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凝視瑪莉娜2》:漂浪一生,而後回家

《凝視瑪莉娜2》劇照(來源:奇摩電影)
《凝視瑪莉娜2》劇照(來源:奇摩電影)
雖然我的朋友中有紀錄片製片跟紀錄片導演,但我看過的紀錄片其實不太多。而驅使我去看《凝視瑪莉娜2》的原因,自然是因為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本人了。她的作品帶我入門行為藝術,進而讓我喜愛這種直面而來、充滿衝擊的藝術形式。從伊夫克萊因、維多阿肯錫、謝德慶,到塩田千春、羅曼翁達克、安妮伊姆霍夫、許懿婷、張碩尹(《盲打誤撞》)等,各自使用身體行為與思維,甚或是這兩者以外的東西,發展出無法複製、獨一無二的創作奇觀,每每打破我的想像與思考方式,令我迷上行為藝術的無框架與不可預測。若要說我最喜歡、最敬仰的藝術家有誰,其中一定有瑪莉娜的名字。
《凝視瑪莉娜2》並不是2012年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的續集電影,兩者之間無太大的關係。《凝視瑪莉娜》拍攝的題材主要關注瑪莉娜在2010年創作《藝術家在場》的過程,及作品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個人回顧展展出時的盛況。《凝視瑪莉娜2》發生的時空,則是瑪莉娜的展覽《清潔工》在全球巡迴展出,最後來到瑪莉娜的故鄉賽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凝視瑪莉娜2》劇照/展覽《清潔工》(來源:奇摩電影)
電影一開始,瑪莉娜的聲音悠悠說著小時候與奶奶遭遇一條蛇的故事。她感到害怕,但她害怕的並不是蛇,而是奶奶對蛇的反應、那驚恐的喊聲。她第一次知曉恐懼——恐懼是由他人所建置。我們害怕,是因為別人告訴我們要害怕。於是瑪莉娜最初的創作(如《節奏》系列),似乎都像是在探問人類恐懼的根源。
而她害怕的事物是什麼?可說是瑪莉娜母親對她身體的嚴加管教及對她心靈的疏離、或來自父親學生的惡意訕笑、或自我的容貌焦慮,甚或共產體制下扼殺美感的南斯拉夫,她的家國。於是她將所有對自由的渴望及受限的不滿,化成她在貝爾格勒創作的最後一系列作品《解放的循環》,隨後離開。需要解放的是國仇,也有家恨。
或許在離開之後,她能用更不同的視角審視家鄉故土帶給她的苦痛。於是1997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巴爾幹巴洛克》誕生。作為一件回望塞爾維亞歷史的作品,坐在血骨堆上的瑪莉娜唱著歌,滿溢溫柔與悲憐。而瑪莉娜偶然發現母親死後遺留下來的日記,她才開始真正認識母親;她又與當時嘲笑她的人相遇,明白當初的笑聲其實只是事出偶然。一切讓她害怕的都倏忽明朗——她其實只是不了解而已。我們將不解與害怕劃上等號,但瑪莉娜說著,只要我們看清那團不可名狀的、漆黑的東西,就能夠不再害怕了。
瑪莉娜離家的期間經歷幾位愛人,最為人知的還是與烏雷糾纏十幾年的戀情。他們互為彼此的繆思,最後因對藝術堅持不同以及烏雷的出軌而分道揚鑣。在電影裡,我們聽著瑪莉娜訴說親密關係對她帶來的傷害,卻也看見他們的重遇與和解,那是一份太重要的情感,跨越好與壞,光是存在就彌足珍貴。
就在瑪莉娜跟著導演團隊回到以前的家時,總是閉鎖的大門竟向瑪莉娜敞開。她看著屋裡的一切,回憶過往時光,她的家對現在的她來說,已經不只是那個讓她恐懼的家屋,家的全新意義在門扉打開的瞬間被重新形塑。
《凝視瑪莉娜2》劇照/《海景房》(來源:奇摩電影)
除了歸鄉之外,電影另一大主題是瑪莉娜的傳承。瑪莉娜的晚年來到紐約,並以《海景房》聲名大噪,總算實現她的心願——讓行為藝術進入主流。在這之後,瑪莉娜關注的便是如何保存她的創作及藝術觀念。行為藝術重視的是作品的在場性,有些聲音認為行為藝術家重新進行過去的表演是種褻瀆,因不管如何一毫不差的再現,作品蘊含的在場性都早已不同。故過去行為藝術多只能透過文獻或影像檔案來進行典藏。而瑪莉娜創辦了自己的學院,訓練一批稱作「重演者」的年輕藝術家,來表演她的舊作——然而,其目的不再於作品重現。其中一位重演者說,他們並非試著成為瑪莉娜,而是吸收她的藝術概念,進而運用自己的身體進行獨有的、屬於個人的詮釋。作為又一次獨一無二的作品展演,創造新的在場性。這群藝術家的重演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他們的「家」,是一個出發的原點。瑪莉娜從離家的女兒成為成家的母親,她的孩子們則帶著母親的叮嚀與教導,開枝散葉,長成一幅茁壯的家族系譜圖。
對我來說,《凝視瑪莉娜2》除了重現部分經典作品的影像之外,並沒有提供給我太多未知的資訊,但卻讓我看見了瑪莉娜更私密的情感流動:關於她在各種場域中如何建設自己,也關於她如何愛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太美的人,以及她太美的一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