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0|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東風夜放花千樹(0920)

    ·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燈會放天燈(取自方格子免費圖庫)
    我們為什麼會想去欣賞古詩文,時間已經過去那麼久了,我們能從這些古詩文得到什麼呢?這樣說好了,這些古詩文的作者在寫的時候有他的想法或情感,而這些想法或情感卻是我們能夠體會、能夠了解的,因為人性本來就是相同的,經歷或許也相類似,因此我們能夠彼此溝通,我們可以情意相通,我們也許沒有他們的文筆,但卻能夠用我們的生活經歷去闡釋,去解讀,從而得到感發,得到啟示,提升自己,超越現況。
      現在每年元宵都還會舉辦燈會,不但各地自己舉辦,也有國家補助的所謂的<台灣燈會>,場面浩大,展覽精彩,往往吸引各地民眾趨車前往欣賞。還沒下車就看到一大片的燈海;就看到夜空中綻放的煙火,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目光;走進燈會展區,除了被五光十色,造形各異的展品所吸引外,再來就是被人潮所驚嚇,滿山滿谷,人山人海,到處都是人,擠來擠去,有時還得側身讓人先過,或者側身趕前一步…你一樣一樣欣賞,讚嘆連連,但最吸引人的還是那會旋轉使得燈火四處照射的燈;或者是會動、會走、會轉的燈了;當然你還可以聽到那似有似無的樂音;當然你也會注意到人群中打扮得花枝招展,婀娜多姿的仕女,經過他們身邊時,他們的輕脆笑聲,他們的柔軟音調,似乎都引人注目。好了,有了這些背景,這些經驗,可以來談這闕詞了。因為他講的也是元宵燈節。
    燈會:龍燈(取自方格子免費圖庫)
    現代的燈會如此,那辛棄疾寫這闕詞那時候呢?哇,那是比現代更盛大、更熱鬧的節慶活動,是一整年最盛大的同歡活動,整個帝國都城全都投入到這個慶典活動當中,幾乎家家戶戶都張燈結采,當然皇家及官家有固定的極大形、極特殊的燈;富貴人家更是爭相出奇鬥勝;最重要的是這個慶典也是長期關在家裡的女性,唯一可以出來遊賞的節慶,所以呢?女性的盛裝打扮是可以預期的;而且懷春少女甚至會抱著一些綺思,期待遇到浪漫也是可以預期的了。
    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怎麼說的: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應該是還沒有開始賞燈之前就看到的景象,你看天色已經昏景了好像是東風點燃春意,讓花一夕全開,張眼望去滿城都是明亮的各色各樣如花一般的燈籠;遠處的煙火,一發,二發,連發,打上去後"碰"一聲散開來,火花四散落下;就流星雨一般。
    寶馬雕車香滿路>因為是整個都城都在歡欣鼓舞的盛會,甚至由皇家帶頭示範,所以呢?作者在賞燈時,就看到了絡繹不絕的寶馬、雕車,作者為什麼會注意到,因為這些寶和車經過時,你必須小心的,心裡有些幹譙的讓路(你有那個經驗的,對不對?到市場去,熙來潮往的人潮中,竟然有車子開進來,對,就是那種感覺:心裡極不以為然,但又不得不靠邊讓它過,附近要讓它過的人都擠在一起了);,這些馬和車,都是富貴人家比併財富及品味的最佳場合,想想也是,此時不炫富,何時才能炫富?所以呢?除了馬是難得一見的寶馬之外(上面當然裝飾著各式飾品),馬車更是雕飾、裝飾得富麗堂皇;既然是賞燈,所以呢?車門當然不會閉著,因此裡面的香料也是炫富的一味,加上車裡貴婦身上香味,使得整條路上幾乎飄蕩著各式的香味。
    玉壺光轉>有的人認為是玉壺是指月亮,因此把此句解釋為:月光在流轉,和此處的燈交相呼應,這真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胡說,請問你在賞燈時,會去注意月光嗎?引你注意的當然是會四處閃動的花燈,至於那是什麼樣的呢?老實說,我不知道,但你以現代燈會的燈為例,大概可以知道我的意思。
    鳳簫聲動>此時最適合的樂音當然是洞簫了,你聽那似在鳴咽哽泣,如怨如慕的聲音,雖然在吵雜不堪、人聲沸騰的燈會現場,仍然隱隱約約的在耳際徘徊不去;
    一夜魚龍舞>這一整夜應該都是像這樣的有舞龍舞獅的隊伍,唱戲的,演劇的…熱鬧滾滾的活動一個接著一個,你看看那整片牆上掛著龍燈(燈在裡面燃著,外罩一層類似龍皮的布,在東風吹拂之下,布來回飄動,宛若龍在遊動),這將會是個歡樂活動不會停歇的不夜城。
    到這兒為止,作者把都城元宵用動態方式描繪得生動,感人,東風在吹送,燈籠在燃亮,煙火在綻放,馬車在走動,香味在飄蕩,燈光在流轉,簫聲在鳴咽,龍魚在游動,華麗,熱鬧,歡暢。有不同看法的地方有三,其一是星如雨,有的人認為指的是燈,但燈如何會像雨那樣落下?所以我認同這是指煙火,火花四散落下如流星;另一是玉壺有的人認為是指月亮,但我認同那是指會旋轉反射光或發出光的燈;再來是魚龍舞,有人認為那是:<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給。>我比較認同的是燈呈龍形,外面用布條或絲圍繞,風一吹像龍在遊動。
    下闕的前兩句沒什麼歧見:
    蛾兒雪柳黃金縷>作者先前注意的都是舉目所見的元宵盛況,下面則注意到身旁走過的觀賞燈會的成群結隊的仕女們了,他著重描寫著所看到仕女的各式頭飾,這些仕女們個個霧鬢雲鬟的把頭髮裝飾後令人目不暇給,有的是別著蛾兒,有的是插枝雪柳,有的則是綁著金黃色緞帶隨走動而飄動著。好像沒人提到他為什麼會這樣描寫,這又有待我們的經驗來補足了,我之前提到燈會中滿山滿谷的人,有時還得側身才得繼續,然後呢?對面來人,或者遊客趨前追過你時,你注意到的大概都只能是他的髮飾或頭部,所以呢?作者的描述是合理且自然的。
    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些盛妝的遊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及體香猶在暗中飄散。這樣子的解讀有些隔闔,也就是與實際狀況有一點點的距離,笑語,暗香都表示這些遊女和作者之間的距離非常的近,所以作者才聽得到聞得到,對嗎?那,這可能是什麼情況呢?我認為應該是這些少女在人潮中與作者交錯而過,她們超越作者走到前面去了,所以作者注意到她們的髮飾,以及她們的笑語和衣香、體香。

    我認為此詞無寄託,只有浪漫的追求

    比較有歧見的是下面的: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的人認為這是作者有所寄託的寫法,是作者有志難伸,但雖被排擠,但矢志不移,寧可寂寞孤單,也不願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寫照。但,這真是有所寄託之詞嗎?如果是的話,那他在之前的詞句中應該會有一點轉折或暗示,可是我們並沒有看到。<眾裡尋他千百度>,是臨時動心起念去尋的呢?還是與人約好相見的?我認為是前者,是臨時動心起念的,為什麼?因為如果是與人約好的話,應該會有時間和地點,不太可能會尋他千百度;尋他千百度,表示根本不知道他在那裡,跟人有約怎麼可能會根本不知道他在那裡?而且如果是約會的話,大概的情形是如李後主的
    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或者歐陽修的: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約會的地點應該是比較昏暗的,如<花明月暗飛輕霧>,或者<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時候,絕對不會是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且燈火通明的時候,那怎麼知道作者是在燈火通明的地方尋找呢?因為<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作者在燈火闌珊處看到那人,而且是意外發現的,所以呢?他之前找的地方應該是在燈火通亮處的。不是事先有約,不是情人約會,那麼他為什麼要<眾裡尋他>呢?因為他是臨時起心動念的,何時起心動念的呢?應該是在交錯而過之時,注意到該美人的髮飾,聽到她的笑語、聞到他的暗香那片刻。

    容我描述一下那時的情況,該女與同伴一起出來賞燈,當然是盛裝,當時是有所期盼的,她們一面走一面賞燈,然後呢?可能是作者駐足觀賞或者看到精彩的燈而慢下來之際,該女及同伴與作者交錯而過;事實交錯而過之前她的聲音應該已撩動作者了,所以呢?交錯之際,作者應該與該女四目相望,然後像觸電一般,驚為天人;交錯而過時她的聲音輕脆嬌柔更是觸動了作者的心,作者甚至還聞到了她的香味,而她對作者應該也有感覺,因此很可能在越過前面人群時,又回頭看了作者一眼,正好又對上正痴痴望著她的作者。然而人潮太多了,只一下子,伊人就不見了,作者此時才想到要往前追趕,但卻被人群所阻,等到好不容易爭脫人群,趕往前去,伊人已消失不見,他不死心走到了路口,又往下一條走,還是不見;東奔西跑的,抱著期待又帶來失望的不知道有多少次了,終於有點不甘心的想放棄了,沒想到轉身想離開時,竟然看到那個美女正在背後那燈火闌珊的地方。好像是在等他似的,這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嗎?兩人又再雙目相接了嗎?她的同伴怎麼不在身邊了呢?然後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樣的劇情呢?

    劇情如何發展?由你來編寫

    你看看,你看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朝代的都城正在舉辦熱鬧,歡樂,令人目不暇給的元宵燈節,東風在吹送,燈籠在燃亮,煙火在綻放,馬車在走動,香味在飄蕩,燈光在流轉,簫聲在鳴咽,龍魚在游動,燦爛奪目,舉城歡騰在的燈的世界中,有段才子佳人的故事正在發生…你看他們四目交接,相互動心之後,作者在燈火闌珊處發現了心儀的佳人,接下去的劇情就由你來編寫吧…
    註:劉少雄教授的賞讀講得有聲有色,有情有義,值得聆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退休後,目前興趣:靈性成長;旅遊;詩詞;隨思雜想,其他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