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何謂【新古典】建築?

巴黎一處街景
巴黎一處街景
台灣不動產建設界近幾年流行一個詞彙「新古典」,無論何種建案只須掛上這詞彙,身價蹭蹭高漲,似乎代表著買房擠身中上流社會的尊貴象徵,或是普遍大眾價值觀可以接受的建築。總之和實際上建築發展是兩個截然不同世界。對建築師事務所初出社會的小設計師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建築演進在臺灣建商的操作下似乎在走回頭路,倒退幾百年尋找一些裝飾性元素,不顧歷史的延續性專為滿足消費大眾而設計。看上圖google map在巴黎街道看見的建築,街道保有歐洲古典樣式。但實際看建商所謂新古典的透視圖,所代表的究竟是指立面上那些元素?讓我們先維基一下定義。

新古典建築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新古典主義建築(英語: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又稱古典復興主義(英語:Classical revivalism),是一種建築風格,由開始於18世紀中葉的新古典主義運動而產生,作為對洛可可風格反構造裝飾的反動,以及後期巴洛克中一些仿古典特徵的副產物。其純粹的形式,主要源自於古希臘建築和義大利帕拉第奧式建築
新古典主义建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古典主义建筑(英語: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又稱 古典復興主義(英語:Classical revivalism),是一种 建筑风格,由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 新古典主义运动而产生,作为对 洛可可风格反构造装饰的反动,以及 后期巴洛克中一些仿古典特征的副产物。其纯粹的形式,主要源自于 古希腊建筑和 意大利的 帕拉第奥式建筑 。 齐格弗里德·基第翁 的第一本书(1922年)使用了让人产生联想的标题《晚期巴洛克和浪漫的古典主义》,宣称"路易十六风格在形状和结构上构成了晚期巴洛克倾向的尽头,以古典主义作为其构架。"在某种意义上说,新古典主义建筑唤起人的情感,构图美丽,以逝去的遥远的古代世界作为娱乐,如同基第翁所认为的,是在浪漫主义感觉的框架之内。 新古典主义是一种愿望的象征:回到 古希腊与 古罗马艺术的"纯洁",以及在较小的程度上,回到16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的古典主义,晚期巴洛克的源头。 许多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受到 艾蒂安-路易·布雷和 克洛德·尼古拉·勒杜的影响。布雷及其学生的许多石墨建筑图纸效仿宇宙的永恒。布雷的想法与 埃德蒙·伯克的 崇高 的概念有某种关联。勒杜解决了建筑特征的概念,坚持建筑应该向观察者直接表达其功能。 新古典主义首先在 巴黎产生影响,通过在罗马法兰西学院训练的一代法国艺术系学生,也受到了 查尔斯·路易斯·克利斯沃尤的存在,以及 温克尔曼著作的影响。在 伦敦,通过在巴黎学习的 威廉·钱伯斯爵士、克利斯沃尤的学生 罗伯特·亚当和 "雅典人"詹姆斯·斯图尔特,后来的英国建筑师,例如 亨利·荷兰、 小乔治·堂斯、 詹姆斯·怀亚特、 托马斯·哈里森和 约翰·索恩爵士在英国发展了这种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也被 瑞典等国的进步圈子所采纳。在巴黎,许多第一代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师接受过 雅克-弗朗索·布隆德尔 持续数十年的一系列典型法国传统的全面应用课程的培训。 首先,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复古格调被移植到熟悉的欧洲形式中,例如在 加特契纳内部凯瑟琳二世的情人 奥尔洛夫伯爵 的住所,由一位意大利建筑师和一群意大利粉刷工人设计。新古典主义的第二个浪潮,相当于拿破仑帝国的鼎盛时期,风格更为朴素,也更加有意识地复古。 波兰古典主义的中心是 波兰末代国王 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统治下的 华沙。 维尔纽斯大学是东欧另一个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重要中心,由著名建筑学教授马尔钦Knackfus、Laurynas
帕拉第奧式建築
台灣其實在一百年前就興起一陣仿巴洛克建築風潮,像1938年麻豆電姬戲院、大稻埕迪化街、新化老街,受到日本民治維新西化影響,日本建築師引進而融入台灣,山形牆面多會刻有店鋪名稱試著彰顯建築功能。
麻豆電姬戲院
參考文章:大稻埕仿巴洛克式建築
在20世紀初,金門人落藩的僑民衣錦還鄉回鄉後,受到西方南洋殖民所興建洋樓影響,僑民將此種建築風格帶回金門,與台灣地區洋樓不同處是增加印度苦力或大象、老鷹等元素,外推騎樓提供多雨環境避雨的地方。
金門陳景蘭陽樓
關於洋樓進展以及細部裝飾代表意義可以用好幾本書來敘述,此僅列出一些網路資源。
為何新古典建築被保存至今,個人認為此類型建築有許多象徵性意涵以及富饒環境所涵養,西洋建築由牆柱的變化,對於男性或女性的崇拜;數學高度發展對比例與美的研究;宗教信仰崇高性、神聖性;征服羅馬的勝利諷刺;本土植物、動物雕塑應用;雕塑本身敘事性;從西方殖民地至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資本主義象徵雄厚富裕。擁有如此多正向且抬高身價理由,大概只有藝術家、建築家會對於重複性過度裝飾而詬病,反觀普羅大眾若有機會親近莫不為之瘋狂。這大概是建築師最頭痛的地方,看新古典案例多到眼睛閃花,業主又愛不釋手,一定要為業主設計出新古典樣式的建築物來。
西洋建築演進成【新古典】
時代演變至今,古時象徵勝利或殖民色彩元素已然不可用,剩下的元素多用線板、拱柱、裝飾柱來表現新古典風格。
線板的操作,可以層疊出豐饒的立面卻離不開古典枷鎖,而義大利的卡羅史卡帕建築家卻不然,他所設計的線條讓清水混凝土較生硬的建築多了一些詩意。
卡羅史卡帕的布里索墓園
不過這僅限於建築系出身者較知曉,尚未被普羅大眾所知,但是為建築家追求設計出雋永詩意建築的崇高方向,僅存在夢幻的世界了。
回過頭綜觀台灣百年前如雨後春筍般建起的洋樓建築,業主將豐厚財力象徵表達在雕花與線板等裝飾上,百年前的雕花裝飾皆為匠師親手費時製作,現今匠師難尋且工資高漲,同樣雕塑與線板改以GRC(玻纖強化水泥)或FRP強化塑膠纖維(類似保麗龍,但比保麗龍更強)以預鑄替代匠人手工雕刻,降低許多建造成本,成為建設業廣為使用的素材。
新古典為主題的建案大集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