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活動|亡靈年鑑,沒有好人的晦暗大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獨讀冊,又來讀一冊,今天來向大家介紹原住民小說《亡靈年鑑》,這是一本受很多人讚許,也被很多人厭惡的名作。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厭惡一個原住民作者撰寫的北美故事呢?
亡靈年鑑》(Almanac of the Dead)出版於 1992 年,早已不是新書了,但各界對這本書的評價始終毀譽參半。這是一本七百多頁極為漫長的小說,作者是獲獎的北美原住民作家希爾科(Leslie Marmon Silko)。她的成名作品是 1977 年的小說《儀式》(Ceremony),《大英百科全書》並且形容她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美洲原住民作家」。她於 1948 年出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區,生來就有一個複雜的身份:她是普韋布洛人(Laguna Pueblo),祖上也曾有美國白人和墨西哥的白人。為了讓她不必進入寄宿學校也能接受教育,她的父親寧可每天開車一百英哩接送她上下學。她完成了大學教育,曾經進入新墨西哥大學法學院,但不久後就決定要全職從事文學創作。
1992 年出版的《亡靈年鑑》在很多方面令讀者感到挫敗。這大書開篇不是文字,而是一張由墨西哥到美國南部的地圖,上面有地名,有人名,不用一句敘述文字,就讓讀者意識到這本書不容易讀。
《亡靈年鑑》不只地理上範圍廣大,時間跨度也相當可觀,從殖民時代直到寫作的當下。小說裡人物繁多,各有各的人生悲劇,各有各的卑劣可鄙,乃至於一些書評家大起反感,認為整部小說裡就沒有一個值得的人,沒有一件值得的事,因此這不過就是被包裝成故事的負面情緒罷了。
不過近來有眼尖的研究者注意到這有趣的現象。英國斯特靈大學(U. of Stirling)專研英美及原住民文學的博士生熊諾威(Madelyn Marie Schoonover)在一篇書評中指出,許多人對《亡靈年鑑》感到失望,是因為小說情節不符合歐美白人心目中原住民該有的形象。歐美白人可能預期並且預先接受了非原住民角色將被負面處理,但原住民角色應該會展現出智慧和高尚的一面,當他們發現所有人都同樣糟糕,在小說的世界裡所有人同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滾落,由於情感上無法接受,他們只好指責作者自我放縱於長篇書寫負面情緒,甚至有人把希爾科稱為當代的德薩侯爵(Marquis de Sade,十八世紀歐洲情色與性虐待文學代表人物)。
Sources: Amazon
熊諾威的觀察和我們的看法相近。我們在介紹原住民文學時不只一次提到,原住民作家筆下往往沒有什麼光明,這是人生歷練與感受在文字裡的忠實反映。有些作者筆下會創造出各種正面人物,然而最終誰也沒有好下場,《亡靈年鑑》則是在一個涼薄的世界裡,讓所有人不論德行都理所當然的不可能有好下場。
大西部小說《寂寞之鴿》(Lonesome Dove)作者麥克莫里(Larry McMurtry)曾經撰文評價《亡靈年鑑》,他認為這是一部反資本主義的小說,「如果馬克思把《資本論》的場景放在美洲,結果可能就是這麼一部書。」當然,這只是個比喻,馬克思不可能擁有希爾科的人生經驗,也不會擁有希爾科的原住民視野。
其實,那些因為找不到「智慧的印第安人」而感到挫敗,進而指責作者的白人讀者,應當能夠在《亡靈年鑑》裡看到白人文化的陰影,或者說,是基督宗教的陰影:
沒救了,眼前就是世界末日的光景。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維索因騰人來說,油管計畫總是一個沒走,一個又來,好像一場永無止境的消耗戰。現在他們正忙著對抗海岸天然氣管線鋪設工程,這是從去年年初一直延續至今的對立抗爭。
這種鳥被澳洲原住民稱為幽靈鳥,科學界以為已經在十九世紀滅絕了,但他們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又重現蹤影。藉由這幽靈般的鬼鳥,原住民作家訴說了一個當代的驚悚故事。
雖然煤礦開發計畫能夠為開發者帶來龐大的利益,但世居在泰米爾半島的原住民與這一點關係都沒有。這裡的多爾幹人和涅涅茨人已經承受了許多工業污染,維持生計愈來愈困難,接下來也還將繼續承受這些開發造成的環境問題。
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本來以為自己的家族就是「最後的卡朗卡瓦人」,直到近年來靠著網路而結識彼此,才曉得也有其他人背負著這樣近乎「秘密」的認同。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被外人問到「你們部族的其他人在哪裡?」之類的問題,他們卻答不上來,因為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他們確實不知道哪裡還有卡朗卡瓦人。
外界往往不注意,原住民族的主張除了「土地」,還有與之不可分割的「主權」。但是當原住民耆老、領袖、學家等人受邀去參與這種「承認土地」的活動,以原住民的方式帶頭祈禱、表示歡迎,等於向外界傳達一種「友善」或「和解」的氣息,甚至讓人因此忽略原住民族是個政治群體,不是文化群體。
無刺仙人掌跟其他許多具有迷幻作用的植物及真菌一樣,被禁止持有使用,在過去數年裡,美國有些州和城市將迷幻葯予以除罪化,無刺仙人掌也在其中。但這引起原住民的嚴重抗議,因為具有迷幻效果的植物被商業化大量採收,排擠了原住民在重要傳統活動中的使用。
對維索因騰人來說,油管計畫總是一個沒走,一個又來,好像一場永無止境的消耗戰。現在他們正忙著對抗海岸天然氣管線鋪設工程,這是從去年年初一直延續至今的對立抗爭。
這種鳥被澳洲原住民稱為幽靈鳥,科學界以為已經在十九世紀滅絕了,但他們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又重現蹤影。藉由這幽靈般的鬼鳥,原住民作家訴說了一個當代的驚悚故事。
雖然煤礦開發計畫能夠為開發者帶來龐大的利益,但世居在泰米爾半島的原住民與這一點關係都沒有。這裡的多爾幹人和涅涅茨人已經承受了許多工業污染,維持生計愈來愈困難,接下來也還將繼續承受這些開發造成的環境問題。
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本來以為自己的家族就是「最後的卡朗卡瓦人」,直到近年來靠著網路而結識彼此,才曉得也有其他人背負著這樣近乎「秘密」的認同。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被外人問到「你們部族的其他人在哪裡?」之類的問題,他們卻答不上來,因為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他們確實不知道哪裡還有卡朗卡瓦人。
外界往往不注意,原住民族的主張除了「土地」,還有與之不可分割的「主權」。但是當原住民耆老、領袖、學家等人受邀去參與這種「承認土地」的活動,以原住民的方式帶頭祈禱、表示歡迎,等於向外界傳達一種「友善」或「和解」的氣息,甚至讓人因此忽略原住民族是個政治群體,不是文化群體。
無刺仙人掌跟其他許多具有迷幻作用的植物及真菌一樣,被禁止持有使用,在過去數年裡,美國有些州和城市將迷幻葯予以除罪化,無刺仙人掌也在其中。但這引起原住民的嚴重抗議,因為具有迷幻效果的植物被商業化大量採收,排擠了原住民在重要傳統活動中的使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遊戲改編,對我來說特別的是看到凱特布蘭琪和潔美李蔻帝斯飆戲,觀影過程中還是有讓我撐不住闔眼的時候,大概受爆破或動作場面重複而麻痺所致。另外只是筆記一下,Janina Zione Gavankar很像Evangeline Lilly,Haley Loraine Keeling則有點像珍妮佛
Thumbnail
我的家族史四處可見男性的屍體。未亡女人的至痛召喚他們跨過冥界,化現為鬼魂。死亡讓他們超脫我既愛又恨的此際,變成超自然。——潔思敏‧沃德 「傷慟文學的新經典」,書介上的這句話完全精準,作者潔思敏‧沃德所哀悼的不僅是不幸的親友們,而是一整個美國南方的貧窮黑人社群,被龐大的黑影所壟罩黑而傷逝的歷史,
Thumbnail
​​​​​​​  自從很久以前在Youtube上聽人講述塞勒姆女巫審判事件,就對歐美的這一段歷史非常感興趣,所以當這本書一上架,我就買了。跟想像上不同的是,這本書並非單純圍繞女巫審判敍事。   英國人威廉.品瓊(我看網絡上譯為品欽)在十七世紀到美國開荒、在麻省開拓了一個小鎮並為其命名春田(Spri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Thumbnail
這本小說講的是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故事,小說分成兩條線進行,一條線是在亞歷桑那州,一個缺水小鎮上的女人諾拉,她的丈夫出門買水,遲遲未歸,留下她與孩子苦苦守著家,另一條線則是孤兒盧里,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於是盧里開始流浪,兩條線看似無關,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兩人才以一種魔幻的方式相遇。
Thumbnail
  《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根據美國1920年代「奧塞奇印第安人謀殺案」(Osage Indian murders)改編;描述1897年,被政府趕到奧克拉荷馬州奧塞奇郡的北美原住民奧塞奇族,在一片鳥不生蛋的荒野中,發現了石油,奧塞奇族人獲得平均分
Thumbnail
故事描述主角默爾索在母親死後犯下一起殺人案件。作為經典文學作品,翻譯之後的文字雖然淺白,但這部作品困難的地方應該是在於我難以理解主角的內心。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的寓言小說,會選這本書是被書名和題材所吸引。 《死神放長假》一開始是一個很有趣的設定,一個國家在某天凌晨起再沒有人死亡,一開始覺得是一種恩典,但現實問題漸漸浮上面,再沒有死亡會製造很多社會問題,人口不斷老齡化,照顧老人的人力只會不斷減少,整個社會將會崩塌。 人類畏
Thumbnail
韓國小說《奶奶的夏威夷祭祀》既是半自傳式小說,也是公路小說,是一本讓人摸不透,卻又充滿力量的小說。 一開始會選這本書是因為覺得名字有趣,但也有點害怕這是一本講祭祀的書,而我對此毫無興趣,不過事實上書中的祭祀跟想像的完全不同,總之絕對不是陰沉故事,反而處處流露著光明。 小說的重心明顯是奶奶沈時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遊戲改編,對我來說特別的是看到凱特布蘭琪和潔美李蔻帝斯飆戲,觀影過程中還是有讓我撐不住闔眼的時候,大概受爆破或動作場面重複而麻痺所致。另外只是筆記一下,Janina Zione Gavankar很像Evangeline Lilly,Haley Loraine Keeling則有點像珍妮佛
Thumbnail
我的家族史四處可見男性的屍體。未亡女人的至痛召喚他們跨過冥界,化現為鬼魂。死亡讓他們超脫我既愛又恨的此際,變成超自然。——潔思敏‧沃德 「傷慟文學的新經典」,書介上的這句話完全精準,作者潔思敏‧沃德所哀悼的不僅是不幸的親友們,而是一整個美國南方的貧窮黑人社群,被龐大的黑影所壟罩黑而傷逝的歷史,
Thumbnail
​​​​​​​  自從很久以前在Youtube上聽人講述塞勒姆女巫審判事件,就對歐美的這一段歷史非常感興趣,所以當這本書一上架,我就買了。跟想像上不同的是,這本書並非單純圍繞女巫審判敍事。   英國人威廉.品瓊(我看網絡上譯為品欽)在十七世紀到美國開荒、在麻省開拓了一個小鎮並為其命名春田(Spri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Thumbnail
這本小說講的是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故事,小說分成兩條線進行,一條線是在亞歷桑那州,一個缺水小鎮上的女人諾拉,她的丈夫出門買水,遲遲未歸,留下她與孩子苦苦守著家,另一條線則是孤兒盧里,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於是盧里開始流浪,兩條線看似無關,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兩人才以一種魔幻的方式相遇。
Thumbnail
  《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根據美國1920年代「奧塞奇印第安人謀殺案」(Osage Indian murders)改編;描述1897年,被政府趕到奧克拉荷馬州奧塞奇郡的北美原住民奧塞奇族,在一片鳥不生蛋的荒野中,發現了石油,奧塞奇族人獲得平均分
Thumbnail
故事描述主角默爾索在母親死後犯下一起殺人案件。作為經典文學作品,翻譯之後的文字雖然淺白,但這部作品困難的地方應該是在於我難以理解主角的內心。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的寓言小說,會選這本書是被書名和題材所吸引。 《死神放長假》一開始是一個很有趣的設定,一個國家在某天凌晨起再沒有人死亡,一開始覺得是一種恩典,但現實問題漸漸浮上面,再沒有死亡會製造很多社會問題,人口不斷老齡化,照顧老人的人力只會不斷減少,整個社會將會崩塌。 人類畏
Thumbnail
韓國小說《奶奶的夏威夷祭祀》既是半自傳式小說,也是公路小說,是一本讓人摸不透,卻又充滿力量的小說。 一開始會選這本書是因為覺得名字有趣,但也有點害怕這是一本講祭祀的書,而我對此毫無興趣,不過事實上書中的祭祀跟想像的完全不同,總之絕對不是陰沉故事,反而處處流露著光明。 小說的重心明顯是奶奶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