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研究生修煉之路|找題時備感受用的文章資源整理(持續更新)

💡為什麼你該看這篇文章: 如果你也是(或即將成為)研究生,一定也懂被論文計畫書/學位論文支配的恐懼,希望我在思考研究題目這件事上覺得受用的資源,對你也能有所啟發:)但因為我也才剛剛啟程,如果有任何其他的觀點或建議也歡迎多多指教!
不知道放什麼就放研究室照片好了🥴
不知道放什麼就放研究室照片好了🥴
到底為什麼連論文計畫書都還沒寫出來就想(或說就敢)寫這篇文章?
其實只是想記錄一下這段寫論文的過程而已。開始有開題壓力的時候,曾經瘋狂在網路上搜尋過,可惜關於傳播領域研究所的文章好像都是以考試經驗分享為主、少數是對於就讀經驗的整理,關於論文寫作的文章好像偏向散見於各處。 可能誠如你我曾聽過無數次的提問:讀傳播幹嘛念研究所?傳播相較於其他社科領域的系所本就更重視實務,政大傳播碩也接受以作品為畢業門檻,但這改變不了要寫出一篇自己滿意的論文,對於初入研究場域的研究生真的很困難這件事。 因此,這篇文章希望整理那些曾經給了我指引或靈感的資源,作為自己的研究生活紀錄、也分享給其他同為研究小白但為論文所苦的大家!

從寫作發想、方法到態度的全面省思:叮叮咚創作研究室

叮叮咚創作研究室首頁
雖然在研究上是一張白紙,但不知哪來的自信,我一直都對自己的學位論文產出有很高的期待:不僅是做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在研究過程中成長,畢業後的自己對於這個領域的理解與熟悉,也要足以對別人侃侃而談……但這些美好想望同時給發想題目時的我莫大的壓力。
叮叮咚創作研究室的文章除了讓我感受到共鳴、解釋了「為什麼這麼難」這樣看似只是情緒宣洩下的具體原因,同時也從中獲得了一些具體「如何做研究」的建議。首推以下節錄的兩篇:
一般 Problem-Solving 的論文注重「定義問題」與「描述解答」,極少提到「這個問題從哪裡來」。找題目其實非常困難,要在特定的領域中,找到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而且必須是別人沒做過的,你必須對該領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並且要長期追蹤學術圈的狀況。 — 〈研究生的痛苦與掙扎:題目在哪裡
我只是想要說,研究可以很有趣,研究可以很貼近自己。有些論文看起來就是為了學術而學術,框架一個比一個重,一個比一個遠離現實。我們要追求的東西應該是更真誠的、更自我的。 —〈論文的本質:一個問題的探究過程
讀到這篇文章時我的心境與文中提及的完全契合。由於晚一年入學的緣故,身旁同屆、就讀不同領域研究所的朋友大部分都準備要畢業就職了、在學同學也紛紛實習去,我還在思考論文題目上花費大量的時間,懷疑自己的選擇、懷疑這麼做的投報率,所有情緒上該起的化學作用都輪過一遍。 當然,該讀的文獻也沒有少讀。這個好像很有趣、那個也很吸引我,哪一個才是比較有發展性的選擇?有什麼沒考慮到的嗎?同場加映的狀況還有,發現了特別的現象,但找不到合適的理論切面;讀到了喜歡的理論,但該探討的變項、背景因素好像都被寫過了,即使是沒被寫過的又開始擔心是不是另有原因 — — 好多次都覺得想要的題目方向近在咫尺,卻硬是停滯不前。 對於諸多情緒上的疑難雜症,作者從自身觀察到傳播與資訊兩個領域截然不同的論文進程,以及由教授指派題目與學生自行提案的差異,歸因於可能是被迫轉為「主動探索」、「認識自我價值」的身分引起普遍社科、文科研究生的焦慮與迷茫,「找題目」作為必經之路,更具體反映了問題的癥結點。而提早意識到在自我認識和釐清所求上的不足,或許痛苦,但絕非壞事。 另一種舉步維艱的姿態則是,想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但又總是對問題的價值有所擔憂。第二篇文章中作者舉出了兩個非典型的論文案例,試圖具體化何謂跳脫學術框架的同時達到理論實務的融合,同樣值得細讀。

回答「寫這個題目的意義/價值在哪裡?」: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

知乎文章:如何與導師有效溝通你的論文選題?
初步面談時興沖沖地向老師敘述了我觀察到的現象、目前相關文獻的進展,並試圖給出一個合理的研究問題。如同研究生最害怕被問到的「你的問題意識是什麼」,我也被問到了類似的問題。 當下的我並不是很理解。 如果我關注的現象已經明顯是一種趨勢,為何還需要證明它是有價值的?更不用說在學術生活中,我已經不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質疑,因此隱約感受到自己可能需要釐清「意義」和「價值」在這個脈絡下的涵義時,剛好找到了這篇文章。簡直正中核心。
評判論文價值的尺度,是認知差。什麽是認知差?讀者閱讀你的論文前後,對於你所要探討的問題,認知需要發生變化,你的論文才算是有用的。這種變化,就是認知差。它可以是對讀者原有的認知增加、刪除或者修改。 — 〈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
作者借用產品/行銷的思考模式,提醒研究生在思考題目時應該對論文的目標受眾有清楚認知,不是指導教授、更不是普羅大眾,而是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基於這個目標受眾,要讓他們在閱讀你的學術產出時產生引文中說的「認知差」,才能代表這份論文有它的研究價值。 更進一步的,論文作為一種正式的學術產出,將標準設為對學界研究有所貢獻是理所當然,因此,就量化取徑而言,認知差應建立於學術觀察或理論之上,會比建立在社會觀察更有效力;而找尋現象上的認知差,更符合質性研究不追求共象與因果關係、重視殊異性的本質。
在你看來,選題是否合適,你作為新手,自己是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檢驗的。所以你和導師的合作關係,是你提出題目,導師來驗證題目。 錯了!在導師看來,你應該做的是:提出題目、驗證題目。他默認你通過本科和研究生第一年的訓練,已經默知默會了驗證選題的方法。而導師該做的,是檢驗你的驗證過程是否合理。 — 〈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
其實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手把手詳細列舉了「該怎麼做出讓老師滿意的第一次提案」,但上述強調「如何溝通」的部份更是特別精準。 回想第二次跟老師討論的情境,事前我已經列好大量的問題蓄勢待發,但當下的對話走向讓我意識到這些問題都不適合提出(應該說我在我提問前已經被問倒了QQ)。從那次之後我就明白,如果連自己都無法為立論找到合理的說詞,那面談要面對的只有更多你還未設想到的不合理之處。 或許教授各有其指導風格,但身為研究生保持「驗證與尋找可能解方是基本能力」的自覺總是好事,面談終究是重在釐清問題而非解決問題,唯有練習自行培養解決的能力,才能慢慢理解「做研究」為何物、並從中有所獲得。
最後,希望我的論文有進度讓我可以繼續生出這系列的後續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