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教育相關畢業設計案例分析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繼上一篇畢設週記-對於教育的想法出產後,我找了有關另類教育的相關資料,也挖到了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的教育哲學。話說,教育哲學有百百種,信仰於某種教育哲學所開創的學校也很多,沒辦法一一分析,但我想我是找到我所信仰的教育哲學了吧!
基於現在的時間已經來到八月中,我想我應該先彙整前人的智慧,讓我的畢設有一點點進展。我找了些有關教育的畢業設計作品並試著分類他們的類型。

開放式校園

與環境共融

文化教育

生活與學習

自然感知

另類教育空間重新設計

未來校園設計

教育與再利用

其實教育類型的畢業設計還有很多,在整理資料時陸陸續續刪減掉蠻多作品才得出以上這些。最後把作品分類完畢後,我挑選了開放式校園、與環境共融、生活與學習這幾個類型,在每一個類型中挑選一個作品來做案例分析。

作者研究了台灣從史前時代帶到中華民國後期的教育空間、目的的演變,得出了「教育體制成為政權移植認同的操作工具,固化了教學場域的空間邏輯。」的結論,並反思「我們該如何在現代找回自己的思維自主權?」
被固化的教學場域
圖片出處:中原大學建築系2021線上畢業展

基地選擇

國立政治大學指南校區
該校在1927-1929為中央黨務學校,此時的學校位置在南京,教育目的為培訓國民黨人才及革命人士
1929-1937改為中央政治學校,此時的學校位置在南京,教育目的為促進中國統一,且全校皆為公費生,畢業後即分發黨內要職
1937-1949中央政治學校原隸屬國民黨,配合憲政體制改為教育部,因國共內戰遷校到重慶。
1947-現今遷校至台北。
可以看到該校的創校歷史,真是一所被政治支配、操作的好~典~範~
作者試圖在這歷史事實上操作與其對立面的價值觀。

機能選擇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告系/廣電系/新聞系)
因政大傳播學院的教育空間散落在校園各處,作者把這些空間集合起來,重新設計。「該院內部需具備:A.接收資訊、B.討論資訊、C.播送資訊等三種空間使用層次。」「利用A.B.C.三種類型空間的重新定義,流動空間作為設計工具切入,創造新的機能與機能間的連接方式。」透過A、B、C三種活動不斷的交替,以形塑自主個體性。

選擇玻璃作為圓球的材質,玻璃在表達的是一種「資訊」的呈現,活動的被看見,會最大化的建築對外形塑氛圍的功能。透過磚牆與混凝土牆面的混合使用,磚牆暗喻在地性;混凝土暗喻現代性,表達台灣島上的建築型態,該是融合並超脫兩者的存在。

空間分析

  • 大型講堂:作為單一向接收資訊的大型空間,作者試著把3個傳統講堂變形,其中2個為環狀傳統講堂,1個為矩形傳統講堂。
    環狀講堂其一,原本為環狀排列的座位區面對一個點狀講台,變成可互動式的、有機型態的座位圍繞著近270度的環狀講台,試圖打破單一向接收資訊的「習慣」。
    環狀講堂其二,將原本環狀排列的座位區以簇群的型態分布,並在並排的座位之間讓出好幾個平台作為可互動式的討論空間,和前者一樣試圖打破單一像接收資訊的「習慣」。
    作者試著將矩形傳統講堂的講台和圍塑講堂的平行牆面變形,整體的座位和講台的軸向刻意歪斜一些角度,讓講堂在一個不對稱、不規矩的狀態。
  • 教師辦公室:我認為作者用一個比較諷刺的手法做教師辦公室。傳統學校常見的長條走廊+一間間排列整齊的教室,其實是方便管理者監控、管理,所以傳統校園也都採取這個手法設計校舍。在此設計作者翻轉了學生和教師的空間地位,教師辦公室變成了長廊式的排列。這也回應到了教育的本質和起源,在大學初創時期是由一群學生指派老師上課,學生是監督者的角色,監督老師的上課狀況、教學品質。這空間對教師來說友不友善就......哈哈
  • 小型教室:我認為作者在小型教室的空間上較無著墨,維持著傳統的教室空間,矩形教室+成排座位。
  • 自由閱讀空間:因為在這個設計有蠻多空間死角、畸零空間,作者把這些空間充分利用,但問題是,真的會有人去建築物的邊邊角角讀書嗎?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仔細看了作者在這些空間的處理,我覺得有點怪......還有點難用!
  • 量體配置:「使用看似雜亂無章的配置手法、球體與方體的(原始)空間語彙,暗喻在台灣至今(2021)似乎仍毫無共識的整體建築(形式)現況。」作者刻意把球體與方體交錯擺放,用有機的過道連接各量體。

結論

作者在議題選擇上非常明確有條理,基地和機能選擇也和議題緊密貼合,但設計過程沒有交代得很清楚,我只能從中知道成果。
這個設計最搶眼的圓形空間,雖說圓可以包容來自所有方向的過道,在量體與量體間的連接上非常方便,但我想如果是我,我不會用圓形的空間。圓形空間的中心是權力的象徵,監控360度任何一個角落,像極了古巴的圓形監獄!
作者在講堂的轉化是我可以學習的地方,至於量體配置......對我這種路痴來說很不友善,如果是我,我應該不會這麼做。
多個主體(大圓球、大方體)不斷相遇,整體建築物沒有相對權力的空間,我想這也是我可以學習的。

作者反思自工業革命以來,自然資源的開發破壞了文化與原有地景,城市變成一座水泥叢林,建築經常被視為切割自然與社會的工具。「建築應該如何連結生態與自然?」是作者探討的問題。作者利用生態跳島的概念創造生物生存的網絡,達到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棲地與生態功能的延續。
生態意識的崛起──歷史時間軸
圖片出處:逢甲大學建築系2021線上畢業展

基地選擇

卓蘭大安溪周邊
作者沒有交代基地選擇的緣由,所以我自己查詢基地後,得到以下推測。大安溪分隔了苗栗與台中,大安溪從上游到下游一路經過非常多鄉鎮,其中苗栗縣卓蘭鎮是在中游的部分。從上游的山地地形延續至此,卓蘭鎮的地形有許多丘陵分布,也因此卓蘭鎮大安溪周邊地區保留了許多綠地,多為果園、農場,沒有受到城市的汙染。
作者在未受汙染、充滿綠地的基地上建築,嘗試以建築連結自然生態。

機能選擇

校園
作者認為,從生態的角度來看,校園在國土空間分布最均勻,有助於建立生態綠網;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可以從教育建立社會的生態意識。作者透過Rudolf Stainer提出的華德福的兒童教育理念結合William McDonough的生態建築理念,讓兒童在自然中學習。
作者在圖面上僅呈現一張華德福教育理念的圖片,沒有William McDonough的生態建築理念的說明,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張圖片來呈現這兩者是如何結合,而轉化成作者設計的空間。
校園空間類型分析 / 華德福教育概念 / 空間概念模型
圖片出處:逢甲大學建築系2021線上畢業展

空間分析

上圖的空間類型分析好像少了一張結論的圖片(分析了這些所以得到什麼轉化),在空間分析上我只能用主觀的角度(可能是靠通靈或媽祖託夢)來看這個設計。
我認為作者把整體平面當作共融式遊樂場設計,平面上的牆不多,牆面有些是有機的形狀、有些是活潑的圓弧圍塑出來的小空間,學校看起來像遊樂場(事實上華德福幼兒園是沒有在上知識型課程的),挑空和屋頂開口也是有機的形狀,大面積的挑空和屋頂開口讓大量的陽光灑進室內,符合華德福教育的理念。
上課的教室沒有封閉的牆面作為邊界,桌椅以簇群的方式擺放,沒有所謂的教室的「中心點」。

結論

平面的形狀為何會是一個長方形?這個作者沒有特別說明,我覺得既然內部空間已經這麼活潑、有機了,為什麼建築物不是有機的形狀?還是作者刻意在一個矩形的建築物裡做有趣的內部環境及屋頂,以形成強烈對比?這部分作者沒有說明,也無法在網路上查詢到更多資料。
我認為作者把起伏不定的屋頂做成仿丘陵的地形,是在回應基地周邊的地形。從幼兒的視角來看內部空間,有機的曲面牆之於幼兒就像是建築物之於成人的存在,像是一個成人在小城市的建築群裡探索,幼兒則是在室內;挑空對於幼兒來說也是無比巨大的存在,對於幼兒來說挑空的上下關係和挑空的對面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最後看到建築物周邊的敷地設計,就會想到建築物有沒有和自然生態做連結?作者完全沒有提到敷地的設計,在圖面上也看不到建築物以外的設計,我覺得既然是以華德福教育的理念來做設計,應該包含建築周邊自然環境的設計,建築物與基地的自然環境也要有多一點關聯。

X代表的是未知數也是兩條路徑,MIND代表的是心智、學習模式也是文化背景,透過∩來產生不同的路徑與過程,進而融入互相學習的機會與收穫。
在印度的傳統文化哩,教師這個角色不被尊重。作者試圖創造一個空間,與lead school結合,提升教育品質與教師素質,同時這個空間會融入當地社區。它可以提供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培訓的機會,也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從教育和生活這兩個活動提升社區的生活水平。

基地選擇

瓦拉那西河壇
印度的宗教之都,印度人一輩子一定要來過一次的地方,整個城市是以恆河為基礎來發展,在恆河左岸的階梯狀河壇時常有節慶和人潮,也是外國遊客的必經之地。作者把瓦拉那西的地圖用色塊區分印度教信徒的密度、在地圖上標出路徑、節點和節慶舉辦的地點,選出了一塊生活與教育重疊的基地。
我覺得他的基地選擇是很有根據性的,圖面加上少量的文字就能解釋得很清楚,分析的方式可以好好學習。

機能選擇

教師訓練中心
除了培訓外,訓練中心還幫教育者們安排了生活空間,這些開放空間也提供給社區使用,讓培訓者更認識印度文化,也讓當地人的情感更加凝聚。作者從生活中的食、行、育出發,設計食材花園、連接居民的日常路徑和運動場所,把訓練中心變成外來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流場所。

空間分析

作者把基地分為A、B、C、D共4塊,A、B區較深入住宅區,C、D區在河壇上。A區主要提供企業的行政空間;B區有食材花園,提供親子娛樂;C區是社區活動中心,是住宅區與河壇的交界;D區在河壇上,是教師訓練中心。
我覺得B區食材花園所在的位置蠻好的,在住宅區之間可以確定真的有居民會到這個空間,不久後就會成為常民閒聊之處。但我覺得作為一個花園來說空間太小,做為居民與培訓者交流之處來說也太小了,既然「食」是這個案子的重要活動之一,那佔地應該要有更多的比例。
C區社區活動中心,基地內的路面規劃能迎接四面八方來的人流,建築物一層層的往基地內退縮,讓建築物沒有壓迫感,有多個不同方向的開口讓人進入建築物。但我覺得這地方設計得比較像遊客中心,在這個地方我好像找不到一個可以停留很久的地方,在平面上看起來是讓遊客諮詢、上廁所的地方。如果是社區活動中心,應該要容納更多的社區活動,在設計上我看不到其他的社區活動,如果是以這個案子的食、行、育來看,也非常欠缺這些空間。
D區教師訓練中心很明顯面向正東邊,但作者沒有講原因,可能和宗教有什麼關聯(?)作者將一部分的底層挑空,底部形成一個半戶外、有遮蔭的舒適空間,但這個空間作者沒有交代太多它的用途,我猜測作者是想讓這塊基地的視線更通透,視線可以從街道-底層挑空建築物-恆河,但實際上看不看得到又是另一回事了。被L字型量體包圍的籃球場有點封閉感,畢竟被量體圍塑出來的開放空間有種「附屬於某建築的」用地,會不會有居民來這裡和培訓者交流這點,我有點疑惑,居民一定要在河壇上打籃球嗎?如果把球場移到C區,感覺也可以耶(咦)

結論

議題的選擇感覺是跟著基地的特殊性來發想,這樣的操作順序讓議題和基地緊密貼合,機能選擇也根據當地傳統文化而產生的需求有關,我還蠻喜歡這種以特殊的基地和文化來做設計。至於作者在空間需求的訂定,和我自己的想法有點落差,我認為要多點實務空間,畢竟這個設計不是在作展場、博物館或遊客中心。訓練中心的佔地比例感覺太少了,這個議題是有關生活與教育,那兩者的佔地比例是不是要1:1或者3:2?這可能需要研究一下。

本來要分析4個案例,但我分析上面3個就花太多時間了......啊......所以剩3個,要來趕作品集了啦QQ
    avatar-img
    147會員
    689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大溝頂的商圈分為興華、七賢、富野、大公、新樂、五福、鹽埕第一公有市場以及崛江商場,是串聯鹽埕區南北的特色商業街道。
    畢設週記|零貳   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就是他們眼裡的真實。
    在大多數為男性規劃師所設計的都市公共空間裡,妳是否也曾感受到疏離?不貼心的如廁環境、不得安寧的街道調戲騷擾、月光光心慌慌的深夜暗巷、推著嬰兒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微妙高差⋯⋯
    這艘忒修斯之船航行中⋯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法院/立法院畢業設計案例分析
    大溝頂的商圈分為興華、七賢、富野、大公、新樂、五福、鹽埕第一公有市場以及崛江商場,是串聯鹽埕區南北的特色商業街道。
    畢設週記|零貳   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就是他們眼裡的真實。
    在大多數為男性規劃師所設計的都市公共空間裡,妳是否也曾感受到疏離?不貼心的如廁環境、不得安寧的街道調戲騷擾、月光光心慌慌的深夜暗巷、推著嬰兒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微妙高差⋯⋯
    這艘忒修斯之船航行中⋯
    你對於你曾接受過的教育滿意嗎?又或者,有沒有一點點的期許?
    法院/立法院畢業設計案例分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現在,許多國中和高中陸續推動「國際部」和本身就是走國際路線的「國際學校」 相信不少人聽到「國際學校」第一時間會想到 台北的康橋、台中的明道國際部和常春藤 等.....知名的國際學校 但是到底要讓孩子接觸國內教育體系還是國外教育體系,相信不少家 長也被那些教育部的課程綱要和學測搞得團團轉,當然孩
    Thumbnail
    1998年5月14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編列5年1570億的經費推動教育改革、融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部原先提出的「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作為落實教育改革工作與評估教育改革成效的依據。因此在西元2000年我很幸運地趕上國家教改政策並進入一所當時全台中市最貴精華地段的學校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
    Thumbnail
    很開心與數位實驗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呂顥天進行了深入交流,讓我們了解數位實驗高中與普通高中的差異,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自主學習的比重。顥天也分享了他在「學習策略」課程中學到的數位工具應用,以及他對生涯探索和學習歷程製作的看法。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現在,許多國中和高中陸續推動「國際部」和本身就是走國際路線的「國際學校」 相信不少人聽到「國際學校」第一時間會想到 台北的康橋、台中的明道國際部和常春藤 等.....知名的國際學校 但是到底要讓孩子接觸國內教育體系還是國外教育體系,相信不少家 長也被那些教育部的課程綱要和學測搞得團團轉,當然孩
    Thumbnail
    1998年5月14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編列5年1570億的經費推動教育改革、融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部原先提出的「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作為落實教育改革工作與評估教育改革成效的依據。因此在西元2000年我很幸運地趕上國家教改政策並進入一所當時全台中市最貴精華地段的學校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
    Thumbnail
    很開心與數位實驗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呂顥天進行了深入交流,讓我們了解數位實驗高中與普通高中的差異,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自主學習的比重。顥天也分享了他在「學習策略」課程中學到的數位工具應用,以及他對生涯探索和學習歷程製作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