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新漢演義完結篇-曹操】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或許是歷史上第一個「兩極化評價」的創始者。 是的。 那句名言真正的意思,不是曹操生在什麼樣的時代,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就好像班超的評價,其實也可以是「西域之梟雄,東漢之名將」。 同樣一個人,同樣的行為,卻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樣貌。 隨著《新漢演義》的落幕,第一個要提出來的問題就是:東漢的滅亡。 不是考試,不要拿老師的標準答案出來。 秦亡於三世,亂於二世。 西漢亡於孺子嬰,亂於哀帝。 東漢亡於獻帝。 其實,注意過一件事嗎? 秦三世子嬰跟西漢孺子嬰,基本上是不被當作皇帝來看待的。 如果董卓沒有被王允呂布暗殺,劉協或許只會走上前輩們的道路,當一個年幼的亡國之君。 但董卓終究沒有成為王莽趙高,劉協也活了下來。 活成一個有諡號的禪讓皇帝。 歷史沒有如果,但全是套路。 走過董卓的初平,撐過李傕的興平。 東漢群臣打開的建安,誰又料得到…… 會成為曹操的建安。 建安到底算不算東漢?每個歷史老師都會跟你說算。 但每一個三國遊戲三國作品,一定都把建安放進來。 楚漢相爭,發生在漢紀年內。 劉秀爭霸,也發生在他的建武年間。 大家都是名正言順再開始打天下。 曹操卻不是。 他扮演的是秦之章邯,是新莽嚴尤。 千年套路,全新風采。 那就是曹操。 《後漢書》基本上只寫「漢臣」傳記。 為三國勢力服務的人,就不錄了。 曹操其實符合這個要件,可范瞱仍是以《三國志之司馬宣王》原則來處理曹操。 滿滿的曹操,但不入傳記。 當然,《三國志之司馬宣王》那是很好很好的。 《後漢書之魏王曹操》,那是挺壞挺壞的。 有趣的是,荀彧在《後漢書》有傳。 關於荀令君是大漢忠臣這個想法,不是近代人才有,應該是晉代人就有了。 當然,只要有這個念頭,就會算錯荀彧的生卒年。 不過如果全世界都認為荀彧卒於建安十七年,那就只能當作荀彧卒於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是錯的。 同流是東漢末年非常重要的思維。 《後漢書》裡的曹操,自然是一個大大的惡人。 怎麼個惡法? 其實跟董卓是很像的。 跟梁冀也是很像的。 誅除異己。 一般我們看三國,重視的都是孫曹劉如何在戰場戰略上鬥智鬥力。 《後漢書》則秉持著一貫的朝代史書,提供了一些曹操如何穿越政治鬥爭界的角度。 我們來試著寫寫看。 曹操年輕的時候並不出名,曾經去拜訪過橋玄,橋玄覺得天下將亂,只有曹操是秋生萬。 孟德「後來」很感謝人家看重,問題是並沒有因為橋玄稱讚,曹操就出名是吧? 其實橋玄的人生也是各種起落坎坷。 資歷跟李膺有87%像,人氣就差得多了。 人氣。 東漢末年最不該忘,但總是被遺忘的重要設定--「黨事」。 結黨者知名,獨善其身者普普。 《三國志》中,會更明白看出,經常有人想拉曹操入黨,曹操不想。 曹操是一個反社會的傢伙,而當時的社會風氣,其實說不上好。 政府排斥不說,黨人更有一些「恥獨為君子」的屁話,硬要每個人都表明立場。 不喊台獨就是不愛台灣太平洋沒加蓋趕快滾出去。 不過《後漢書》強調一下,曹操是個壞份子就行了。 橋玄拔不起曹操,曹操就去找許子將,又送禮又說好話,再加上威脅,才讓許子將丟了那句「清平之姦賊,亂世之英雄」。 跟開頭那句不太一樣對吧? 其實在范瞱的敘述下,許子將的意思挺明白。 曹操是一個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人。 有法律的清平之世,曹操終究是要觸犯法律與道德界線的。 但在亂世,曹操的手段反而能幫他打開成為英雄的道路。 這些關於曹操的預言,放在《三國志》隨便看看就好,曹魏正統就算寫曹操頭頂會噴金光都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但在《後漢書》引用時,有些事情我就覺得有趣起來。 橋玄也好,許劭也罷,其實他們都感受到亂世要來了。 黃巾之亂還沒發生,一些離群的知識份子卻一再預言。 老實說沒那麼神怪,或者說就是因為太多神怪。 今天黨錮之禍會發生在漢桓帝年間,說穿了跟桓帝對於宗教、哲學的思想很開放,有絕對的關係。 拉幫結夥的人多,世道肯定就要亂,這是公式。 只是結什麼樣的幫夥,呈現什麼樣的亂。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奧斯卡電影獎,那電影的好壞就很整齊,奧斯卡說了算。 但這邊有奧斯卡那邊有金球獎還有坎城影展……什麼是今年最好看的電影?不知道。 這種是純欣賞,但你可能也看過有人因此而打架吵架的。 因為對他們來說,昆汀塔倫提諾是一種信仰。 信仰。 儒教是一種信仰,太平道是一種信仰,五斗米教是一種信仰。 李膺是一個偶像,張角是一個偶像,張道陵是一個偶像。 世道要亂。 但他們未必有想到,會亂到像新莽崩潰,盜賊蜂起,群雄割據。 而曹操會是英雄。 什麼意思? 意思是曹操的中心思想是儒教。 意思是在群魔亂舞的末法之世,曹操將會以雷霆手段維護住儒教。 他們當時大概就想這樣而已。 要想得到曹操會爭霸天下稱公稱王那麼厲害,這些人早就自己挾天子了。 從這第一部份可以看出,曹操的「士途」不順。 作為一個士人,曹操其實還滿不黨不群的臭脾氣。 事實上,當代頂級武將型士人就是這個風格。 李膺,以及後來的皇甫嵩。 上面說了,橋玄其實跟李膺的官職軌跡有像,都是邊疆大將。 這些線索,或許也透露出,曹操很早就決定要加強自己兵法上的造詣。 也就此讓曹操對於即將到來的「兵禍亂世」,做了先期準備。 嚴格說起來,曹操這個人在當時的東漢朝廷,不是很突出。 但武將型這個分類,到底在黃巾亂起時,給他帶來了優勢。 一秒當上騎都尉。 在這之前,曹操任過洛陽北部尉,頓丘縣令,又為議郎。 騎都尉在東漢前期,本是皇室親信才能擔當的禁軍武將職。 最標準就駙馬爺。 不過這時是黃巾之亂。 黃巾之亂的特色是,徵調地方部隊平亂變成不可行(命令發不到地方),必須由朝廷直接指派將領帶兵前往。 所以當時帶頭的,多是中郎將,騎都尉等禁軍武將職。 他們帶領一部份朝廷聚集的部隊,前往地方後並且持有跟刺史同等徵召部隊的權力。 所以在黃巾期到州牧期之間,東漢地方軍區指揮官,就變成了都是中郎將,騎都尉。 而面對這次的大型民變,中郎將不是按考績選,而是眾人推舉。 推出的盧植董卓朱雋皇甫嵩,那都是有實績的。 曹操能夠中選次一級的騎都尉,其實就說明了洛陽北部尉跟議郎的工作,曹操是得到卿大夫認可的。 武將跟監察官,當時是相關的職務。 再說一次,這次選將靠關係的成分很低。 有關係的也不會想上去打生打死。 我想這也是對曹操在中平元年整個朝廷地位的客觀表述,這跟第一部份也是相符合,與《三國志》亦不衝突。 而討伐黃巾之戰,曹操的表現同樣不差。 雖然沒有像兩大中郎將飛黃騰達,也從六百石的議郎轉成了二千石的國相。 在這裡,曹操那不合群的脾氣又給他找了麻煩。 其實這時候大概可以確定,曹操衝突的對象是宦官。 歷史上會去攻擊曹操是宦官之後,那也是準備跟他官渡決戰的袁紹。 這個時間點上,袁紹應該跟曹操交情不錯。 袁紹跟曹操一起加入了何進籌組的西園軍。 很多人都會說,曹操的崛起是因為他家世好。 有影響,主要的影響在於曹操散盡家財,可以募得一個郡的常備兵力。 這算是一種嚇死人的有錢。 也影響了他在討董聯盟中的地位。 但對於漢靈帝年間的政治環境來說,曹操的家世差不多就是個撿角的。 曹操是憑自己打上騎都尉,打上典軍校尉。 而且他是西園軍中少數有出動記錄的一員……去徵兵的。 跟袁紹那種大將軍親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順帶一提,袁紹本身是愛才愛士,不分貴賤的人設,就算曹操品德不佳,光憑實力也夠讓袁紹親近了。 可西園軍本身是個噱頭大於實際的東西,曹操沒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好處,大概就只有交到好朋友吧。 進入袁紹的交友圈,絕對是曹操踏上康莊大道的開始。 從這個時刻開始,一直到建安年號之始,曹操都是「袁紹集團」的一員。 接到天子之後,曹操才「正式」對袁紹大哥不客氣起來。 最後,這邊再補充一下。 以《三國志》的角度,漢獻帝等人逃出長安,回返洛陽,客觀環境上當然是十分落魄的。 可是《後漢書》持正大漢朝廷角度,就算落魄,那也不是誰想來帶天子就會跟著走的。 更別說當時楊奉、韓暹當政,漢獻帝也不是自己想走就能走的。 按《董卓列傳》的說法,其實就是那個大家都很熟的董承私下通知曹操前來。 這邊是很錯綜複雜的一個大局,簡單記著後來被抄的董承跟伏皇后一家,都是在這時候串通曹操,建立許昌政權的夥伴就好。 小小的有趣八卦是,大漢朝廷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時刻,為什麼會選擇曹操? 《後漢書》這裡有個通常不會被提及的小原因:琅邪王的弟弟,劉邈向長安朝廷推薦過曹操。 那時候琅邪國已經絕嗣,曹操打敗袁紹後,才又恢復琅邪國。 但大約在曹操最後一次從合肥要攻打孫權的時候,琅邪國被告發有意投降江東,被曹操誅除。 這有什麼有趣的? 張角的祖師爺,是琅邪人。 曹丕的媽媽卞氏是琅邪人。 曹操的父親死於前往琅邪時。 琅邪于吉顛覆過孫策政權。 孫權的太子,生母也是琅邪人。 三國中後期的半仙管輅,本是平原人。 但跟著父親搬到琅邪之後就突然開始學神通了。 琅邪的諸葛氏,在魏蜀吳三國都位居要職。 而你以為三國最後的贏家是司馬氏,但西晉一下子就覆滅了。 把握東晉政權,真正打造百年歷史的。 又是一個,琅邪王氏。 琅邪有什麼趣味? 新莽之亂,始於琅邪呂母。 從開始,到結束。 劉秀的「新漢朝」,下台,一鞠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