會,以為批判性思考整套學起來,就可以有自主判斷力不受他人影響。其實多數情況下,論證的評估跟分析,就可能有非常多的問題,甚至可以看出評斷者的背景。
Thumbnail
絕大多數人都會誤會,以為批判性思考整套學起來,就可以有自主判斷力不受他人影響。其實多數情況下,論證的評估跟分析,就可能有非常多的問題,甚至可以看出評斷者的背景。
Thumbnail
●語言與信任--摘自《#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公民教育的核心,從思辨、論述到說服的藝術(新封面版) 語言與信任--《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 請把公眾當成年人看,跟你希望能投票給你的選民,分享你確實的想法,包括痛苦卻經過仔細算計的利益交換。千萬不要瞧不起他們而言不及義:絕大多數受你服務的選民,的
Thumbnail
●語言與信任--摘自《#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公民教育的核心,從思辨、論述到說服的藝術(新封面版) 語言與信任--《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 請把公眾當成年人看,跟你希望能投票給你的選民,分享你確實的想法,包括痛苦卻經過仔細算計的利益交換。千萬不要瞧不起他們而言不及義:絕大多數受你服務的選民,的
Thumbnail
Mick Haupt on Unsplash 選舉過去了!在我寫的這個時候,其實早已經結束了投票時間,來到開票時刻,也然而,你們看到此篇文章時,也已經經過好幾個月的時間。誰勝誰負,誰心裡都有盤算,也然而,那不能代表什麼。在我們思考政治在選舉參與了多少程度,以及現在談到了選舉,我們似乎就有了很鮮明的
Thumbnail
Mick Haupt on Unsplash 選舉過去了!在我寫的這個時候,其實早已經結束了投票時間,來到開票時刻,也然而,你們看到此篇文章時,也已經經過好幾個月的時間。誰勝誰負,誰心裡都有盤算,也然而,那不能代表什麼。在我們思考政治在選舉參與了多少程度,以及現在談到了選舉,我們似乎就有了很鮮明的
Thumbnail
這本書的副標清楚的寫著:任何場合都能展現智慧、達成說服的語言技術! 如何將這本書的理論套到生活上,在這篇心得內,會舉貼近我國國人、也就是本國總統候選人的例子來分享。
Thumbnail
這本書的副標清楚的寫著:任何場合都能展現智慧、達成說服的語言技術! 如何將這本書的理論套到生活上,在這篇心得內,會舉貼近我國國人、也就是本國總統候選人的例子來分享。
Thumbnail
2020年1月11日,是台灣第15屆總統大選,同時也是第7次民選總統的日子,隨著選舉的時間越來越近,台灣社會從媒體到人民、網軍到遊行;對於三位候選人的支持與反對明顯越演越烈,生活中充斥著候選人及其政黨彼此針鋒相對、互別苗頭、明槍暗箭的資訊。 說實話,民眾很難不被影響的,尤其是30歲左右的我們,一群
Thumbnail
2020年1月11日,是台灣第15屆總統大選,同時也是第7次民選總統的日子,隨著選舉的時間越來越近,台灣社會從媒體到人民、網軍到遊行;對於三位候選人的支持與反對明顯越演越烈,生活中充斥著候選人及其政黨彼此針鋒相對、互別苗頭、明槍暗箭的資訊。 說實話,民眾很難不被影響的,尤其是30歲左右的我們,一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