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述一下我自己的部隊經歷,高中畢業後就到了陸軍專科學校讀了2年的書,在畢業後任官下士,至成功嶺服役(2019年7月退伍)。在同一個單位服務了6年,官拜中士,通資電官科,因為部隊性質和個人專長,有許多時間沒有待在成功嶺,東奔西跑,曾隨著單位任務或受訓、支援到過臺灣西半部不同地區,新北北投、桃園中壢、內壢、新竹湖口、台中新社、高雄岡山、屏東潮州等等。 在這樣東奔西跑的過程中,我認識了許多人,也經歷了很多事,但當我還在部隊服役時,我不曾對自己身為「女性」這個性別有特別的想法,我不會特別強調自己的性別角色,也沒有特別意識到,就和大部分的人一樣。但沒有意識到並不代表這樣的性別角色是不存在的,舉例來說,如果不知道作者的性別,光看第一段文字時,大部分的人心中想像的畫面,大概就是一個身穿迷彩的男性軍人,而不會馬上意識到作者可能是女性。當初想加入國軍的想法之一,就是希望能夠挑戰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但沒想到,卻是進入了另一個父權的牢籠。 國軍從1991年開始招募女性軍人至今已經將近30年,在性別平權與塑造性別友善空間可以說是非常努力,尤其是近幾年的變化非常大,但部隊這個組織太大了,雖然法規、風氣正朝著更加平等的方向前進,實際上許多女性或性少數仍受到部隊一直以來的陳舊思想所限制、無法突破。 部隊現在的女性占比大約為全體志願役的15%,跟將近十年前(我剛入伍時)比較起來,增加了一倍(之前大概只有7%),軍事院校招收男女學生的比例也有大幅提高,就以我自己就讀的陸軍專科學校為例,我入學時,女性比例大約為7%,現在已經提高到將近30%。在招收員額部分有十足的長進,當然這也跟部隊規定的女性占比修正有關係。 講了一些數字只是為了讓大家有一點概念,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部隊一直以來都有限制女性在部隊人數中的佔比,知道這件事其實蠻訝異的。以前報考軍校時,對於女性招收員額的數量並沒有太大的反感,只覺得自己想要念的科系沒有招女生很失望,也不曾質疑為什麼不招收女生。現在回想起來,原來部隊一直用著男性的立足點在控制著女性比例。 除了數字之外,我想用文字描述一些自己在部隊觀察到的性別現象(包括女性及性少數)
「基層單位的女性比例多於高師單位」
「後勤部隊的女性比例多於戰鬥部隊」
「人事、行政、預財、政戰等官科的女性多於步兵、砲兵、裝甲等官科」
「具備語言專長的女性較高,但語言專長對升遷的影響男性遠大於女性」
「部隊中,女性就算再有能力,仍然處處受限」
「女同志比男同志更被部隊接受」
「部隊接納程度: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
這些觀察我會將他們分成「性別比例」、「職場表現」、「性少數」等幾個類別來寫,其中職場表現的部分我會寫得再更細節一些,會提到的細項包括生理假、留職停薪、體能標準、勤務分配、資源分配等部分。 當然,我並不是專業的性別研究者,沒辦法提出什麼高深的理論,只能就自己不算長也不算短的女性部隊經驗來闡述我所看到與感覺到的事情。但也因為是非常切身的經驗,所以可能會讓人覺得用詞上的直接與強烈,不能說是控訴,但絕對不會是只有讚賞和支持。 至於我為什麼要等到退伍之後才寫這些東西,而不是仍在部隊時就提出來?有時候一個體制對人們的壓迫會讓身處在當中的人們不自覺,甚至習以為常,把提出問題的人當成是有問題的人。不諱言,我就曾經是那個對不公平對待習以為常的人。我以為那是正常的,是每個進入部隊的女性都會遇到的「考驗」,我不能抱怨、必須想辦法自己解決,從來不曾對部隊的體制提出質疑。但當我退伍後,得以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體制時,問題竟然就一一浮現了,所以,是時候了。 希望寫出來的這些文字能夠讓正在閱讀的你,透過我的經驗更了解部隊這個對大多數女性來說很神祕的地方,也能夠看見在男人堆中的女人是怎麼樣在這個父權體制下努力找到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