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需要的是妳知道妳「不要」什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捫心自問,我到底幾歲就確知自己要什麼?
甚至現在的我已經成為人妻人母,我也還不是很清楚到底小時候的我是否曾經立下什麼志向要成為什麼?「我的志願」這個作文題目到底寫了什麼?還是我根本沒寫過這個題目?(真的沒印象)
我只知道我的父親告訴我:「趕快長大獨立去賺錢養活自己。」
童年生活極為困苦的爸爸,從來沒說過他希望我們成為什麼,任何職業都沒說過,更沒說過「公務員」這種穩定的鐵飯碗。

從小就用「刪去法」決定事情

從小就很有主見的我一直都很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決定「不要」報考高中音樂班、「不要」讀大學音樂系、「不要」留在高雄讀書、就業,很多事情的源頭其實並不是因為我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是「不要」什麼,甚至後來在感情擇偶上也非常清楚自己「不要」什麼,我總是充分利用「刪去法」做任何決定。

身為父母,記得注意力多放回自己身上

許多父母在小孩還在就學階段就開始擔憂小孩的未來,看到小孩每天好像生活懶散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看在父母眼裡總是很礙眼,還記得在一本書上看過一段話:「當你的注意力一直都在某個人身上的時候,就很容易看他什麼事情都很不順眼。」,我認為這段話充分說明了許多父母看待子女的樣貌。

一定要思考到底自己「不要」什麼

在我自己的原生家庭來看,現在回過頭想,最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的人最不需要父母擔心,反而是凡事聽從父母安排的人會最依賴父母,子女越依賴父母,父母就越開心,兩個人形成了一種彼此依賴的關係,但對孩子而言卻只是讓他失去了自我,因為不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的人根本不懂如何做選擇,也會嚴重影響往後的獨立生活。

如果你也有一個很會說「不要」的孩子,請耐心傾聽他

現在我也有了孩子,我的孩子從小就非常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偶爾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雖然百般挑惕的個性令人非常心累,但我還是慶幸自己生到了一個跟我一樣個性的孩子,也深刻體會到了媽媽說我從小就非常固執堅持己見讓她拿我沒辦法,現在一模一樣的情況複製到了我的身上,我正在努力學習面對孩子說「不要」的這門課。

日前,一位七歲男童因為被柔道教練摔到腦死的新聞讓大眾群情激憤,也促使大家正視了孩子說「不要」的權利。
倘若你的孩子很常說「不要」,先別急著生氣,一定要先去了解為什麼他「不要」?如果說不出來也請不要太在意,有時候「不要」真的沒什麼重大的原因,單純就是「不要」而已,不需要在當下就急著要得到答案,多觀察耐心傾聽,將會慢慢找出答案。
畢竟,真的沒有幾個孩子在小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要什麼,那真的是少數中的少數,但孩子說「不要」的時候就真的要好好正視及尊重了!
avatar-img
205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相信許多人也聽過一些男人會說:「老婆可以再娶,媽媽只有一個。」 黃老師主張既然成為家人要長期相處,婆媳之間一定要親自面對面做良好的溝通,別做雙面人,更不要期待男人可以解決問題,因為男人夾在兩個最重要的女人之間只有為難並沒有能力真正解決問題,如果處理不好變成選邊站,也不會是婚姻中最好的結局。
貼心地老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也是我們晚輩的福氣! 邀請大家來閱讀關於我阿嬤的故事。
前陣子看到一則很震驚的新聞,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美國流行音樂天后小甜甜布蘭妮竟然有成年監護人!!!而這個成年監護人是她的父親,而父親並與律師共同監護她的財產,後來父親因為健康因素卸下監護人的身份,但目前仍然繼續保有資產控制權。
這部片是「法國伍迪艾倫」鬼才導演艾曼紐莫芮之新作,並且在今年素有「法國金球獎」之稱的盧米埃電影獎榮獲最佳影片,如原文片名(Love Affair(s))字面的意思解讀,這部片講述的是關於『戀愛關係』。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出版了一套西班牙的兒童繪本名為『明日之書』,總共有三本,分別為《什麼是民主》、《關於社會階級》、《這就是獨裁》。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相信許多人也聽過一些男人會說:「老婆可以再娶,媽媽只有一個。」 黃老師主張既然成為家人要長期相處,婆媳之間一定要親自面對面做良好的溝通,別做雙面人,更不要期待男人可以解決問題,因為男人夾在兩個最重要的女人之間只有為難並沒有能力真正解決問題,如果處理不好變成選邊站,也不會是婚姻中最好的結局。
貼心地老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也是我們晚輩的福氣! 邀請大家來閱讀關於我阿嬤的故事。
前陣子看到一則很震驚的新聞,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美國流行音樂天后小甜甜布蘭妮竟然有成年監護人!!!而這個成年監護人是她的父親,而父親並與律師共同監護她的財產,後來父親因為健康因素卸下監護人的身份,但目前仍然繼續保有資產控制權。
這部片是「法國伍迪艾倫」鬼才導演艾曼紐莫芮之新作,並且在今年素有「法國金球獎」之稱的盧米埃電影獎榮獲最佳影片,如原文片名(Love Affair(s))字面的意思解讀,這部片講述的是關於『戀愛關係』。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出版了一套西班牙的兒童繪本名為『明日之書』,總共有三本,分別為《什麼是民主》、《關於社會階級》、《這就是獨裁》。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真心覺得大人們不要在小孩還沒成熟之前,就把恩恩怨怨都灌進小孩腦裡。 今天在洗澡的時候,突然想起,大概是國中左右吧,或是更小的時候(我的時間概念很差,之後再慢慢講),我媽告訴我,我是不被歡迎的小孩,她發現懷孕的時候,我爸他媽跟她說:「如果不會養就不要生啦。」 我猜她是想告訴我,即使如此,她還是義無
Thumbnail
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如果真的沒有自知要當爸爸的身分 真的不要生小孩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既然選擇生了就該認清現實去面對 不要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私人情緒 又老是把錯誤合理化都歸咎於他人 - 全職媽媽挺不容易,不是只有表面看到的光鮮亮麗 照顧孩子是份沒有收入的工作 社會在職上班一天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真心覺得大人們不要在小孩還沒成熟之前,就把恩恩怨怨都灌進小孩腦裡。 今天在洗澡的時候,突然想起,大概是國中左右吧,或是更小的時候(我的時間概念很差,之後再慢慢講),我媽告訴我,我是不被歡迎的小孩,她發現懷孕的時候,我爸他媽跟她說:「如果不會養就不要生啦。」 我猜她是想告訴我,即使如此,她還是義無
Thumbnail
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如果真的沒有自知要當爸爸的身分 真的不要生小孩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既然選擇生了就該認清現實去面對 不要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私人情緒 又老是把錯誤合理化都歸咎於他人 - 全職媽媽挺不容易,不是只有表面看到的光鮮亮麗 照顧孩子是份沒有收入的工作 社會在職上班一天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