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懇請大家幫忙點擊一下
原文,因為要比站外訪客數呢!🙏
.
這篇文章是寫給方格子創作者們的邀請函,推坑
馬特市(Matters)寫作平台;或者退一步來說,也別忘了在方格子添加「讚賞公民」插件喔!創作有價的威力不容小覷呢!
一開始先聊聊定居於此 13 個月下來的【❶ 用戶體驗】,涉及個人觀察與感受,帶到「抽象」的獎賞;接下來介紹【❷ 三種收入來源】,定義各種名詞,後續討論鋪墊。展示 2021 年 1~8 月的【❸ 收入報告】,是謂「具體」的獎賞;最後是【❹ 小訣竅】,幫助增加創作收入的經驗分享。
會使用一些譬喻和類比,讓大家有個概念性了解。
馬特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下個簡單的註解:
沒有廣告,人文精神,去中心化、社群意識。
.
從讀者的角度出發,你喜歡在一個有很多「五顏六色補丁」的地方閱讀嗎?這是一種注意力干擾,所以覺得「沒有廣告」是蠻吸引我的一點(先跟痞客邦、馬鈴薯說聲抱歉)。
.
至今,馬特市還沒有文章分類,令很多人感到納悶。
或應這麼說,馬特市只有「
精華」這一個分類(相當於 vocus 的編輯精選),配上「上方橫幅」的基調。點擊進去都逛過一輪,你會發現一種「
人文精神」推廣的不遺餘力,這是骨幹,別的站台找不到。
.
還有「
去中心化」,表現在技術面上,是一種叫做
IPFS 的文章保存方式,不談細節,你暫時只要知道發布後的文章,修改次數/字數有限就好;比較側重基本面的觀察,這去中心化思想和前開人文精神相結合,
營造出一片鼓勵「倡議、自治」的環境,這是肉身:
- 文章下方的「留言區」不用翻 UI,且功能給的一應俱全,要讓大家針對各種公共議題,暢所欲言,清楚論述。
- 可以標記(tag)其他用戶,有助於活絡討論。
- 可以關聯文章,有助於活絡討論。
- 社區(徵文)活動多半是由民間發起,官方僅制定規則。用戶做為提案人,對提案內容有充分的自主性與裁量權,展現高度自治精神。
.
綜合以上,帶動出馬特市濃厚的「社群意識」。白話地說,同樣一篇文章,發表在馬特市,你會感受到熱烈的反饋,是有人看的,是有回音的,是誠心意的,這是血液。
這「獎賞」可是《
原子習慣》提到的「習慣迴路」中最後一塊拼圖,儘管
無形,卻提供延續(寫作)熱情必要的滿滿動能。
⚠️ 馬特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 骨幹:人文精神。
◍ 肉身:去中心化(倡議、自治)。
◍ 血液:社群意識(抽象的獎賞)。
兩種錢、三收入源
「不要在那邊打高空,無形獎賞是什麼鬼?」
「跟我說說有形獎賞,好嗎?」
好的。
這世界上最實際的獎賞莫過於錢,在馬特市創作能掙到的「錢」,是一種叫做 LikeCoin 的虛擬貨幣,以及 HKD 港幣。
你可能會覺得有點麻煩,怎麼不是新台幣(或其它法定貨幣)呢?有失必有得,假如你因為嫌蠻煩而懶得(在交易所)賣掉它。恭喜你,幣值翻了 3~7 倍,這不過是 LikeCoin 問世三年多以來的事情 ⇩。
⚠️ 圖說 LikeCoin 對新台幣走勢:
◍ 若以掛牌價 0.24 來看,至今漲三倍。
◍ 若以長期盤旋在 0.10 的價位來看,至今漲七倍。
.
知道了錢有兩種(LikeCoin 和 HKD)以後,現在我要用一張自製圖表,為大家解說在馬特市創作的三收入源 ⇩:
- 讚賞公民?
🌱 是一個跨平台的插件,免費註冊完是拍手公民(Liker)身份,若你想付費資助創作有價,就會變成讚賞公民(Civic)身份,頭像外圍會有綠光圈。
🌱 馬特市不等於讚賞公民。只是密切整合為「一枚」拍手鍵,不用額外嵌入插件。 🌱 前述「課金」的菜單有 1.0 和 2.0 之分。
🌱 在 1.0 方案下,你繳納的月費,依照當月「你的拍手分佈情形」平等派發,是博愛。
🌱 在 2.0 方案下,則是你先選定ㄧ位創作者,月費「全數單押」資助他,是專情;2.0 可以重複參加。 🌱 方才提到的月費,是謂「讚賞公民基金」,只與 Civic 有關。
🌱 另有「配對基金」,可以想像是公共池。Liker 和 Civic 幫別人拍手均會帶動配對基金派發,唯後者的「掌力」較強,予以較高權重。 🌱 可安裝 Liker Land App 錢包,實際體會最有感。
- 圍爐?
🌱 是另一種「全數單押」資助創作者的管道。 🌱 2.0 是從「讚賞公民」體系去訂閱創作者,你刷卡付月費,他收到 LikeCoin。
🌱 圍爐是從「馬特市」體系去訂閱創作者,你刷卡付月費,他收到 HKD。
- 打賞?
🌱 指透過馬特市文章下方的「支持作者」按鈕,一次性抖內。 🌱 用「讚賞公民」體系下的錢包,幫創作者打錢,是投 LikeCoin。
🌱 用「馬特市」體系下的錢包,幫創作者打錢,是投 HKD。
⚠️ 兩種錢、三收入源:
◍ 幫文章拍手,帶動 LikeCoin 派發。
◍ 支持文章,錢包裡的 LikeCoin 或 HKD 移轉。
◍ 訂閱人,刷卡資助 LikeCoin 或 HKD。
我的 2021 年 LikeCoin 收入大公開
⇧ 幫前面表格添加兩道註解,還可以觀察到一事,那就是「我的創作價值」與「 Liker Land App 錢包餘額」的差異。
前者反映文章本身(被拍手讚賞)的價值,若用「原生本質」來形容或許比較好理解。這金額再加上「外在資助」便成了後者。
以上都與 HKD 無涉。
⇧ 有把每個月的 LikeCoin 收入,以結算日「當天」的匯率,換算為等值美金,讓大家對數值比較「有感覺」些。
⇧ 轉換為走勢圖。拜幣值提升之賜,七 、八月份挹注的 LikeCoin 雖差不多,但換算成美金以後,收益竟多出 53.6%( USD 248 ⇨ USD 381)。
.
我賣過三次、總數三萬的 LikeCoin。直到後來 BitAsset 交易所出包後,就(因為懶)沒有再賣過幣,從此變成了「傻多派」,無腦把 LikeCoin 拿去「委託」。
⚠️ 傻多派:
◍ 把 LikeCoin 在 Liker Land App 中委託。
⚠️ 機動派:
◍ 在交易所販賣(幣幣交換)。
◍ 場外交易。
行文小訣竅:看、省思、教
拿拍電影來比喻寫文章這件事。
首先是「選題」,想像讀者們口味的
常態分佈,究竟有多少人可能會閱讀?
倒也不是說不能寫小眾題材,而是要先做好心理建設,不用商業片的標準,去求文藝片也有一樣的「票房」,因為先天上的「覆蓋人群」是不一樣的。
當然是可透過「行銷」手段去增加覆蓋率,但總有個天花板,對吧!
.
拉回正題,來討論「看」的奧義:
看精華區、看儀表板、看作者數據週報。
目標是寫出站方評選「叫好」的文章,那麼多觀摩精華區,總有啟發。
搭配
@catding 文章儀表板(因為馬特市有公開
API,這是民間製作的文章資料庫),打撈並分析「叫座」的四大指標:拍手、留言、收藏、支持,最方便的一點是可以設定篩選條件,如日期範圍、標題關鍵字、標籤關鍵字,可以針對特定情境做研究。
另外是作者數據週報,可在
馬特市創作經驗 文章下方留言區向
@Matty 索取,資料呈現在 Google sheet 裡,會用上「凍結窗格」和「排序工作表(Z → A)」這兩個指令,檢視更豐富的數據,得到「
省思」。
看別人、看自己、看數據,自省和思齊(省思)。
⇧ 排除掉置頂文和提案文,交叉比對「拍手數 vs 收藏數」的重榜者,原來「教」是站內很喜歡的主題(覆蓋人群廣)。
那要教什麼呢?找到需求,俗稱痛點,教實用的;又該怎麼教呢?當作白紙,淺顯易懂,老少能解。
教,意味著融會貫通,是高品質的輸出。
⇧ 若把焦點轉向站外,情況出現變化,閱讀筆記的上榜率增加了;如果是自架站,嵌入讚賞公民插件的創作者,「訪客」流量數據就很有參考價值。
之前曾把《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和《
致富心態》兩篇文章收編圍爐,發現這類「修訂」的舉動,似乎會重置(歸零)流量數據,需多加留意。
.
總結以上,若把這行文小訣竅應用在「提升收入」層面,那我會說:「看各種數據資料,觀摩學習加省思,不藏私地教出去。」
數字會如實、客觀地反映常態分佈下的讀者口味,從中體認到「教」有著廣大的覆蓋人群。
尾聲:穩定的頻率,才是基本功
講了這麼多,會讓大家誤以為一定要用上什麼技巧,讓文章有戲劇性的爆發。非也!其實我想表達的是一個漸進式的循環優化。
但背後有個前提,是穩定的更新頻率。
特別強調是頻率,而非次數。頻率先定下來,哪怕是一週一更。習慣後再加重份量,次數(篇數)自然就增加了,這是《
原子習慣》教會我的。
頻率先定,篇數漸增,得到反饋——我在馬特市的無形/有形獎賞,反覆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