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台劇《四樓的天堂》,播出前就因黃秋生首次來台拍攝劇集、加上謝盈萱的組合而備受關注,播出後療癒人心的故事,更收獲不少觀眾好評。而本劇是由曾拍攝過紀錄片《行者》、《山靈》的導演陳芯宜執導,雖是她首次執導劇集,但就如同她過去的作品一樣,透過鏡頭下的觀點,讓故事是帶著溫暖、帶著關懷,也因此讓許多人在這齣戲中找到共鳴。
這次的訪談,是在《四樓的天堂》在台北電影節正式與觀眾見面前,當天的中午,那天窗外的天氣,時而放晴時而雨,在導演陳芯宜、女主角謝盈萱抵達後,一場只有六個人的小小訪談,就這樣正式開始了。
《四樓的天堂》原是電影腳本 陳芯宜看見謝盈萱的不同面向
這次謝盈萱在劇中詮釋一位心理諮商師,大部分的日常生活,都需要聆聽患者的人生,那麼謝盈萱本人,是否也是一位聆聽者呢?
對此,謝盈萱表示自己也會聆聽身邊親友的煩惱,但她也坦言,過去的她會如同劇中飾演的「張琪」一樣,給別人建議,但她後來漸漸不再這麼做了:「現在我會不讓自己做這件事。」謝盈萱解釋,過去也會想要給身邊的人一些建議,但她後來發現:「我做的事情跟我媽一樣!而且我為什麼要替他擔憂?我就開始想說,如果我對一個朋友都會這樣的話,以後如果我成為媽媽,我不會輸給我媽。」
在那一刻察覺到這件事後,謝盈萱也開始思考,這是對方的人生,有時候那個人告訴自己這件事,並不一定想要得到答案:「即便有人想從朋友身上得到答案,但就跟戲裡一樣,我都不應該替對方解答、負擔他的人生,因為對方必須要自己下決定。」謝盈萱坦言,對現在的她來說,當有人向她傾訴,她會當個好的聆聽者。
有趣的是,這次在《四樓的天堂》中,心理諮商師與黃秋生飾演的推拿師,兩種不同專業領域的職業,成了奇妙的對比;兩種職業都是在一個密閉空間中,對患者進行治療,而且都需要聆聽治療對象的人生,令人不免好奇,導演當初是如何想要在故事中放進心理諮商師一角?
導演陳芯宜解釋:「因為療癒這件事其實還滿廣泛的,有各種途徑,有些人會找推拿、有些人會找心理諮商或身心靈的課程,那時候就想找一個是代表東方系統、一個代表西方系統。」陳芯宜認為,劇中以語言進行治療的西方系統,及透過身體進行治療的東方系統, 透過兩者間的差異,能夠讓角色進行對話,也能碰撞出有趣的火花。
事實上,《四樓的天堂》一開始並不是以劇集的形式呈現,最初的構想其實是電影腳本,陳芯宜說:「本來是單一集、有四個主角,後來跟編劇樓一安就覺得故事蠻適合劇集的,因為每次來都可以有不同的客人跟推拿師互動。」當決定改成劇集後,也開始思考該找哪些演員來詮釋劇中的角色:「所以秋生哥跟謝盈萱是在寫的時候,就已經想像他們來演會是什麼樣子?」說起一旁的謝盈萱,陳芯宜表示,在她眼中,謝盈萱有許多面向,而剛好劇中的「張琪」也有不同的一面,所以自然而然會想邀請謝盈萱來詮釋這個角色。
學習對結果負責 謝盈萱解決矛盾有方法
談到謝盈萱詮釋的「張琪」,在第一集為病患諮商的過程中,內心分裂出兩種不同的聲音,一者比較理性、一者則較為衝動,而「張琪」本人則屬於不慍不火的平衡型,對於角色心境透過這樣的方式演繹,謝盈萱表示:「原本導演的想法,一個是比較趨近於理性,另一個脾氣比較直接,做出一個對比;但我後來有跟導演討論,如果是腦袋中另一個張琪,其中一個應該是比較屬於媽媽的制約。」
會有這樣的思考,原因在於在劇中「張琪」的角色因故跟媽媽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對於那個較為理性的一面,謝盈萱有自己的解讀:「她看起來好像懂得比另外一個多,但事實上,她的話語上都是帶有脅迫性、或是高姿態的跟另一個聲音對話。」從這不難看出,謝盈萱在準備「張琪」這個角色,不僅僅是投入,而是從包括角色跟母親之間的相處、角色的人生經歷等,為角色建立應有的靈魂,並用自己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讓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劇本中的一個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一個人。
對於角色內心的矛盾,謝盈萱也分享了現實生活中,如果碰到類似的時候,她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讓自己做出選擇,沒想到她笑著回答:「我以前會翻盤!」謝盈萱解釋,她花了一段時間進行自我覺察後發現,有時候工作上的事情會由公司來做決定,但某些時刻,不得不承認內心其實是兩者都想要:「那為什麼你兩個都想要?或者內心的焦躁是從哪裡來的?當你想把那個決定丟給別人來做的時候,那個原因是什麼?」
但謝盈萱也坦言,現在的她會希望能夠取得一個平衡:「至少我得要學著,我敢對我每一個做的決定、對於最後的結果,我敢負起責任。」對謝盈萱來說,她認為畢竟已經不是二十歲的年輕人,還有時間可以蹉跎:「總覺得已經四十歲了,妳每個決定都要精準到位。」雖然困難,但謝盈萱表示自己還在學著,至少在那一刻可以敢告訴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
陳芯宜片場放飛男女主角 盼觀眾追完劇能更愛自己
首次拍電視劇就找來兩位實力派演員合作,在導演陳芯宜眼中,兩位演員各自詮釋的角色上,有沒有哪些地方比較困難呢?對此,陳芯宜表示:「我覺得秋生哥演得很好的地方,是接地氣的部分;因為我跟樓一安寫的這個角色,本來是比較嚴肅一點,但我們倆怕很嚴肅,就是有話要講,但要怎麼把話講得更生活化,所以一直在想該怎麼讓他更有人味?可是我覺得秋生哥就是演繹的很好,而且加入他的幽默感,以及他過往的人生歷練,都加諸在這個角色裡面。」陳芯宜坦言,黃秋生的詮釋,已經遠遠超出當初她的想像。
有趣的是,陳芯宜說,由於她自己是導演,所以可以看見黃秋生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天意」這個角色,但編劇樓一安偶爾才會來到拍片現場,才發現黃秋生演出的「天意」,跟編劇想像中的角色設定上有些微落差,卻也為他們的故事,演繹出不同味道的男主角。
對於黃秋生的表演,陳芯宜補充說道,她認為黃秋生是紮實的掌握到角色的精隨,因為劇中「天意」這個角色有一句口頭禪:「我只是個推拿而已」,陳芯宜解釋,這句話其實本來的設定上,只在其中一集出現,但黃秋生卻為這句話賦予內涵,透過不斷重複這句話,反而帶到這齣戲想傳達給觀眾的想法,她說:「當初在寫的時候,很害怕呈現這集的客人來用一用就好了,但其實沒有這回事,所以在做推拿的田調過程中,大家也都很刻意避免如此的戲劇性、或是很像有點怪力亂神的地方。」
陳芯宜表示,能與黃秋生與謝盈萱合作,讓她感到非常放心,所以在拍片現場也就讓他們兩位演員自由發揮,但陳芯宜也補充,上面提到的「張琪」在為病患諮商的過程中,內心分裂出兩種聲音的橋段,當初花了不少心力在溝通上:「因為盈萱是很用功、很紮實在做角色準備的演員,所以其實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討論這部分。」
陳芯宜解釋道,她認為寫實的一面,對謝盈萱來說不難,可是分裂出來的聲音,是在與謝盈萱討論後,才決定讓謝盈萱以一人分飾三角的方式、用「一紅一黑」來代表角色內心裡不同聲音:「紅、黑張琪是在跟她討論後,才越來越確定一個是紅、一個是黑,台詞也切得更開。」陳芯宜說,本來的是想讓演員一人分飾好幾角,藉此代表內心裡的各種想法,後來在跟謝盈萱討論、甚至找真正的諮商師討論,並調整腳本後,才有了後來在第一集中,出現如此有趣且生動的場面。
值得注意的是,《四樓的天堂》中的台詞,可不是導演、編劇自己想像寫出來的,而是經過層層關卡,一字一句精雕出來的:「我們所有的台詞,寫完任何一稿,都會給心理師、推拿師跟中醫師確認過。」
對於作品、角色、台詞如此認真,作為導演,陳芯宜是希望觀眾在追完《四樓的天堂》後,能從劇中不同的角色身上,找到認同:「其實身裡或心裡的神秘,還是蠻有趣的,希望大家可以看完這齣戲後,可以多關注自己的身體、多愛自己的身體,可以找到關照自己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