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絹幼婦,外孫虀臼。」
說到這八個字,通常我們都會想起楊修跟他的解答:絕妙好辭。
經常都會忘記,這道曹操也要想上三十里路才能解答的謎題,是蔡邕所設下的。
蔡邕,一個在董卓死後,唯一在王允面前流露出哀悼之情的士人。
也是原本應該成就《後漢書》的才子。
對范瞱來說,蔡邕列傳必然相當特別。
即使在三國前英雄中,蔡邕的年紀也是相當大,跟董卓相差彷彿。
但他可不是邊疆人士。
出生於兗州陳留,就在東漢第一士人產地潁川隔壁的蔡邕,是黃老士族。
這一派在王莽之後就沒落了。
黃老之術雖非當代主流,但總有些跟儒家藕斷絲連的關係。
蔡邕出生於張衡造侯風地動儀的同一年,是漢順帝時期。
也是左雄變法的那一年。
他是當地出名的孝子,母親曾經有三年都臥病在床,除非季節變換,不然蔡邕絕對是衣不解帶的照顧母親,更有長達七個月都不曾上床睡覺的記錄。
父母過世後,繼承家產的蔡邕跟叔父與堂弟同住,也沒有打算畫清界線。
有時候看多歷史名人傳對這些事都麻痺了,別說東漢人,放在現代也沒人會養叔叔跟堂弟的。
蔡邕為人孝順,又輕財高義,倒是沒舉上孝廉。
左雄改了要四十歲才能舉嘛。
但也正巧,在蔡邕小時候,尚書台一位名士胡廣來到這邊擔任太守,蔡邕就拜在他門下學習。
除了喜歡寫文章,蔡邕更對於天文數術極有興趣,特別在音樂方面很有才華。
應該沒有人不知道他是「胡茄十八拍」蔡文姬的父親吧?
更重要的是,蔡邕對於當官沒什麼興趣。
蔡邕在胡廣門下沒有學多久,老師就被調回京城代太尉,錄尚書事。
要是蔡邕跟著去,怎樣也可以在三公府裡混個位子。
但他沒去。
等到他差不多二十歲時,大將軍梁冀被誅,宦官五侯崛起,聽聞陳留有周杰倫,就要皇帝把這個年輕的音樂才子召入宮中。
蔡邕勉強上路,快抵達洛陽時,就跟使者說他有僵直性脊椎炎不能去了,要回家。
回到家當然是趕快躲起來,並且學習東漢前期著名文人,寫下了《釋誨》諷議「自己」。
嗯,這是一篇對話故事,反應當時的政治狀況,以及蔡邕自己的抉擇。
三國時代,譙周也用過同樣的體裁來指責姜維。
蔡邕這裡寫一些年輕人去請教「胡老」,說當今聖上清明(後面再說),是不是應該要出來為國家百姓做事?
胡老在暗指他自己的老師胡廣,但其實也是蔡邕自己心聲的抒發者。
而胡老就搬出了黃老道術那一套,表示現在的情況看起來是這樣,但你若明白天地萬物的道理,就知道事情背後真正的樣貌。
政治鬥爭,榮辱利害,世事本如此。
出仕也好,隱居也罷,都沒有誰比較厲害的啦。
對胡老(蔡邕)來說,世間萬物的答案,就在音樂中而已。
我這邊大概就傳達蔡邕寓言大概百分之一的意思。
說到底,其實這個年輕人自認世情通達,而當你知道了桓帝年間的高潮迭起,也很難說蔡邕裝懂。
他的不入朝為官,不與人往來,恰恰幫助他避過了東漢年間最大的社會運動,以及後續帶出的大型禍事。
二次黨錮之禍後,蔡邕接受了橋玄的徵辟出仕,當了個縣長,又召還為郎中,入東觀,又為議郎。
這時候,蔡邕已經將近四十歲了。
別看他說得一嘴清高還是出來當官,他可是躲了二十年一世。
而且蔡邕一開始就「意在東觀」。
東觀就看成東漢的國家圖書館可以了。
朝廷存放過去的經典籍冊,當代的名著,注記(就是我們說的史料),最多最完整最有公信力的地方,就是東觀。
黨禍帶給每個人的啟示不同,而蔡邕的角度,說直白點,就是他認為黨人自找的。
什麼意思?
蔡邕認為,儒家的經典是好物,但是隨著年代久遠,大家各自開班授課,隨意解釋,票多的就贏就成為有公信力的說法,是造成士人誤入歧途的開端。
「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
從《釋誨》跟蔡邕早年的經歷你就能看出,他不跟人來往,不涉入政治,不是因為他像當代士人脾氣古怪自命清高。
蔡邕看得清楚,但是不想做而已。
如今有了這個「傳授正確知識」的想法,蔡邕也不含糊。
結交了許多在朝廷裡面有名聲有地位,學識也比較「正確」的夥伴,蔡邕跟大家一起聯名上書。
上啥?上報希望漢靈帝能夠允許蔡邕出一版「正確」的六經詔告天下。
漢靈帝表示:准。
(這個准是允許,那個準是準確。)
熹平四年,蔡邕推出了「我流版」六經正義,刻在石碑上,立於太學門外。
每天有一千多輛車載著觀光客(誤),來到太學抄寫這份國家編譯館新出教科書。
又稱為熹平石經。
入了江湖,那就沒有回頭路了。
蔡邕其實某種程度上也相信,漢靈帝是可以的。
要注意一下,這個時間點上,外戚無力,宦官曹節當政。
曹節真的沒有太差,之前也聊過,漢靈帝也要等到他過世才敢五四三。
活脫脫就是阿斗跟董允的原版。
在這個時候進場賭一把,其實真的比宦官五侯與黨人運動時期要安全得多。
至少水面是平靜的。
當時由於黨事,東漢弄了個三互法。
詳細並無史載,蔡邕傳只記原本是「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三互法之後更嚴格。
複習一下,黨事的起源就是甘陵南北互槓。
擴大之後大家又以地緣出身在太學結黨。
而真要辦下去,又一堆婚姻關係牽連太廣。
故桓帝後有此禁忌。
你想想,黨錮之後加上三互法,士人們性命還保留著,但擔任公務員的權利,卻幾乎都被禁止。
靠關係收受賄賂來成為公務員的情況,只會更加嚴重。
甚至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官吏的真空期。
蔡邕就一度上書,希望漢靈帝應該針對「在任者」進行監察,而非剝奪士人當官的權利。
內容上無甚出采,這本來就是兩難題。
蔡邕最主要的殺手,就是跟漢靈帝說不用插小漢桓帝的規定,作真正好的事情就可以了。
不過這封上書還是石沉大海了。
朝廷也不是擺爛,最後提出的應對是「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餘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國文學吏」。
蔡邕絕對是個奇才,但並不表示他說的一定就是對的。
至少我認為以當下來說,直接考核「身家清白」的太學生就更為快速有效。
當然,長遠來說「黨錮」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而蔡邕建議解決掉黨錮相當睿智。
可誰也沒辦法肯定,東漢當時是否禁得起解除黨禁帶來的衝擊。
是會加速黃巾之亂引爆?還是讓黃巾之亂消弭於無形?
隔年七月,漢靈帝「制書引咎」,這大概是比較低級的「罪己詔」。
下令百官可以提供政治管理與施行要點。
議郎蔡邕老實不客氣的上了「七大事」。
第一,祭祀禮教正規化,避免歪風。
前任漢桓帝這方面是很OPEN的,也給了陰陽儒再起的機會,甚至產生了太平道與五斗米教。
看似迂腐又迷信的建議,其實相當切中核心。
第二,像這種廣知地方意見的活動,應該要經常舉辦。
第三,優秀的人才,未必面面俱到。用更廣闊的心胸來採取有效的意見,會更有幫助。
第四,刺史類的監察官,是天子的法槌,但不是每個都很稱職。過去曾有從中央加派八使的作法,可以再恢復。
蜀漢張翼的曾祖父就是舉發大將軍梁冀的八使之一。
第五,地方舉士天子選拔,乃是古法。不過你比較喜歡一些有小技巧的人像我這種,大家競相學習小道,會不容易選出真正有大才者。
我認為還是要像西漢宣帝或我朝章帝,召開論經大會,從中選出有學識的人。
第六,已經上任的官員,有功就升,有罪就罰,不能像現在這樣,做錯了就下台轉調。
靠杯這條好有感。
第七,現在太子宮裡都是一些有「孝子」之名的虛偽小人,應當多加核實,才能帶給太子好的影響。
提示一下,雖然劉辯已經出生,但漢靈帝並未立為太子。
這七條感覺都不錯對吧?
范瞱春秋筆法了一下,告訴我們,第一條跟第七條,漢靈帝馬上辦。
有始有終,其他再議。
說到底,二三四六,都會跟掌權派系有所衝突。
他們的額外營收就是靠選拔官員產生的啊。
很多人其實並非窮凶惡極,但是你侵犯到他的利益?
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呢。
宦官們如果心胸寬大到這個地步,東漢末年的罪魁禍首就不會是他們了。
更何況曹節名聲雖不差,侯覽在這種收受賄賂的方面可是差到爆炸。
而《後漢書》也寫下,第五條,也就是漢靈帝所開的鴻都門學仍是照舊,漢靈帝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提拔那些「藝術家」跟「嘴砲家」。
「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
蔡邕是一個可以為著目標改變手段的人,但他決定了目標,那就是不會改的。
上完七大事後,又過了一年,出現了很多異象報告。
曹節跟王甫仍是召蔡邕前來問明災異的源起,意義,跟消災解厄的方式。
其實陰陽儒這個派系真的很有趣啦。
基本上提議全面禁止的人就是張衡,也就是蔡邕童年時候。
但如果沒有人研究,皇宮需要史官又從哪裡來?
(史在兩漢其實就是天文官員,記錄史料的叫做柱下或注記。)
檯面上就是儒生入宮後稍微考一下這方面專長,然後進修。
可事實上能通過考試的,自然也是蔡邕這種有偷跑的。
問明災異的時候,蔡邕非常仔細認真的回答,但說到要如何解厄,他就在那邊支支吾吾。
漢靈帝就下詔說,你把災源寫出來密封給我,保證不會讓其他人知道。
在東漢,這些災厄是會對應到官員的。
大點事,有司就會上書說這是三公的錯,三公的哪位需要下台。
不過這次異象有點多,真要牽連官員,那人數也會多。
要蔡邕一次過得罪這些人,他也是會怕的。
有了漢靈帝的保證,蔡邕就放膽去寫。
不過他忽略了一件事。
漢靈帝看奏章的時候,必然有宦官隨侍。
曹節親自討了這差事,趁漢靈帝看完奏章休息的時候,迅速的掃了一眼蔡邕開出的名單……
但事實上,以曹節執政來說,蔡邕是他的一件好工具。
他並沒打算弄死蔡邕,只是跟其他小宦官說起了這些事。
小宦官們的派系就廣啦。
而事情傳啊傳的,就傳進了以打倒曹節三人眾為己志的陽球一夥耳裡。
蔡邕跟叔父一直以來就和陽球他們這一夥不合。
簡單說,蔡邕是「可以跟宦官合作」的和平改革派。
而陽球則是「宦官不倒,東漢不會好」的激進派。
在陽球眼裡,蔡邕就是個為虎作倀的小人。
這下給他逮到機會,立刻說這是故意想要借災異殘害大臣,把蔡邕給辦了。
四十六歲的蔡邕,寫了一封遺書給漢靈帝……沒錯,他被判了死刑。
但漢靈帝看看覺得蔡邕好像也沒那麼壞,宦官中的好人哥呂強又出來幫忙說話,最終決定發配邊疆。
陽球不解氣,又派了刺客去殺蔡邕。但劉玄德都可以感化刺客了,對蔡伯喈又有何難?
到了北方五原郡,陽球又買通官吏要毒害蔡邕,官吏也是跑去跟蔡邕說,要多加小心。
對,這就是一個沒有左關羽右張飛,大家還是不敢動他的劉備物語原始版。
被流放之前,蔡邕跟盧植等人本來正在作官方所編的《後漢記》,在五原安定下來後,蔡邕就把自己已經訂好的章目大綱寄回去洛陽。
漢靈帝看了看,覺得這個官方正史,少了蔡邕可能會二二六六。
光和二年四月,適逢大赦。
漢靈帝下詔要被貶九個月的蔡邕回陳留居住。
五原太守王智很開心,就幫這位名士辦了餞別宴,更在宴會上主動向蔡邕邀舞。
「我不跳。」
不知道為什麼,蔡邕拒絕了。
王智很生氣,蔡邕也很生氣,雙方不歡而散。
這個王智,是王甫的弟弟,一回頭就快馬加三十鞭,送了一封告狀信去洛陽。
宦官們聽說蔡邕在五原這九個月都在毀謗朝廷,個個都很生氣,決定要在蔡邕回來之後好好對付他。
蔡邕回到家之後知道了此事,就不敢入京,也不敢久留,逃亡到江東去了。
附帶一提,幫助蔡邕逃亡的是「泰山羊氏」,後來蔡邕的一個女兒就嫁到羊家,生下了西晉名將羊祜。
以上為官方說法,不過其實當年大赦前幾天,「中常侍王甫及太尉段熲並下獄死」。
王智最好還有個狗屁影響力。
當時宦官根本人人怕被陽球抓去殺吧。
那你說,蔡邕是不是怕陽球得勢,自己回去凶多吉少?
其實陽衛尉六個月後也被誅殺啦。
除非蔡邕一點官方消息都得不到,不然就算已經逃到會稽吳郡,也大可以回家,何必待上十二年?
是的,蔡邕就一直待到靈帝駕崩,被董卓強行召回為止。
蔡邕的江東十二年,或許是個謎,也或許不是。
在江東,蔡邕有一次碰到人家在焚燒桐木煮飯,聽著那劈哩啪啦的聲音,蔡邕說,這是上好的木頭啊。
蔡邕搶出了那段桐木,請人製琴,是為「焦尾琴」。
卻說蔡邕在陳留時,鄰居請他來吃飯。
蔡邕到得比較晚,才進門聽到有人在彈琴,就偷偷過去。
聽了一陣,蔡邕感到琴聲中有殺伐之意,覺得不妥,就跟僕役說了一聲,轉身離開。
蔡邕是鄉里名士,主人聽說他不食而別,連忙追上。
兩人互訴來由,決定找彈琴者一問。
彈琴者說:「啥?我就是看到一隻螳螂正要捕蟬,有點緊張,不知道螳螂能不能成功,這樣你也聽得出殺意?」
整段就是一個說蔡邕耳力超好的美談。
但你往回翻一下《釋誨》,蔡邕二十歲以前,其實對於政治無感。
對他來說,人生最大的救贖,就是音樂。
四十六歲的蔡邕,親身體驗了政治最黑暗的一面。
並且看著王甫陽球你爭我奪,兩敗俱傷。
也就在沒多久之後,曹節過世,漢靈帝完全放蕩。
你是蔡邕,你還會覺得這個皇帝有協助的價值嗎?
或許是為了躲避宦官,也或許是為了躲避陽球。
不過我更相信,蔡邕是躲開政治,得到他人生最大的救贖。
焦尾琴,把蔡邕帶回了那個最純淨,最美好的音樂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蔡邕在江東居住了十二年。
後來江東虞翻陸績,個個都是天文算術的一把好手。
教育後世,繼往開來也是蔡邕的一大願望。
我會覺得,這種種因素交疊在一起,才是蔡邕留在江東十二年的真相。
後來,董卓以誅殺蔡邕族人為名,威脅這個天下第一算師回京為他服務。
董卓對待蔡邕當然是敬重啦,哪次不敬重的。
但蔡邕也覺得董卓治國大事都講不聽,只有一些災異寓言會聽感到很煩。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歎,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
王允立刻要人治蔡邕的罪,而蔡邕也不抗辯,只是希望不要殺他,可以刺臉削足,讓他能留下雙手繼續完成漢史的寫作。
哪壺不開提哪壺,王允跟來求情的太尉馬日磾說:「漢武帝就是沒殺司馬遷,才讓司馬遷留下毀謗他的書……這人非死不可!」
蔡邕終於是死在長安大獄中,年六十一歲。
馬日磾後來就跟人家說:「殺害國家的好人,禁絕國家的真實記錄,這種國家,怎麼可能長久呢?」
蔡邕留下許多著作,在東漢末年歷史的各種研究中,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這邊很單純就《後漢書.蔡邕列傳》來描述,不過我覺得也很夠了。
蔡邕確實是一代奇人,也難得的既不是政治家,政客,也不是武將,謀主。
是一個誤入歧途的音樂家。
希臘人認為,音樂是調和宇宙的藝術。
精通天文算術與音律的蔡邕,也從中看見了宇宙的真理。
但他卻不能使用這份力量。
不管是用來拯救這個國家,或是拯救他自己。
如果同樣要找一個當代人物跟蔡邕作對比,我想最適合的就是張角了。
雖然他們的人生沒有任何的交集,但或許同樣是……
西元二世紀末,神州大陸上最接近「天」的男人。
張角所留下的,是割據之志,是人在社會中的終極追求。
蔡邕為大家帶來的,卻是人類精神上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