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該擔心中俄軍演的,是台海而非阿富汗

8月9日,中俄聯合軍演在寧夏青銅峽拉開序幕,是為「高加索-2020」(Caucasus 2020)後,中俄于軍演的再聚首。但有別於過往中俄「海上聯合」,以及上合組織的「和平使命」等常態演習,此次軍演透露了些許的不尋常。
首先,是時空背景的特殊性,此為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中國首度於境內舉行的聯演聯訓活動;其二,是演習代號的創新,此次使用的「西部·聯合-2021」,承接了「東方-2018」、「中部-2019」、高加索-2020」等俄方主導、並邀中方參與的戰略演習名稱;但有鑑於此次演習主導方為中國,名稱便多了「聯合」2字,是為俄羅斯首次授權他國使用戰略演習代號。
其三則是規格的新突破。此為俄軍首次編隊參加中方戰略戰役演習、首次於演習中使用解放軍主戰裝備,也是俄羅斯防長紹伊古(Sergey Shoygu)首次為軍演到訪中國。而細究雙方參與人員,中方參演部隊來自西部戰區,俄方則來自東部軍區,兩國共出動官兵1.3萬人,是為中俄歷年軍演中規模較大的數額,中國最先進的五代機殲-20也是首次參與聯合演習,象徵中俄軍事互信來到全新高度。
對此發展,外界自是討論不斷,包括台灣媒體在內,不少評論直指此次軍演意在協調「中俄聯合抗美」;諸如BBC等外媒更是推測,中俄有意「共同出兵阿富汗」,故而選擇近鄰中亞的寧夏舉行軍演。
阿富汗的安全黑洞
平心而論,上述推測皆有一定理由依據,但更多是反映了推測方的對外心緒。
於台灣而言,親美是政治正確,亦是政權得以維繫的關鍵,解放軍則被形塑為海峽彼岸的心頭大患。在此境況下,但凡後者有所動作,台灣皆易解讀出「反美」意味,不論配合者是誰、動作的實際內容究竟為何。
而對BBC等外媒來說,其對中俄動作的臆測,則與西方近期退出阿富汗的灰頭土臉相關。2021年5月起,美軍逐步撤出阿富汗,北約等眼見主心骨傾頹,自是作鳥獸散、紛紛歸去,塔利班的反撲由此發展得勢如水火。截至8月13日,其已幾乎擊潰了阿富汗北部戰線、連下數省省會,距離首都喀布爾僅約150公里,美國防部官員甚至表示「塔利班或可在90天內攻佔喀布林」,美方更已開始了撤離使館的事前準備。
如此慌亂急撤雖是出於止損考慮,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仍不免要受「不負責任」的道德譴責,以及「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戰略訕笑。為求轉移焦點,其開始大肆形塑「中俄將共同出兵阿富汗」的輿論攻勢,列舉動機包括「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哈薩克斯坦-中國的石油管道面臨風險」、「中國在阿投資也可能成為攻擊目標」,而眼下的中俄寧夏軍演自就是「為出兵做準備」的「最佳證據」,即將舉行的中亞元首峰會則被暗示為供「中俄協調瓜分」的談判場。
種種臆測,盡顯西方殖民記憶的以己度人。對中國來說,其於阿富汗最大的國家利益,並非搶佔地盤與礦產,抑或經營投射國力的地緣跳板,而是在維穩新疆的脈絡下,防堵暴恐勢力滲入中國;對俄羅斯而言,其曾在蘇聯時代入侵阿富汗,並由此陷入長達10年的戰爭泥淖,最後不僅狼狽退場,更因耗費過多預算支出,埋下了蘇聯解體的禍根。家國淪亡、殷鑑不遠,如今又怎能重蹈覆轍?
綜觀阿富汗亂局根源,外部勢力的任意進退可謂責無旁敗,蘇聯如此、美國亦然。如今拜登(Joe Biden)不僅未對「戰場任我行」心態有所反省,還遙坐白宮大言不慚「阿富汗軍隊要為自己而戰」;西方媒體則將欲保新疆、中亞邊界穩定的中俄,描繪為即將接手阿富汗的「新帝國主義」,看似為阿富汗擔憂,其實字裡行間盡是幸災樂禍,只差拍手叫好、大呼痛快。
中俄日漸上升的戰略協作
然而如此議題選擇,雖有轉移焦點的用意,卻亦暴露西方潛意識中的地緣恐懼:本有歷史與領土矛盾的中俄,如今正因共抗西方壓力而逐步靠近。
細究此次「西部·聯合-2021」軍演,其自有避免阿富汗混亂外溢、維持區域穩定等安全用意;然由中俄關系的脈絡觀之,如此高規格聯演聯訓,亦象徵了雙方軍事互信的新巔峰。
回顧中俄過往聯合軍演模式,2005年的上合組織「和平使命」演習堪為發軔,雙方在反恐的議程設定下,選擇了海參崴(俄稱「符拉迪沃斯託克」)與山東半島,派出陸海空三軍近萬人蔘演;2007年的「和平使命」演習則在車里亞賓斯克舉行,中共前領導人胡錦濤亦至現場觀摩。除此之外,中俄亦自2012年起進行名為「海上聯合」的常態演習,地點由俄方的地中海、波羅的海,延伸至中俄周邊的日本海海域,再到中國周邊的黃海、東海與南海。
然而上述發展不過拋磚引玉,2018年的一項舉措,象徵中俄戰略協調有了新變化。由俄羅斯慣例觀之,其會不定期舉辦東方、西部、中部、高加索等四方向的年度戰略演習,以確保邊防穩固。自2018年的「東方-2018」演習起,其開始邀請中國參與,此後包括「中部-2019」、高加索-2020」等,中方亦未缺席,成為俄羅斯年度戰略演習的新常客,象徵兩國軍事互信的持續上升。
此次「西部·聯合-2021」中,中方主導了戰略演習步調,俄羅斯則授權使用己身戰略演習的命名形式,意味雙方的高合作性。演習中亦首次使用了中俄專用的指揮訊息系統,可內聯各指控分中心,下接各作戰群隊指揮所,必要時更可直達兩軍單兵平台末端,規格之高前所未有。
而台灣眼下看似關注此次中俄軍演,實則更多是跟著西方媒體看熱鬧,除了稱其為「窮兵黷武大內宣」、「抗美新聯盟」外,便無其餘深刻思索。長年以來,台灣眼中的台海玩家只有以下組合:若非中美對決,便是美日與東協共擊中國,而結局大抵都是中國敗退,故而其能放膽親美,且幾乎不留其他餘地。
然而中俄戰略協作的持續上升,雖說幾乎未入台灣眼簾,卻在無形中加速了台海的軍事傾斜。對當今中國而言,武統已非能力而是意願問題,只不過北京始終不願放棄和統可能,更有意降低武統成本,這才未立即動手。換言之,即便不能和統,美國的臨陣脫逃無疑更受北京待見。
平心而論,以中美的實力消長觀之,這日遲早會來,正如美國也因吃力不討好,而倉皇棄守阿富汗般。但眼下中俄戰略協作的持續升高,將能起到加速作用,在台海周遭為北京「造勢」,以俄羅斯或將於南千島群島調動軍備、或將介入牽制美日的不確定性,讓美國出於畏懼、裹足不前,升高北京「無美而統」的戰略籌碼。
台灣如今雖以中俄軍演的局外人自處,實則當在嘲諷之餘深思量:倘若有日中俄兩國在台海近處軍演,美國當如何盤算未來棋局?自己又會否如喀布爾政權般,在遭人食盡戰略價值後,重複美式棄子的相同宿命?

原文發表於2021/8/14《多維新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