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島嶼時代》Alastair Bonnett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裡諷刺的地方一點也不少,好比這坐享這一切美景的我們,並不會特別去想像眼前的景象消失的話,自己也會是共犯之一。《島嶼時代》可以視為作者Bonnett的觀察島嶼筆記。搜羅全世界各地的第一手觀察心得,包含前陣子被新聞媒體大肆報導,作為炒熱氣候異狀變遷話題的巴拿馬所管轄的群島,又或者距離我們很近的香港,但我從不知情的「東大嶼都會」人造島嶼計畫。
  首先,Bonnett提出「我們為何建造群島」一題,通貫整本書的概念亦是根本上地質疑:當人類試圖挑戰自然,做出破壞生態,又打著復育環境樣貌的口號,執行同樣顛覆既有自然模樣的行徑,早就落入自作自受的輪迴中。為什麼要造島?必然是現存環境無法再負荷人類製造的廢棄物與迎合過多人口所需,此外,它也落為交易市場中買賣商品。Bonnett解釋,造島未盡然是人工,從無法計數的早期,受到洋流引領,漂流木、垃圾堆積而成的自然島群也可能成為鄰近當地住民擴闢生活空間的選擇。就連地殼變動湧出海平面,或受制地球進入怎樣的氣候間期,都會型塑出一座座如夜空繁星熠熠的點點海島。基礎的概念說明使我們理解,島嶼的來由可以是人工,也可以是天然,就Bonnett的書寫初衷與觀察角度,免不了針對人工島造成生態影響提出種種觀察與質疑。
  剛好最近讀到的文本《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作者Tim Cresswell介紹了人文主義地理,該學說的主張是「以人為本」為論述核心。針對地方的意義存在,顯然受到人的影響。之所以我們認為睡覺的私有空間是自己的房間,是基於我們在這個四方形的空間擺設了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照片、娃娃、重要的偶像簽名海報,因而我們賦予這個地方價值並使我們的存在有了明確的定位。簡單來說,我們不會在進到民宿有種「家的感覺」(要不然,那些常見的飯店行銷術語又是從何而來?)(如果這段理解有誤,麻煩提出糾正)。而回應到《島嶼時代》,人工島的建造是不是意味著人類正在放棄,或是毀壞我們對地方意義的賦予儀式?假使我們在乎自己的家——甚至把尺度拉到你住的城市,你的國家——我們就不盡然需要在挑戰自然的險峻工程下,去搖著「永續發展」大旗,實則一次又一次地背信環保真意,繼續開發原始,或建造出誤闖自然的人工獵奇產物。
  我很喜歡Bonnett在書末提出的沉痛批判,他覺得我們人類都瘋了,而且這種瘋狂是會傳染的。當然,我覺得他引用科幻小說《The Drowned World》作者推論人類開始產生「返祖性」,進而推測人們渴望受孕育時包覆胚胎的羊水,潛藏與體內的親水性開始發作,這點有些瞎掰外,Bonnett書裏紀錄的每個人工島嶼發展狀況都是現實,一座座都面臨著消除某些歷史,或是其存在性被消除,那是相當悲觀的體悟,而我們似乎又無法抵抗這「宿命」。然而明明這就是我們能力所及還可以反思的餘地,又為何要眼睜睜接受一切的發生?
//「我們熱愛自然,於是必須擁有它,將其扼殺之後,重新建造縮小版的自然,這樣才能掌握它。」//
Bonnett的感嘆我們何其無法理解語意底下哀悲?就我觀察,「環保」存在台灣社會議題中,始終是個小眾且容易引起戰火的範疇。環保人士的任何問題意識提倡,總會被龐大輿論框架在「激進」標籤之中。「海平面上升淹沒台灣國土1/3這種事距離我們太遠了,想像不到」、「人口累進式的增長,居住空間日益減縮,居住空間從獨棟縮減成一層,再局限於一間套房,往後的年輕世代可能連買房權利都被剝奪」。這些爭議背後必然牽涉到諸多專業領域的考量與價值觀養成,還有生活周遭暴露於相關資訊接收之多寡。擁有環保意識的人口太少,我使用環保吸管也不過是不想再看到從海龜鼻孔拉出塑膠吸管時的難受反抗伴隨著牽引出的鮮血。更別提只是一個我,而且是涉及環保行動相當淺層的我,想要為地球,這個孕育一切生命的行星做點什麼,實在太小太過無力——我更是無法想像貫徹環保志向必須接受多少不便。Bonnett也描寫到他自己身為環保人士,就算拿著提袋上市買菜,騎腳踏車,可能做資源回收,破壞的速度還是太快。故而,這個議題的發生,我想也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反思,在這個我們漠不關心的時代,因果向的報應何時降臨,在地獄從抽象化為真實前,還可以阻止,或許就孤注一擲地試試看。
avatar-img
79會員
163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在讀李昂的文章時,多數時候都會使我覺得噁心,並沒有之前讀《其後》是真的造成嚴重嘔吐那種程度的誇張,但確實也是不舒服,腦中會時時刻刻聯想任何血腥畫面,就沒有更多了的獵奇風格。李昂的特色十分強烈,粗略標籤式歸類,大抵來說:女性主義、神鬼、鹿港、政治、性器(包含性交)。
兩週,可以使作為讀者的我,稀釋書帶給我的悲傷,那作為故事主角,多如繁星的家庭們,又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走出隨孩子出生,即伴隨而來的痛苦與傷悲呢?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雖然我不吝於在網路上侃侃而談,始終把自己置於對各種專業領域中仍是有待成長,必須虛心受教的生手,面對從業人員或研究者,不僅是不敢當面交流,更別提以一名學習者角度提出疑惑,彷彿在學習場域中,慣性排除自己,以窺視之姿賞析一切的流動,只為了免於出洋相。
在讀李昂的文章時,多數時候都會使我覺得噁心,並沒有之前讀《其後》是真的造成嚴重嘔吐那種程度的誇張,但確實也是不舒服,腦中會時時刻刻聯想任何血腥畫面,就沒有更多了的獵奇風格。李昂的特色十分強烈,粗略標籤式歸類,大抵來說:女性主義、神鬼、鹿港、政治、性器(包含性交)。
兩週,可以使作為讀者的我,稀釋書帶給我的悲傷,那作為故事主角,多如繁星的家庭們,又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走出隨孩子出生,即伴隨而來的痛苦與傷悲呢?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雖然我不吝於在網路上侃侃而談,始終把自己置於對各種專業領域中仍是有待成長,必須虛心受教的生手,面對從業人員或研究者,不僅是不敢當面交流,更別提以一名學習者角度提出疑惑,彷彿在學習場域中,慣性排除自己,以窺視之姿賞析一切的流動,只為了免於出洋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從台灣本島移民至蘭嶼的意味。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對蘭嶼歷史及文化深入淺出的概念,尤其沒有被記入歷史的真實故事。
本來我過著安逸的日子,也活得不錯,吃飽穿暖,好天氣出門散步,有風雨躲在家裡,沒有非要做什麼事不可,縮衣節食的話,也不用太努力賺錢。但偶爾會覺得空虛,懷疑就這樣活著是不是有點可惜,好像該做些事,對社會有點貢獻,或留下一些什麼。 這種時候心裡的一座島就浮出來,使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島民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島嶼週記是作者參與朋友發起的一個充滿感動與美好回憶的活動,時隔多年發起人再次發起島嶼週記活動,構起許多島嶼的故事,想起我的第一次環島初體驗,是因為客戶要求,那年旅程由南到北,有許多特別而美好的回憶,也沒想過這次的環島意外成為實現客戶夢想的推手。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島嶼外圍近似完整的圓,居民為此修整了一條平整的石磚平路,初始僅為了方便行走,但當商人提著擔子沿路叫賣時,便不經意地將散落各處的人匯集,造出島的貿易生態。而過往月中的滿月時分,月亮的樣態便完整地復刻了島的外圈,從高處打下時就像是強力的鎂光燈,照錄島人們一切的生活。   若這些島民知曉他們賴以維生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Thumbnail
  何謂地質公園(GeoPark)?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也和不同?差別在於是否將「居民」作為保育的一環。國家公園的概念來自美國,美國是地廣人稀的國家,保育時傾向「無人荒野」的概念,當初成立國家公園時也未考慮印第安人的權益。地質公園的概念則來自歐洲,因其地狹人稠的特性,在思考保育時必定要考慮到居
Thumbnail
 我住在台北盆地南側的丘陵上,清晨與黃昏經常坐在陽台望著群山圍繞的城市,想起數百萬年前,地球板塊撞擊形成所謂造山運動,台灣隨著歲月一吋一吋浮出海面,創造出世界少有的高山島嶼。     在群山圍繞與狹小的沖積平原上,聚集了超高密度的人口,在為生活奔波中,不管是來自工廠排放的固定汙染源,車輛的移動汙染
Thumbnail
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從台灣本島移民至蘭嶼的意味。如果沒有去過蘭嶼或者尚未去過蘭嶼,閱讀本書大有對蘭嶼歷史及文化深入淺出的概念,尤其沒有被記入歷史的真實故事。
本來我過著安逸的日子,也活得不錯,吃飽穿暖,好天氣出門散步,有風雨躲在家裡,沒有非要做什麼事不可,縮衣節食的話,也不用太努力賺錢。但偶爾會覺得空虛,懷疑就這樣活著是不是有點可惜,好像該做些事,對社會有點貢獻,或留下一些什麼。 這種時候心裡的一座島就浮出來,使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島民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島嶼週記是作者參與朋友發起的一個充滿感動與美好回憶的活動,時隔多年發起人再次發起島嶼週記活動,構起許多島嶼的故事,想起我的第一次環島初體驗,是因為客戶要求,那年旅程由南到北,有許多特別而美好的回憶,也沒想過這次的環島意外成為實現客戶夢想的推手。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島嶼外圍近似完整的圓,居民為此修整了一條平整的石磚平路,初始僅為了方便行走,但當商人提著擔子沿路叫賣時,便不經意地將散落各處的人匯集,造出島的貿易生態。而過往月中的滿月時分,月亮的樣態便完整地復刻了島的外圈,從高處打下時就像是強力的鎂光燈,照錄島人們一切的生活。   若這些島民知曉他們賴以維生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Thumbnail
  何謂地質公園(GeoPark)?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也和不同?差別在於是否將「居民」作為保育的一環。國家公園的概念來自美國,美國是地廣人稀的國家,保育時傾向「無人荒野」的概念,當初成立國家公園時也未考慮印第安人的權益。地質公園的概念則來自歐洲,因其地狹人稠的特性,在思考保育時必定要考慮到居
Thumbnail
 我住在台北盆地南側的丘陵上,清晨與黃昏經常坐在陽台望著群山圍繞的城市,想起數百萬年前,地球板塊撞擊形成所謂造山運動,台灣隨著歲月一吋一吋浮出海面,創造出世界少有的高山島嶼。     在群山圍繞與狹小的沖積平原上,聚集了超高密度的人口,在為生活奔波中,不管是來自工廠排放的固定汙染源,車輛的移動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