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讓自己變成公司願意栽培的人才

    A經理觀察部屬B和C,兩個人都採用同樣的作法,但卻得到不同的結果,這中間到底誰有問題?同樣的跨部門合作,B和對方關係冷淡,C卻能夠相處愉快,跨部門溝通到底有效無效?面對工作以外的任務,到底該如何轉成自己的機會?跨的不只是部門合作,也要跨入對方的心,與其等待對方改變,不如先改變自己。
    A經理發現到F有點不同了,說不上來的感覺,但不像先前B說的那樣難以共事,先前B曾向A經理反映過,另一部門的F不好配合,請F提供修改一些資料,F總是面露難色,B說F總是有點散漫,明明該是F要做的,但總經理指派B來接手,F反倒成了沒事似的,B還說每次專案相關會議時,都是自己準備資料,F總是兩手空空的來,難道不知道應該要準備什麼嗎?
    自從辦公室裝修,所以部份員工先挪至其他地方辦公,F和B就不在同個辦公室,A經理指派C也和F合作另一專案,C先前聽過B的抱怨,但C抱持著反正就是工作,先看F的配合度怎麼樣再來說吧!C和F共事一個月左右,A經理就發現F的配合度和先前不同,A經理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就是因為C比較資深?但理論上,前後期進入公司的同仁會比較親近些,不過B的年紀比F大許多,難道是不同世代的溝通代溝?可是B和C同年,C和不同世代的F卻能合作愉快,A經理覺得有趣了,B的能力與經驗都不錯,也是A經理認為可栽培的人選,但F事件,讓A經理重新審視B。
    C知道F的經驗不足,也不會提問,因此常出現誤解要做的項目,對於工作上的狀況有時候也無法及時反應,所以C在跟F配合時,會很明確的告訴F,現在有三個項目要處理,要怎麼處理,希望F在多久時間內完成,其實A也曾經建議B這樣跟F配合,B也確實如此做,但結果不同。F給B的總是頻頻出錯,延遲的狀況也很嚴重,但F給C的總是做得妥妥當當,都在期限內完成。
    同樣的作法卻得到不同的結果,A經理觀察後這三個人的互動後,發現幾個重點:
    不是只有溝通而是要有效溝通,溝通不是單一方向,而是要有互動。
    C和B都用相同的方式請F配合,唯一的差別是,B交代完項目、時間後,就理所當然認定F很清楚這些指令,當F交出的成果不如預期,B的反應:「不是這樣的,你如果不懂,為什麼不在時間截止前,再跟我確認?」幾次下來雙方的關係很冷淡,而B認為F不好配合的結論。
    C交代完F事情後,會馬上問F:「這樣了解嗎?」當如果F交出來的成果不盡理想,C會告訴F:「你這部分做得很好,但這部分要辛苦你再改一下。」幾次下來,F很樂意配合C要求修改,而且會主動回報確認。
    溝通不是單一方向說明或給予指令,而是必須要雙方有互動,主管在不熟悉(不放心)下屬的工作模式前,如果要讓下屬依照軌道走,就要分階段把指令下清楚,藉此確認下屬的能力以及狀況,畢竟主管無法期待每個下屬都有開口問的勇氣,有些時候再要求工作時效壓力下,我們無法等待部屬瞬間成長,所以直接帶著跑,反而不推延進度,而勇於發問,這是每個人都該練習的職場能力。
    把承接的業外工作轉變成自己的機會,不是只有做完還要做好。
    B之所以被總經理指派這個任務,最大的原因是總經理認為B在工作的表現上細心負責,而且思考周全,所以才讓B去接手,C承接另一個專案的情形也很類似,唯一不同的是C很經常承接這些業外專案,這些業外專案同樣都會佔據到B和C的工作時間,雖然C和B也都主張要把多數時間花費在自己的工作上,但顯然面對這些額外的任務,C和B抱持的態度大不相同。
    B認為這個對自己的幫助有限,所以B只想快點在期限內做完這份工作,因此當總經理提出不同的想法,或者找了其他人討論出新的建議時,B的心裡會覺得任務超乎當初的範疇,而且又拉進其他不同的人討論,B覺得自己雖然是任務負責人,但卻什麼都做不了。
    C則恰恰相反,除了原有的想法之外,還會去想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所以每次和主管報告進度時,如果有更好的想法,C就會提出討論,也會一併將可能延遲的進度或是需要的資源,向主管提出,也因為如此,主管有時候在跟C的討論中又會有新的想法,C創造了主管提出自己想法的情境,而非去猜測要怎麼做才能去符合期望,C身為負責人員,會想不同的方法讓任務做得好,而不是只有做完而已。其實A經理也知道就是因為C表現出的積極,所以反而換取C在工作上更多的主管信任,C提出的建議被主管採用的機率比別人都高,這都是業外工作累積出的好印象。
    跨部門合作不只跨了部門,還要跨入對方的心,與其等對方改變,不如自己先改變。
    同一部門的同事相處的時間,一定比跟其他部門同事來的久,同樣的對同部門同事的了解也比其他部門多,所以跨部門合作時,常常會因為工作性質不同、步調不同、個性不同,而需要不停地磨合,誰能越快把磨合期縮短,誰就能越快完成任務。
    B和自己部門同事相處都很融洽,但在跟其他部門配合時,磨合期就漫長許多,B習慣用自己認定的方式去設想對方,所以B常會跟A經理說:「這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嗎?」「這不是基本的嗎?」「這不是應該要這樣的?」
    A經理總會告訴B:「你以前待的職場是這樣,但不是每個公司文化都相同,還有雖然你認知的基本規範是這樣,但你無法期待每個人都認為這些是基本的,所以你可以多觀察對方,然後建立你和對方的相處模式,也可以問問同事,你會發現大家可能提到某個同事,都會說某某個性就是這樣,你不要在意之類的,參考別人的模式幫助你快速熟悉其他同事,但還是要自己去觀察了解對方。」
    而C也曾經和B遇到同樣的情形,但C後來認為一直在磨合很浪費時間,所以C決定主動縮短磨合期,觀察對方的工作習慣,調整自己的配合方式,除了工作上的接觸討論,也會從日常來觀察不同部門的同仁,特別的是C也嘗試去了解為什麼其他部門工作的步調會跟自己部門不同,為什麼有些規則在自己部門很有彈性,但在其他部門卻不是這樣的,長久下來,C在跨部門合作時,總是能夠很融入對方的情境,A經理總說C是跨入對方的心了。
    A經理暫時收起準備要舉薦B的簽呈,「也許B還沒準備好吧!」A經理這麼想,就算B是欠栽培,也得被主管認定是可栽培的人才,但B顯然還需要一些機會和時間證明,自己是公司值得投入栽培的對象。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之讓公司願意栽培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