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讀書筆記|《祖魯法則》與《超越祖魯法則》摘要

大家好,我台股小書僮啦,繼續來搬探路客的舊文。
今天來分享英國成長股投資專家Jim Slater的《祖魯法則》,首先須提醒的是,每個投資大師的著作中所闡述的方式不見得適合每個人,所以不是看完就非得要腦衝完全複製照做,重要的是「理解融會貫通」後找到一套合乎交易邏輯、合乎紀律、合乎承受度,屬於自己的交易模式。此外,不同投資方式必有其相對應的風險,事情與方法都有一體兩面,即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不曉得大家知不知道英國在征服南非殖民地時,跟南非當地祖魯王國的戰爭經過,有讀過歷史的都知道,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稱日不落國,而祖魯王國不管是國力、軍力或科技發展都遙遙落後英國,但英祖戰爭中祖魯人卻能靠著精兵突襲的方式,讓強大的英軍在征服過程中遭受不少損失,祖魯法則的核心概念便是如此,集中力量、發動攻擊、達成目標。
下場交易前的建議
在正式開始說明祖魯法則的選擇標準前,Slater在其《祖魯法則》一書中提到給投資人大展身手前的建議有三:
  1. 決心每周撥出三小時,研究你的投資。
  2. 選定最適合你個性的投資方法前,看完本書。
  3. 選定利基市場後,要盡量變成這個特殊投資領域的專家。就像Warren Buffett說的,投資人不見得要懂得超過一樣以上的東西,但確實要懂得這一點。
以上三點,書僮我來給翻譯翻譯:
買股前要下定決心且花時間研究,不是有信心靠作夢就會贏,買了也要追蹤,且必須養成這個習慣;若你是個小慘戶還沒有養成投資習慣,或沒有一套堪用的投資邏輯的話,祖魯法則也許很適合你,但你須花時間看完到底適不適合;買之前,搞懂你要買的東西到底是在幹什麼的。
不得不說聽起來是很廢話沒錯,但通通都是小慘戶們的通病。
祖魯法則的擇股標準
《祖魯法則》及《超越祖魯法則》二書,大致上分成三部分:
  1. 選股模型:包括作者的擇股標準、作者的財報數據解讀、不同基期類型的觀察方式等。
  2. 交易事項:包括多空的簡易判讀、券商的選擇標準、投資組合的管理等。
  3. 其他事項。
其中最著名的,是Slater提出的本益成長比(PEG)這項選股標準,這也是他在運用祖魯法則決定該怎麼集中力量與發動攻擊所採取的標準之一,因此下面就介紹祖魯法則裡的選股標準吧。
在擇股標準的認定上,Slater將標準分成:強制性標準、重要標準、期望標準三類。強制性標準沒有退讓空間;重要標準則可以有部分退讓;期望標準是加分因子,雖較不重要,但買進後是評價股價是否走弱的好方法。
(書僮註:這裡就是一般腦濕跟祖魯法則作者的大區別,腦濕只會告訴你看對重壓發大財,但卻從沒告訴你怎樣的選擇邏輯或怎樣的評估方式才會提高看對的機率,這叫幹話也是大家最愛聽的,而Slater在此則是解釋他所認為的看對標準是什麼,但這偏偏是散戶如書僮我這種腦部未開發的韭菜沒耐心聽的)
各項擇股標準
《祖魯法則》一書中列出標準有:
一、強制性標準:
  1. 盈餘成長的五年記錄
  2. 低本益成長比
  3. 董事長的樂觀聲明
  4. 強而有力的財務狀況:資產流動性、穩健的現金流量、無過高的財務槓桿。
  5. 競爭優勢
二、重要標準:
  1. 有轉機或題材
  2. 總市值小
  3. 相對強弱高
三、期望標準:
  1. 殖利率
  2. 合理的資產部位
  3. 經營階層持股比重
而在《超越祖魯法則》一書中標準略有調整,但差異不大:
一、必要條件即強制性標準:
  1. 本益成長比相對
  2. 低前瞻本益比未過高
  3. 現金流量強勁
  4. 財務槓桿未過高
  5. 一年的相對強弱高(從重要標準升級了)
  6. 競爭優勢
  7. 董事未集體賣股(從期望標準升級而且轉為動態觀察項目)
二、高度誘人條件即重要標準:
  1. 每股盈餘成長,且成長模式最好是來自於自我複製活動
  2. 董事集體買股(也是從期望標準升級並轉為動態觀察項目)
  3. 市值偏小(註:是不是當然可以在台股套用,需想想)
  4. 股利收益(也是從期望標準升級)
三、加分因子:
  1. 低股價營收比(P/S)
  2. 推陳出新(從重要標準的題材性降級)
  3. 低股價研發比.合理的資產部位
本益比(PE)
評估現在價格買進到底划不划算的評估方式,常聽到的不外乎均殖利率法、本益比法(PE)、股價淨值比法(PB)、股價營收比法(PS),複雜一點的如現金股息折現模型(DDM)、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DCF)、高登公式等。不論哪種評價方式,都不脫阿斯沃思‧達莫達蘭(Aswath Damodaran)在《如何評價一支股票》一書所述內在評價法與相對評價法的範疇,要嘛從資產價值評估,要嘛從盈利價值評估。(書僮按:《如何評價一支股票》一書中文新版改為樂金出版,書名則改譯為《》)
本益比(PE),股價盈餘倍數,公式是:股價P/每股盈餘E。基本上是只要講到每股盈餘EPS時就必然會用到的觀察指標,即假設公司盈餘穩定維持的情況下,公司幫你賺回原始投資金額所需要的倍數。因為盈餘一年結算一次,故倍數其實也約等於投入後回本的年數。
其次,假設公司盈餘穩定維持,所以若公司成長性高則表示未來盈餘不只可以維持穩定,還會大幅成長,這也是為什麼通常成長性高的個股,本益比也會相對給的高,甚至可能高過大盤。因此本益比的評估,預估本益比(前瞻本益比)重要性遠高於歷史本益比
本益成長比(PEG)
因本益比分母為盈餘,盈餘越成長則本益比分母數值越大,但本益比是單一面向的量值,無法表達與預期盈餘成長率的關係,故Peter Lynch與Slater都認為,盈餘成長幅度與本益比間的關係,合理的本益比水準會與盈餘成長率相當。這比率即為成長/本益比,或本益/成長比(PEG)。
Slater在《祖魯法則》書中更進一步說明,PEG的算法是將企業的前瞻本益比,除以未來的每股盈餘成長率,因此,兩者均應採取十二個月移動窗口的方式計算,而非歷史本益比與歷史盈餘成長率。
即:預估本益比/預估EPS成長率=預估本益成長比,若假設預估EPS成長率為30%,而預估本益比只有15倍時,PEG計算為1/2,則表示目前對未來本益比的估值遠小於未來盈餘成長幅度,則未來本益比很可能將因盈餘成長而調升,本益比調升則表示分子即股價也有可能具有成長空間。
又PEG僅是參考值、估值,估值有誤差很正常,故Slater在書上寫道他PEG是抓小於0.75,小於0.66更佳,換言之是區間的概念。此外,PEG用於12到20倍的PE、盈餘成長率15%到30%的最合適,道理很簡單,若找本益比40倍,那麼PEG0.75的盈餘成長率就需要成長54%,乾五摳玲?
結語
大致上本書僮在使用也是參考Slater去推估本益成長比,在推估之前會去看看EPS跟本益比河流圖的歷史位階,稍微推估合理價範圍的區間(概略算出大概後面進、出場會落在哪也較有方向)。
確認完後才會去看PEG有沒有搞頭,是真的還是唬爛,至於會不會真的跟他一樣抓0.75,本書僮認為要看個人,畢竟在他《祖魯法則》二書中提到的本益成長比,使用前提都需是成長股,既然是成長股重點還是應該要放在他的成長空間才是,這個重點還是落在要去看EPS的成長幅度,而不是說算完之後股價就一定要照他公式算的去噴。
須注意的是,Slater在書中也說,很少有那種可以完全符合必要條件與高度誘人條件的股票,缺漏某一項時,需仔細觀察評估視情形通融。換句話說,並非PEG達標0.75就是唯一標準,應綜合評估整個選股策略,就像Warren Buffett所說「模糊的正確勝於精確的錯誤」,PEG只是選股策略中的其中一環,提供選出標的,讓「看對」的機會提升,單項估值其實落差不要差太多都OK。在後續買賣,還是需依交易策略,遵守紀律分批進場,移動停利等來「做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