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動產建設界近幾年流行一個詞彙「新古典」,無論何種建案只須掛上這詞彙,身價蹭蹭高漲,似乎代表著買房擠身中上流社會的尊貴象徵,或是普遍大眾價值觀可以接受的建築。總之和實際上建築發展是兩個截然不同世界。對建築師事務所初出社會的小設計師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建築演進在臺灣建商的操作下似乎在走回頭路,倒退幾百年尋找一些裝飾性元素,不顧歷史的延續性專為滿足消費大眾而設計。看上圖google map在巴黎街道看見的建築,街道保有歐洲古典樣式。但實際看建商所謂新古典的透視圖,所代表的究竟是指立面上那些元素?讓我們先維基一下定義。
新古典建築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新古典主義建築(英語: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又稱
古典復興主義(英語:Classical revivalism),是一種
建築風格,由開始於18世紀中葉的
新古典主義運動而產生,作為對
洛可可風格反構造裝飾的反動,以及
後期巴洛克中一些仿古典特徵的副產物。其純粹的形式,主要源自於
古希臘建築和
義大利的
帕拉第奧式建築。
台灣其實在一百年前就興起一陣仿巴洛克建築風潮,像1938年麻豆電姬戲院、大稻埕迪化街、新化老街,受到日本民治維新西化影響,日本建築師引進而融入台灣,山形牆面多會刻有店鋪名稱試著彰顯建築功能。
參考文章:大稻埕仿巴洛克式建築
在20世紀初,金門人落藩的僑民衣錦還鄉回鄉後,受到西方南洋殖民所興建洋樓影響,僑民將此種建築風格帶回金門,與台灣地區洋樓不同處是增加印度苦力或大象、老鷹等元素,外推騎樓提供多雨環境避雨的地方。
關於洋樓進展以及細部裝飾代表意義可以用好幾本書來敘述,此僅列出一些網路資源。
為何新古典建築被保存至今,個人認為此類型建築有許多象徵性意涵以及富饒環境所涵養,西洋建築由牆柱的變化,對於男性或女性的崇拜;數學高度發展對比例與美的研究;宗教信仰崇高性、神聖性;征服羅馬的勝利諷刺;本土植物、動物雕塑應用;雕塑本身敘事性;從西方殖民地至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資本主義象徵雄厚富裕。擁有如此多正向且抬高身價理由,大概只有藝術家、建築家會對於重複性過度裝飾而詬病,反觀普羅大眾若有機會親近莫不為之瘋狂。這大概是建築師最頭痛的地方,看新古典案例多到眼睛閃花,業主又愛不釋手,一定要為業主設計出新古典樣式的建築物來。
時代演變至今,古時象徵勝利或殖民色彩元素已然不可用,剩下的元素多用線板、拱柱、裝飾柱來表現新古典風格。
線板的操作,可以層疊出豐饒的立面卻離不開古典枷鎖,而義大利的卡羅史卡帕建築家卻不然,他所設計的線條讓清水混凝土較生硬的建築多了一些詩意。
不過這僅限於建築系出身者較知曉,尚未被普羅大眾所知,但是為建築家追求設計出雋永詩意建築的崇高方向,僅存在夢幻的世界了。
回過頭綜觀台灣百年前如雨後春筍般建起的洋樓建築,業主將豐厚財力象徵表達在雕花與線板等裝飾上,百年前的雕花裝飾皆為匠師親手費時製作,現今匠師難尋且工資高漲,同樣雕塑與線板改以GRC(玻纖強化水泥)或FRP強化塑膠纖維(類似保麗龍,但比保麗龍更強)以預鑄替代匠人手工雕刻,降低許多建造成本,成為建設業廣為使用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