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帶後期處理系列 2】送Mastering前的檔案準備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Q:送Mastering前混音檔案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A:混音跟母帶後期處理是兩樣類似,但卻不同的事。類似的是同樣在修頻率,處理音量動態,不同的是著眼點。混音是在處理不同樂器音軌間的平衡,而母帶後期處理是在處理不同歌曲間的平衡,尋求發行時最佳的聆聽效果。常常在製作獨立音樂專輯時,因為客戶多是自掏腰包玩音樂的人,預算不多,會希望你一手包辦所有錄混剪甚至母帶後期的工作,但做了幾年下來,個人深深地認知到混音跟母帶後期真的不要同一人做才是對的,不只是因為同一套工作系統會有其”聲音”存在,同一人執行這兩項工作也會喪失了客觀判斷的能力,看不清某些盲點。
混音要做成什麼樣子,才會好讓母帶後期處理呢?以下僅就數位檔案做討論說明。
1. 檔案格式:
目前最常用的檔案格式是wave檔,檔的取樣頻率(sample rate)理論上是越高越好,但實際上要考慮你的最終發行媒介與檔案數位備份要採用什麼格式。若會發行MV等影像產品,因為攝影剪輯多採用48kHz,所以給他們使用的聲音檔最好是48kHz,省去他們轉檔的麻煩,也可確保你給出去的聲音檔品質。44.1KHz跟48kHz所能涵蓋的頻率都已是超過人耳聽力20kHz範圍,兩者在製作成CD格式時差異並不大。位元深度(bit depth)會影響音樂的動態範圍,會建議從一開始就採24bit去製作,轉檔的事留給母帶後期處理最後去完成。
現在因儲存媒體及電腦運算技術進步,有高音質的音樂販賣商店興起,用96kHz, 192kHz去製作不是不好,是要考慮從錄音到混音、母帶後期處理都得採用這個規格,若是你的編曲是用虛擬樂器去編的,音色庫聲音採樣沒有96kHz、192kHz,那也是枉然,音質不會因此而變”高”。所以從編曲或錄音階段開始,設定檔案格式是採48kHz/24bit或44.1kHz/24bit,或是高音質製作是很重要的。數位檔案不要刻意去把低取樣率的或低位元深度的檔轉成高取樣率高位元深度的,那沒有什麼意義。
2. 音量大小:
混音的音量最好是峰值不要大於-3dBFS,峰值(peak)最大在-3dBFS~-6dBFS之間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絕不能有削峰失真(clipping),不要在混音階段把音量做滿頂到 0dBFS,留空間給母帶後期去處理聲音。這點有時是需要跟客戶溝通的,有的客戶會拿已Mastering完的音樂來跟你的混音比較,但即使是Mastering完,比大聲這件事情並沒有意義,混音階段的重點在於音樂裡各樂器聲部與音頻間的平衡,如果混音做的好,母帶後期處理就好處理,母帶後期處理是在幫整張專輯加分,不是來補救問題的。聲音出了問題要從源頭去改善,而不是到後頭用盡辦法去補救。
說到這點,音量這問題是從錄音過帶就得去注意,很多人都以為錄音要錄到音量表盡量滿,但單一音軌就錄到這麼滿,混音的時候變成每一軌要降音量才能混幾十軌的東西,錄滿這事成為多餘,搞不好其實為了達到這個音量,你的類比器材已經產生失真了而不自知。錄音重點之一是錄個有好S/N比的聲音,通常數位音量表錄到-20dBFS就已是傳統VU表的0VU位置了,多出來的20dB代表你有這麼多的Headroom可容許瞬間高動態的聲音被完好錄下。錄音音量控制得宜,混音的人就好做,對聲音的音質也有很大幫助。
3. 拿掉Master Output軌上的聲音處理plug-ins:
整體混音的調整留給母帶後期處理再去做,混音檔若先去做這些事,也許在母帶後期處理階段發現不是想要的結果,EQ或compress過頭就難以挽救,為了要擁有最佳的聲音效果,還是將這些整體音色音量上的調整交給母帶後期處理做,他們的器材通常會比混音用的更高檔,高檔的意思是器材底噪更少、調整時音頻相位更不受影響、更為精準,所以與其修整過頭,還是交由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去判斷吧!若是製作人有想要達到的母帶後期處理效果,可以另做一個Master output上有掛效果器的版本給母帶後期工程師參考。
4. 曲子的開頭及結尾請多留點長度,不要做fade in/out
有些歌曲的頭尾是以淡入淡出來呈現,甚至是融入另一首歌,這個動作通常會在製作母帶時才會去編輯,所以混音的時候不必去做,若製作人已確定要怎樣進行淡入淡出,請在送母帶後期處理時於該曲目附上說明。
5. 檔案命名清楚:
用數字及英文字母命名你的檔案,盡可能簡潔明瞭,如:01_SongForMyself_MMM.wav。不要用中文命名,因為不是每個軟體都能認得中文,同時也避免用“*、,/\<>?:|這些不合檔名命名規則的符號。
6. 整理好整張專輯的中英文相關資料,列印或Email給母帶後期工程師
要整理的資料包括:專輯名稱、產品目錄編號、藝人名稱、曲序、歌曲名稱、ISRC國際標準錄音錄影資料代碼,上述資料是母帶編輯時會需要用到的,另外因為混音可能出自不同錄音室不同錄音師手中,格式也許不同,建議可將歌曲的檔案格式列表,方便母帶工程師檢視檔案製作用。
7. 記得備份你的混音檔案!
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點,現幾乎都數位化了,備份檔案不會花多少錢跟力氣,不要以為檔案交給母帶後期錄音室就好了,有時….災難會突如其來的降臨,多留一份存檔總是好的!

謝謝您來到我的聲音研究室,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支持幫我按讚、分享、訂閱及追蹤。如果有聲音後製、唱片製作上的需求,也歡迎連絡我的工作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到底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母帶後期處理在做什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唱片製作最後一道創意過程。
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
24bit的錄音要留多少餘裕空間呢? 我習慣用”老”方式錄音,也就是錄音音量在不失真下儘可能錄大聲,總是像老鷹般盯著表頭看,但到底在24位元的數位錄音規格下, 我的平均音量該在什麼位置呢?
進入數位錄音時代後,錄音混音很多都是在數位的環境下進行,上回我們有分享過如何看音量表的文章,為什麼會特別分享音量表的知識?反正數位只要聲音不錄破就好了,但是否就真的沒問題了呢?到底要錄到表頭上什麼位置才正確呢?
音量表依其測量的方式大致可分成VU、PPM、Loudness (響度)三大類型,撇開運作比較複雜的Loudness響度表外,其他表頭運作方式很類似,差異點在於....
在混音器、DAW(數位聲音工作站)、錄音機上,我們常常會看到音量表,音量表是聲音工程裡很重要的大小聲參考依據,但我們真的看懂音量表上代表的意義嗎? 很多錄音工程的名詞都有其意義在,當然也許實務上會使用是很重要的事,但有時一些細節卻藏在這些名詞用語或記號上....
到底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母帶後期處理在做什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唱片製作最後一道創意過程。
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
24bit的錄音要留多少餘裕空間呢? 我習慣用”老”方式錄音,也就是錄音音量在不失真下儘可能錄大聲,總是像老鷹般盯著表頭看,但到底在24位元的數位錄音規格下, 我的平均音量該在什麼位置呢?
進入數位錄音時代後,錄音混音很多都是在數位的環境下進行,上回我們有分享過如何看音量表的文章,為什麼會特別分享音量表的知識?反正數位只要聲音不錄破就好了,但是否就真的沒問題了呢?到底要錄到表頭上什麼位置才正確呢?
音量表依其測量的方式大致可分成VU、PPM、Loudness (響度)三大類型,撇開運作比較複雜的Loudness響度表外,其他表頭運作方式很類似,差異點在於....
在混音器、DAW(數位聲音工作站)、錄音機上,我們常常會看到音量表,音量表是聲音工程裡很重要的大小聲參考依據,但我們真的看懂音量表上代表的意義嗎? 很多錄音工程的名詞都有其意義在,當然也許實務上會使用是很重要的事,但有時一些細節卻藏在這些名詞用語或記號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先測測”聽力”,到第幾個聲音才”聽懂”我在說什麼呢? (用耳機效果較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FsYGenU30在公開班時我做這聽力測驗,經驗了卅餘期,四、五百位學員的測試,約90%的人都說是第三、四段時才聽清楚我在說什麼!以第四段音檔佔最多數。
Thumbnail
學習混音可以分為幾個步驟,即使你沒有經驗,也能逐步掌握這門技術
Thumbnail
決定聲音的魅力與專業感,大抵就只有四個面向,音質、音量、音域與節奏,今天只聊"音量"與"音域"所組成聲音情緒的量域矩陣。 四個組合,音量大、音域高的”激情”感;音量小、音域高的”柔情”感;音量小、音域低的”理性”感;以及,音量大、音域低的”氣勢”感。在擁有”歌手共振峰”的響度前題下,這些音量與音域
Thumbnail
過兩週要去一家基金會做聲音講座,只要有外出演講、教學,我都會請承辦的夥伴拍一張上課教室的音響設備給我看看,這家用的混音器頂複雜的。 這一堆旋鈕、推桿就令人卻步了,所以主辦方的朋友跟我說同事們都不敢動這台上面的東西。 說起混音器,在進入比較專業的討論前,先給大家看一個影片,大家對混音師的幻想,頂好
開發人聲質量域旨在提升人聲的音質、音量與音域的發聲能力,能令音質變亮、音量變大、音域變寬。 發聲相關的重要部位包含聲帶與鼻口唇齒舌咽,前者若有閉合不全問題,則聲音偏向假音,而若是閉合過度用力,則容易造成聲帶的損傷;後者,則是咬字上子音與母音的創造,靈活的鼻口唇齒舌咽動作變化,是使咬字清晰的關鍵。
Thumbnail
很多時候,音樂製作人都會追求音質一定要最好,混音混到完美、錄音一定要用最頂尖的錄音室,雖然這麼做當然沒錯,但是音質好,音樂真的一定好嗎?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配樂作曲家的工作,顧名思義就是要為影視作品、電玩寫音樂,一般來說,配樂家最好都要熟悉整個音樂製作的流程,一路從作曲→編曲→備譜→錄音→混音→母帶處理,都要有經驗、甚至每個階段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但在這麼多音樂技能之中,為什麼不在音樂製作流程中的「分析電影」卻變成了配樂家最重要的技能?
Thumbnail
在聊聊怎麼讓你的聲音更乾淨以前,我們先來談談作曲家的工作內容。 如果你參與的作品是電影規格的話,可能音樂製作的流程就會分開,有專業的錄音師幫你錄音、有混音師幫你混音…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先測測”聽力”,到第幾個聲音才”聽懂”我在說什麼呢? (用耳機效果較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FsYGenU30在公開班時我做這聽力測驗,經驗了卅餘期,四、五百位學員的測試,約90%的人都說是第三、四段時才聽清楚我在說什麼!以第四段音檔佔最多數。
Thumbnail
學習混音可以分為幾個步驟,即使你沒有經驗,也能逐步掌握這門技術
Thumbnail
決定聲音的魅力與專業感,大抵就只有四個面向,音質、音量、音域與節奏,今天只聊"音量"與"音域"所組成聲音情緒的量域矩陣。 四個組合,音量大、音域高的”激情”感;音量小、音域高的”柔情”感;音量小、音域低的”理性”感;以及,音量大、音域低的”氣勢”感。在擁有”歌手共振峰”的響度前題下,這些音量與音域
Thumbnail
過兩週要去一家基金會做聲音講座,只要有外出演講、教學,我都會請承辦的夥伴拍一張上課教室的音響設備給我看看,這家用的混音器頂複雜的。 這一堆旋鈕、推桿就令人卻步了,所以主辦方的朋友跟我說同事們都不敢動這台上面的東西。 說起混音器,在進入比較專業的討論前,先給大家看一個影片,大家對混音師的幻想,頂好
開發人聲質量域旨在提升人聲的音質、音量與音域的發聲能力,能令音質變亮、音量變大、音域變寬。 發聲相關的重要部位包含聲帶與鼻口唇齒舌咽,前者若有閉合不全問題,則聲音偏向假音,而若是閉合過度用力,則容易造成聲帶的損傷;後者,則是咬字上子音與母音的創造,靈活的鼻口唇齒舌咽動作變化,是使咬字清晰的關鍵。
Thumbnail
很多時候,音樂製作人都會追求音質一定要最好,混音混到完美、錄音一定要用最頂尖的錄音室,雖然這麼做當然沒錯,但是音質好,音樂真的一定好嗎?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配樂作曲家的工作,顧名思義就是要為影視作品、電玩寫音樂,一般來說,配樂家最好都要熟悉整個音樂製作的流程,一路從作曲→編曲→備譜→錄音→混音→母帶處理,都要有經驗、甚至每個階段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但在這麼多音樂技能之中,為什麼不在音樂製作流程中的「分析電影」卻變成了配樂家最重要的技能?
Thumbnail
在聊聊怎麼讓你的聲音更乾淨以前,我們先來談談作曲家的工作內容。 如果你參與的作品是電影規格的話,可能音樂製作的流程就會分開,有專業的錄音師幫你錄音、有混音師幫你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