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急促,那樣地淒惶,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突如其來的一陣暴雨也剛剛停住。坐在京都城外情人為我餞別的帳篷裡,卻沒有暢飲的心緒,心中充滿了辛酸和哀淒,卻又不敢表現出來,只能沒話找話的東扯一句,西扯一句的打發著時間,正在依依不捨的聊著,交待著,難過著,船上的人已在大聲吆喝著說開船時間已到,交握著雙手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兩人都是滿眼的淚花,直到分手也只是默默的對望著,千言萬語似乎都噎在喉間,想說卻說不出來,想說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想到這回去南方,一程又一程的漸離漸遠,眼中所看到的應是千里迢迢的路途中,一片煙波蕩漾,那夜霧慢慢的越來越濃,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讓多情的人覺得最傷心、最難挨的就是離別了,更何況又是在這蕭瑟冷落的秋季,令這離愁更加難以承受了!不知道今夜酒醒時我會身在何處?怕是在滿是楊柳絲絲拂人的岸邊,面對著清冷的晨風和黎明時份仍留存在天空的殘月了。這一去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再見,相愛的人不在身邊,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怕也引不起什麼欣賞的興致吧?良好的時光,美麗的景色,有如同無,宛如虛設一般。因為即使有滿腹的感覺和想法,又能夠向誰訴說呢?
賞析 《雨霖鈴》是
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窮困的平民流落江湖找工作求生活時的遭遇和感受,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詞。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作為背景,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捨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出不可扼止的離情別緒。
起首“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是用實筆來描述環境,點出離別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離別的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長亭一向是送別的所在),離別的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聽到的是秋蟬淒厲的叫聲。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面對的無非是淒涼和苦瑟,與離別時的心情完全相符,雖然沒有一句談到情,但情卻融在其中了。開頭三句已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調子了。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即將來臨前的情形。情人在京城門外設帳送行,暗寓仕途失意之際,又需忍痛跟戀人分手去尋找不知找得到找不到的工作;即令找到工作也不知道是否會受重用?不知工作性質是否合人意?是否…。"無緒",指理不出頭緒,說不出道不明的哀傷,以及對前景充滿不確定的擔憂和惶惑,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捨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描述得淋漓盡致。(柳詞之所以感人主要在用情至深,描述離情時,整個心都沒有旁岔,整個心都在這個情緒上面,沒有注意到任何別的不相干的東西。你想想看可以描述的東西其實很多,例如看到的船,送別及行船的人,江,亭等等,可是這些都沒有描述,因為他的心都沒放在這上面,其心思之專注集中由此可見,之所以感人也在這兒。)"竟"字尤為沈重,應該有千言萬語的叮嚀和不捨的,可是"竟然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情深意濃又沈重…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後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塗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的景物是想像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願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淒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進一步細賞的話,送別行船之際是在傍晚,因此開船之後,船漸漸的溶入到夜幕之中,放眼四望,只見矇矓一片景物,似有非有,岸上的燈光漸漸遠了淡了,消失了,濃霧慢慢的彌漫整個江上(可見柳永經常為生活奔波,對此並不陌生),船上的乘客睡也睡不著,因為喝了點酒所以有點醉意,坐在船上,望著四周,想著心事,嘆著人生,念著情人,直到深夜,睡意襲身才不得不就寢。臨睡前,看到的是一片霧茫茫的景象,一葉孤舟在一望無際的迷霧之中,風冷冷的吹來,心更加的淒涼…偶見迷霧中透出的空濶無涯的天空。
你看那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似乎都是預想的景色,實際上全含的是情,襯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
下闋著重寫想像中別後的淒楚情景。
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人世間經常有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因為我的離別是在清冷淒涼的秋天,天涼心更惊。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闋在都門暢飲,然後在有點醉意的狀況下上船,遙想酒醒後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 遙想清晨在船隻搖搖晃晃當中矇矇矓矓的似醒非醒,也不知置身何處,稍微醒悟後,看到的應該是在楊柳成排的河岸,感覺到微微吹拂的清冷的曉風拂動著蕭蕭疏柳,柳條輕輕的飄過來又蕩過去,飄過來又蕩過去…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吧?沒有一句談到情,但想想看當事者會有的感覺是什麼?“柳”、“留”諧音,楊柳繫情,卻繫不了我的情,唉,這難留的離情;曉風淒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後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淒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
再從此後往更長遠處構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麼挨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於虛設,因為再也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緻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
小結
這首詞與之前評述的大官顯貴所寫的詞有很大的不同,顯貴的詞可能是在悠閒的心境下,然後有點無病呻吟的、天馬行空般的描述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然而柳詞則屬於平民百姓,被生活折騰折磨到幾乎是在悲悽哀傷當中過活,然後強打精神的堅強支撐著,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因為生活已經不容易了。但又不像躺平族般放棄了,灰心了,不再努力了,只求能卑微的苟活著,柳詞是雖然生活艱辛,但仍抱持著希望努力的存活著掙扎著。他所描述的就是平民百姓在為生活奔波的過程中,遇到不得不別之時,沈痛辛酸的淚水。他情意深厚,他神態悲悽,他設想悠渺,他忍痛含情,之所以感人,之所以只要有井水的地方都能聽到他的歌,最主要的原因是一般的百姓可能也有和他一樣的感受,可是描述不來,才華能力都不夠-甚至連書都沒讀過-怎麼描述?可是這些平民百姓的數量極多,他們有感受可是寫不出來,但一旦有人把它描述出來了,馬上取得他們的共鳴和欣賞,因此流傳甚廣。和他一樣有才學的人或許也有不少,但不屑與平民百姓為伍,且以描述百姓心聲為恥;又或係高官顯要,根本沒有那樣的生活經驗,根本無法描述柳詞的場景,即令有類似經驗,為示自己高人一等,亦不屑於此。可是他們雖然不屑,卻又懂得欣賞,可是為示不以為然,所以往往以鄙夷不屑口吻來批評,而這鄙夷不屑又正凸顯了他們的在意和欣賞。(你不在意的東西你根本不會去提,因為你不在意,可是你不但去提;可是,你不但提了,還批評得很深入,正好看出你的在意和欣賞。)
柳詞之所以特別,因為他用最精簡的文字,只透過描述所見所聞,就把他的感情自然而然的輕輕巧巧的含納在描述的實景中,不必說到悲傷,悲傷就已經在其中了。例如寒蟬悽切;都門暢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寒蟬為何悽切的鳴叫?你怎麼知道它的叫聲悽切,因為你的心是悲悽的哀傷的,而且這個悲悽和哀傷又是如此的濃烈,如此的深厚,所以你才聽出寒蟬是怎麼叫的啊!無緒,因為你不想離又不得不離,你想叫她注意身體,不要悲傷,可是你自己又是如此難過…你想東想西你有千言萬語,可是這個想講一下又覺得沒必要,那個該說一下,可似乎還有更重要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互握著雙手,淚眼模糊了眼睛,可又捨不得讓難捨的他離開視線,想講些什麼的,應該講些什麼的…"竟"然什麼都講不出來,千言萬語都梗在喉嚨間了,能聽到的只有哽咽的喉音…
柳永是生錯時代,放錯才情的音樂才子,如果放在今天的話,他應該是羅大佑或李健之流。在大家重視考試為官之時,他卻因為在上者的誤會和知識份子的歧視而只能卑屈的在下層討生活,又因其才華夠,際遇足,因而有諸多能呼應庶民大眾心聲的作品問世。
<楊柳岸曉風殘月>,七個字,一幅生動具體的畫面就這樣呈現在眼前。與范仲淹的大氣磅薄(註一)不同的是這個景就在我們的面前,就是我們生活中明顯的、自然的會碰到的,坐上船到遠方為了生活而奔波,船上搖晃中醒來,看到的很可能就是這一幕;或者是起早奔波,路經河岸,看到的就是柳永描述的這個有點淒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景色。
註一:范仲淹的<蘇幕遮>起筆就是大氣磅薄的景色"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根本看不見為生活奔波的痕跡,每一景都讓人眼界一寬,胸襟一濶,雄心壯志油然而生。煩憂傷悲時,口中一吟,心神就為之一振。"楊柳岸曉風殘月",則就是生活中即可見到的平常的熟悉的景,親切且自然,跟范所描述的近乎離世的,難得的,雄偉的景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