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認識才有尊重 學會尊重才懂得珍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 / 南郭國小資優班
我們是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為了陪伴學生,守護家鄉的文化資產,以策展的形式,帶著對土地文化的期待,說自己的故事,並且積極的走出彰化,參與許多關於教育創新的聚會,一次又一次堅定的傳達「有認識才有尊重,學會尊重才懂得珍惜」的理念 。
2017年入選為雜學校「有感擇學」的參展團隊,緊接著又在林承毅老師的指導下,帶領學生進行路上觀察學,更開啟一系列社區設計的教學合作計畫。透過和現場許多創新教育實踐家的激盪之後,深刻認識在台灣各地有各式蓬勃的教育力,以及亟待面對的各項對教育的疑問,使得我們開始反思在體制內的學校現場,還可以如何詮釋創新教育,並且跟孩子們的未來接軌?
體制內外都需要一起努力
透過立賢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MO、小人小學創辦人子倢的分享,讓我們看見體制外的夥伴們也在為各地的地方學知識紮根努力,走入社區從來都不是件輕鬆的事,不同的社區帶有不同的性格特質,也會有相應的問題與需求。就像 Mo分享了立賢如何將外部的資源帶入社區,也展現了立賢在不同專案中,時而擔任橋樑的角色,有時又會是融入成為團隊一份子,總是為在地需求保留著客製化一般的彈性與溫暖。其實,思考著如何為地方「創生」,永遠要想的是地方需要什麼?而不是自己想在地方上作些什麼!
The One校長學校-李惠銘校長分享
李惠銘校長在體制內學校完成的各種可能與不可能,最是讓我們感到共鳴,許多人看地方創生從頹敗的、荒蕪的、流逝的,透過創生的力量找回那些曾經;李校長則帶我們領略「創造」的意義,也就是有些在地的問題不在於匱乏,而是因為未曾對話交流,而校長創造了這樣的機會,從課程、活動、環境等,藉由人們在空間或情感的流動,參與其間。
連結社區擴大同溫層
回頭看我們之所以能在體制內完成許多改變行動,最重要的是,每一次開展的社區行動,過程中我們和在地的人有許多的連結,包含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家長、設計師、藝術家、學校同仁等等,不論是專業人士或在地居民,都可能成為行動團隊的一員,大家彼此有許多的討論和互動,更大的一部份是,因為孩子們會感染他們的家人,一個家庭將牽動著一個家族,接著便能對社區產生更大擾動,進而擴大所謂的「同溫層」。
事實上,對於跨出體制內的我們,找到更大同溫層,也是一個很大的收穫。由於我們一直以來都是以DFC學習法(又稱小孩版的設計思考),帶領學生進行永續改變行動,這次的共識營終於有機會和(大人版)設計思考的5% Design Action的團隊,有更多的討論和互動,期待未來攜手分進合擊,在社會設計的路上,一群人走得遠,不孤單。
教育現場的不思議
團隊討論交流
第二天的工作坊,承毅老師除了提供創生心法,豐沛能量的案例,也把期待和願景勾勒的更加清晰,再加上第二階段的討論,一方面讓我們完全的感受到,那種被理解的溫暖,一方面也讓我們練習成為轉譯者,將體制內的思維與各種樣貌,逐一和夥伴們澄清對焦。例如有團隊分享設計好的學習單,學校老師竟然請求附贈「標準答案」,以利做為評量考核學生之用;也有團隊分享在帶領高中生時,很難營造出像我們陪伴小學生時的氛圍與動能,席間被拋出的問題,和各種「教育現場不思議」,當下看似有無解慨嘆,然而,卻又像某種取暖的儀式,原來,大家對於這些「問題」都有共通的意識,就彷佛汲取滿滿的能量,又能回到自己的專業領域,繼續和在地共好。
對我們團隊來說,每一次從教室出走,有很大的部分都是因為孩子們的起心動念得到來自非教育圈的支持與力量,又回到教室帶給孩子們不同的視野,就如同我們積極爭取參與雨致的「數據可視化工作坊」,期待延續共識營的精彩。
教育不會只有一種樣貌,一如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在談創生之前,我們都需要先學會「看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 / 來宜蘭迺菜市場 方子維 新冠肺炎衝擊之下,農業的永續價值重新獲得關注。但是,許多都市人依然覺得農業離生活很遠,只因為在都市裡,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學習農耕。然而,從都市的角度看待農業,今日的農業問題,反而是在農村的農夫很會生產,卻找不到適合的市場通路賣掉。因此,從逛一趟都市裡的菜市場,剛好可以
文 / 來宜蘭迺菜市場 方子維 第一次參加雜學校辦理的普列斯製造共識營,雖然不確定針對我們正在推動的「讓菜市場成為都市人的農業學校」的教育行動,能否尋找到合作契機,但是,對於能夠與來自全台各地的教育創新團隊交流,感到無比的期待與興奮。 第一天下午能夠直接與雜學校校長面對面攀談,我們坐在地板上圍成圈,
文 / 見域工作室 「見域工作室」深耕於新竹舊城區,「見域」是看見地方之意,團隊試圖以各種視角去觀看城市空間、討論在地文化,讓大家看見過去,想像未來,期望成為民眾認識新竹的入口。 工作室位於以新竹城隍廟為核心的舊城區,團隊租下老屋後親手整理,活化為在地文化空間,除了販售自主開發的城市文化商品,更持續
文 / 見域工作室 很高興在疫情稍微趨緩之後,來參與雜學校舉辦的共識營,在八月中來到桃園龍潭的野菱蔓生基地,與來自臺灣各地的好朋友們交流共學。除了參與整整兩天充實的課程之外,也在過程中認識了來自體制內、體制外從事教育創新的好夥伴們,同時也把握時機和地方創生領域的團隊夥伴敘舊,了解近況! 不同於單純靜
文 / 台灣話 tâi-uân-uē 「三十年後,臺語可能會從臺灣這塊土地上消失。」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瀕危語言列表分析,臺語已是明確危險等級,亦即生活中只剩我們的祖父母一輩使用這個語言來溝通。此外,臺灣地區語言使用調查報告顯示,臺語使用者的年齡結構呈現倒金字塔,75歲以上的臺灣長輩超過70
文 / 台灣話 tâi-uân-uē 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能參加雜學校所舉辦的普列斯製造共識營,透過和地方夥伴的交流,以及講者們深入淺出地介紹,都讓我們對地方創生有了更多的想像,更近一步去思考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落地,回饋團隊紮根之地。 這次營隊在桃園龍潭舉行,雜學校也實際安排許多活動,讓參與者更加
文 / 來宜蘭迺菜市場 方子維 新冠肺炎衝擊之下,農業的永續價值重新獲得關注。但是,許多都市人依然覺得農業離生活很遠,只因為在都市裡,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學習農耕。然而,從都市的角度看待農業,今日的農業問題,反而是在農村的農夫很會生產,卻找不到適合的市場通路賣掉。因此,從逛一趟都市裡的菜市場,剛好可以
文 / 來宜蘭迺菜市場 方子維 第一次參加雜學校辦理的普列斯製造共識營,雖然不確定針對我們正在推動的「讓菜市場成為都市人的農業學校」的教育行動,能否尋找到合作契機,但是,對於能夠與來自全台各地的教育創新團隊交流,感到無比的期待與興奮。 第一天下午能夠直接與雜學校校長面對面攀談,我們坐在地板上圍成圈,
文 / 見域工作室 「見域工作室」深耕於新竹舊城區,「見域」是看見地方之意,團隊試圖以各種視角去觀看城市空間、討論在地文化,讓大家看見過去,想像未來,期望成為民眾認識新竹的入口。 工作室位於以新竹城隍廟為核心的舊城區,團隊租下老屋後親手整理,活化為在地文化空間,除了販售自主開發的城市文化商品,更持續
文 / 見域工作室 很高興在疫情稍微趨緩之後,來參與雜學校舉辦的共識營,在八月中來到桃園龍潭的野菱蔓生基地,與來自臺灣各地的好朋友們交流共學。除了參與整整兩天充實的課程之外,也在過程中認識了來自體制內、體制外從事教育創新的好夥伴們,同時也把握時機和地方創生領域的團隊夥伴敘舊,了解近況! 不同於單純靜
文 / 台灣話 tâi-uân-uē 「三十年後,臺語可能會從臺灣這塊土地上消失。」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瀕危語言列表分析,臺語已是明確危險等級,亦即生活中只剩我們的祖父母一輩使用這個語言來溝通。此外,臺灣地區語言使用調查報告顯示,臺語使用者的年齡結構呈現倒金字塔,75歲以上的臺灣長輩超過70
文 / 台灣話 tâi-uân-uē 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能參加雜學校所舉辦的普列斯製造共識營,透過和地方夥伴的交流,以及講者們深入淺出地介紹,都讓我們對地方創生有了更多的想像,更近一步去思考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落地,回饋團隊紮根之地。 這次營隊在桃園龍潭舉行,雜學校也實際安排許多活動,讓參與者更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偏鄉原民特色小學展開服務 7月中,德內ㄦ服務隊來到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互助國小教學。互助國小為部落學校,孩子們多為賽德克族組成,因此校內處處可見特殊的原民圖騰、族語教學,有著濃厚的部落氣氛。孩子第一天見到種子老師們,也熱情地用原住民的歡呼表示歡迎,這幾天的服務便熱血展開。 親近自然的校園閱聲琅琅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彰化縣近年面臨裁併校問題,地方教育環境需要更多的重視。裁併校的政策施行,必須減少對學生及社區的負面影響,地方創生無法自外於教育,區域的教育品質如何確實提高,需要更多的關注與對話,確保孩子們能夠在求學歷程中,擁有完整的基本權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Thumbnail
學校對學生而言是什麼樣的場域?學習的場域?交友的場域?抑或是社會化的場域?我想以上的答案皆正確。學校是孩子初次離家,融入一群陌生人群的地方,這群素未謀面的人要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相處並合作,但缺乏合作經驗的他們要怎麼知道如何合作呢?我想身為老師,我們需要利用自己專業,協助孩子從個人好好地進入到團體。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偏鄉原民特色小學展開服務 7月中,德內ㄦ服務隊來到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互助國小教學。互助國小為部落學校,孩子們多為賽德克族組成,因此校內處處可見特殊的原民圖騰、族語教學,有著濃厚的部落氣氛。孩子第一天見到種子老師們,也熱情地用原住民的歡呼表示歡迎,這幾天的服務便熱血展開。 親近自然的校園閱聲琅琅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彰化縣近年面臨裁併校問題,地方教育環境需要更多的重視。裁併校的政策施行,必須減少對學生及社區的負面影響,地方創生無法自外於教育,區域的教育品質如何確實提高,需要更多的關注與對話,確保孩子們能夠在求學歷程中,擁有完整的基本權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Thumbnail
學校對學生而言是什麼樣的場域?學習的場域?交友的場域?抑或是社會化的場域?我想以上的答案皆正確。學校是孩子初次離家,融入一群陌生人群的地方,這群素未謀面的人要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相處並合作,但缺乏合作經驗的他們要怎麼知道如何合作呢?我想身為老師,我們需要利用自己專業,協助孩子從個人好好地進入到團體。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