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忠於原作」來諷刺那些只會依樣畫葫蘆的改編作品,可是有些改編如果太有個人風格,元素又大雜燴,可能就是場悲劇了。《手塚治虫之大都會》就有點犯了這毛病。
小男孩和小女生的設定,還有人物的畫風,確定出自手塚沒錯。可是那棟新蓋好的「濟古瑞」,也就是神話中的巴別塔,以及帝國毀滅的故事內容,就像是小紅帽想越級打哥吉拉。不清楚編劇大友克洋改編原作的程度有多少,但是蒸氣龐克的FU跑到這裡來真的有點怪怪的。導演林太郎也無法將大友和手塚的風格適當融合(當然,這難度很高!),而男主角的伯伯是位偵探,但總是後知後覺,偵探的設定意義何在?似乎給予觀眾過多的想像和期待。
本作處心積慮地使用當時最新穎的3DCG技術,確實讓場景氣度宏偉,也帶出了一種未來感。但問題還是存在,人物、故事情節與場景彼此之間還是有很多衝突與矛盾,過多的影像技術在這裡似乎有點浪費。散場時聽到影友說:所以配樂是這樣用的喔?本片大量使用爵士樂來襯托氛圍,成敗見仁見智,末段有種毀滅的華麗感,這種特別的感覺可以算是難得的觀影體驗吧,本人倒是沒有太多意見......連《美麗的藍色多瑙河》都可以飛到外太空去了。
女主角在關鍵那一幕會說出什麼話?本來期待會像北野武那樣:「謝謝......對不起」之類的名句,結果竟然是「我是誰?」......好的,所以現在是要探討存在意義囉?《攻殼》裡任何角色在任何時候講這句話都很有道理,我們也都能理解,但在這裡不是啊!最後的白鴿又是怎麼回事?好像宮崎大叔從哪兒冒出來一樣!風格統合的問題在本作始終存在,很可惜似乎是無解的,畢竟手塚大師早已不在。
忠於原作有時要做到還滿困難的,但基本功也可以好好講完一個故事。《煙囪小鎮的普佩》就是一個例子,劇情架構與本作差距不遠,都有個想統治全世界的大壞蛋,都有善良又純真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但是與本作相比,《普佩》所營造的異國風情與蒸氣龐克,和人物、劇情本身並沒有隔閡感,因為它從頭到尾都是用童話的角度、觀點和風格去處理整個故事。
另一個例子是《我很好》。雖然是改編成真人電影,但你會發現,它連分鏡、構圖等細節,有些基本上都是從漫畫挪移過來的,能說是偷懶嗎?我反而覺得真的「很好」!因為它挑選、使用的場景得宜,對看過漫畫的粉絲而言還有一種奇妙的既視感!
有沒有打掉重練的例子?《霍爾的移動城堡》就是啊,宮崎駿只是將角色原封不動地拿過來盡情使用,據說故事情節和原作天差地遠,但會很奇怪嗎?不會,因為你一看就知道是宮崎駿。另外,最近上映的《回憶三部曲》,至少有四、五位大師聯手來呈現,但你也不會覺得奇怪,因為三部都是獨立的作品(我是還沒找到明確的接點啦,歡迎高手們來解惑!),而且基本上各自都有一個清楚的主題貫串......不看我還不知道原來今敏和大友克洋可以融合得這麼好!
雖然說的大部分都是壞話,但能有機會觀賞到名作都是值得感恩的。只是我不禁這樣想:如果是手塚大師自己來導這部片,結果會怎麼樣呢?應該至少不會如此突兀吧,可惜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