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淡水英專路上的墊腳石空間雖小,走道僅能容納一人通行,甚至連個可以坐下來好好翻閱書籍的座位也沒有,以看書來說簡直不是一個好去處。但我就是偏愛那種樸實又陽春的地方,不太整齊又不至於凌亂的擺設、略微昏暗的燈光,空氣裡總瀰漫著一股淡淡的書皮香,與潮濕的霉味融合成這間書店獨有的特殊氣息。
過去兩年我經常一個人來這裡消磨午後時光,通常我會帶走一兩本書,然後到附近的咖啡廳坐下來閱讀。上個週末剛好跟朋友約在這附近碰面,趁著空檔我再次走進這屬於我回憶一部分的角落,熟悉的氣味撲鼻而來,溫馨的氣氛依舊如故。
那天我站在翻譯文學的書櫃前,有個女孩從我身後經過,個頭不高,應該是國小高年級左右的年紀。她在日本文學區停了下來,抓起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開始翻閱,她看得出神,甚至有個女子被她擋住了去路也絲毫沒有察覺。
「媽!我想買這本,感覺很好看,而且電視上有在演。」被她這麼一說我才想起來這部作品確實有被翻拍成電影,由小栗旬主演。而且原來那個女人是她母親。
「不用啦,那個你又看不懂,走了。」聽到媽媽這樣說,女孩失落地將書放回原位,隨後就被母親帶離書店,像是快要趕不上火車那般匆忙。
臨走前她最後一次回頭,我看見女孩那雙無辜的眼睛從《人間失格》所在的位置往上滑到我的臉頰,我倆對看了一秒鐘,隨即她便消失在自動門外。
「我們什麼時候需要看懂一本小說而去買它?」我問自己。
「也許她媽媽在趕時間吧,又或者錢帶得不夠。」我說服自己。
對我而言,「閱讀」是不需要受到任何評判或指教,出於自我內心的渴望,純然想去觸碰更多精彩故事的一種行為,這無關乎讀不讀得懂,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快樂,或是其他任何你想得到的東西。我之所以對那位母親所說的話如此纏綿,是因為那是我沒有經歷過的對待。
這個事件觸發了我整理過往閱讀經驗的契機,我看過的書不算多,也無法一一細數。有些書令我印象深刻,甚至連書中角色的名字都記得住;有些讀過之後就漸漸淡忘,但我相信那本書的價值肯定以某種形式成為了我的一部分。無論如何,它們都在對的時間點出現在我的生命中,陪我走過漫漫歲月。
余憶童稚時
我讀國小的時候,爸爸在金石堂工作,那陣子週末幾乎都在店裡面度過。當時對於科學類的書籍特別感興趣,尤其是那本《世界之最》,絕對是我年幼時期的聖經。我因為這本書才知道跑得最快的動物是獵豹、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章節就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公尺」,當時我對於那個高度完全沒有概念,只是覺得「珠穆朗瑪」這四個字很酷,而且聽起來就很高。
某次在課堂上,老師問全班有沒有人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麼,問題都還沒問完,我就急著舉手回答:「我知道!是『豬母』郎瑪峰,有8848公尺。」老師笑著說:「非常棒!但不是『豬母』,是『珠穆』,四聲穆喔!」全班都笑了,我也笑了。但是我笑不是因為唸錯字被糾正,而是因為回答了課本以外的知識被稱讚而感到開心。
其他像是《地心歷險記》、《臺灣蛇類圖鑑》、《人體的奧秘》、《中國古代史》等等,都是我一拿到就不願鬆手的讀物,即便過了這麼久,還能清楚回憶起當時看這些書時心中難以言喻的興奮之情。
雖然我後來並沒有成為冒險家或歷史學者,但這些書讓我了解到這個世界有多麼精彩,即使沒有真的到達那些地方,透過書上的照片還有文字的敘述,就可以環遊世界一遭。說真的,怎麼可能會有人不喜歡看書?
-
下課後不是去同學家打電動,就是去圖書館
國中是一段心浮氣躁的時光,一週兩堂的體育課根本不夠青春期的男生發洩能量,所有多出來的精力,全都在課堂上化作紙飛機與塗鴉,整間教室像嘉年華一樣熱鬧。
我也是個好動的人,上課鐘聲一響就開始倒數還有多久才下課,但是面對課堂、面對老師,我自有禮貌的分寸,不會跟著其他同學瞎起鬨,但這不代表我願意好好聽課。而我宣洩能量的方式,就是在大腿上放一本小說,藉認真抄筆記之名,行偷看課外讀物之實。
當時有一部小說在學生間廣為流傳:《盜墓筆記》,隨便抓一個走在路上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我也不例外。由於同學家中有整套藏書所以直接跟他借來看,我發了狂似地愛上這個系列,上課看、搭公車看、回家洗完澡躺在床上也看,新奇的故事情節牢牢抓住我的眼睛,彷彿我就真的在海底古墓中與那些妖魔鬼怪奮鬥,書中還會時不時出現一些歷史典故,替故事增添一點真實性,同時也是本書深得我心的關鍵元素。
那是我第一次讀中國作家的書,也是第一次為了一套小說廢寢忘食,連功課都忘了做。從那刻起,我徹底愛上了「小說」這樣的文體,能夠一腳踏入作者創造出來的奇幻世界,是多麼美妙的享受。
-
靜靜地看,淡淡的哀傷
我的高中班導是國文老師,有一次我去導師室看到她桌上擺了一本《偷書賊》,我問老師這本書好看嗎?她說看到一半,目前為止還不錯。我跟老師分享了《盜墓筆記》這部小說,它真的很精彩,會一直想往下看。她回答我:「比起那種用驚悚、緊張的情節抓取讀者注意力的書,我還是更喜歡閱讀文字細膩優雅的作品。」
「原來書也有分等級嗎?」我不禁納悶。老師在我心目中是個文學素養很好的人,所以當她說出那句話的時候,我感到一陣羞愧,好像我喜歡的書在老師眼中是不入流的,好像真正懂得看書的人絕不可能在書店裡拿起《盜墓筆記》來看。
「《追風箏的孩子》也很好看,推薦給你。」她似乎沒有察覺到我臉上錯愕的神情,也許我隱藏得很好,依然用心地推薦了另外一本小說給我。
那個週末我就去圖書館借了《追風箏的孩子》,一翻開書,又再次找回了國中那無法自拔的狂熱,我急著想往下看,暗自祈禱故事不要這麼快就結束。雖然不想承認,但我好像突然懂了老師說的話,因為這本書並沒有驚險刺激的冒險故事,也沒有打打殺殺的戰鬥畫面,但我卻依舊被深深吸引,怎麼會這樣?我甚至還買了這本書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另外兩本著作:《燦爛千陽》與《遠山的回音》,它們都是極為精彩的作品。這三本書在往後的日子裡我都重看了一遍,而且在不同的年紀與生活情況下再度欣賞,會有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原來改變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雖然我非常肯定自己還是那個自己,但面對文字與小說的看法卻在某個時間點、在某種機緣之下,悄悄地轉變,不是變得更好或更壞,就只是單純地,在本質上發生了一些變化,讓我更能去觀察那些潛藏在文字底下的,更深層的道理與意涵。
原來小說不一定要狗血淋頭,有時候只需要靜靜地看,淡淡的哀傷會自然浮現,你甚至要很小心拿捏那份易碎的心情,一不小心就會崩潰大哭,我就曾經為了《燦爛千陽》在圖書館哭到眼睛都腫了起來。但說實在的,那何嘗不是一種過癮?
「《偷書賊》真的很好看。」畢業前我對著我的班導師這樣說。
-
我相信每個人在成長的歷程中,一定會有那麼幾本書令你永生難忘,而「閱讀」這件事情本身就有很多詮釋的方式,而且會隨著年齡與經歷的增長而有所變化,但無論如何,它都應該是一個療癒身心的過程、一段能夠開啟自我對話的儀式。
生活已經夠辛苦,當然要找點會讓自己開心的書來看,不用管它暢不暢銷,或是來自哪個國家,因為閱讀就像尋寶,有時候會挑到不合自己口味的無聊書籍,有時又會慶幸自己當初有把這本書帶回家。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拿到的是苦的還是甜的巧克力!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成語:「晴耕雨讀」。出太陽的時候就下田耕作,如果下雨就回到屋子裡讀書,這是多麼浪漫又愜意的生活,你說是嗎?
攝影師:Polina Zimmerman⎢Pexels
-
限於篇幅我僅分享到高中階段,在那之後的日子裡當然也有很多書籍參與我的人生,每一本都彌足珍貴。
傑克小子@雨下了整天的週六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