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樸雅吟社的沿革(2011年復社)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嘉義朴子樸雅吟社
May 3, 2018·6 min read
台灣各地從清代、日本時代到民國,都存在有許多的擊缽詩社,以台語漢文進行傳統詩(絕句、律詩)以及傳統漢文(聲律啟蒙、幼學瓊林、昔時賢文等)的研習創作與吟唱。
日本時代是台灣詩社吟社最昌盛的時期,到了戰後,由於國民政府強制推行國語運動,獨尊北京話,各級學校的正式教育體制內禁止使用台語等本土語言,台語漢文的傳承沈寂,台灣全國擊缽詩社詩人人數也日益減少。
近年由於注重台灣本土語文的風氣漸開,台語等本土語言文化逐漸受到重視,學校體制內也開始有台語等母語教學課程,因此不少吟社開始重振旗鼓,樸雅吟社也是其中之一。

樸雅吟社為朴子大正11年(1922年)所成立的詩社,當時擔任東石郡守的日本人森永信光,大力獎掖風雅,在地方仕紳促請下,由楊爾材等人共同倡設樸雅吟社,成員都為當時地方名士,然而,在戰後推行國語運動等不利台語發展的氛圍下,樸雅吟社逐漸沒落,老成凋零,而於1990年代停止運作,自此中斷近20年。
近來拜母語重光的影響,地方上有志耆老及樸雅吟社相關人士的子孫,一同倡議復社。在梅嶺美術文教基金會協助下,終於在中斷近20年後,糾合群力,在梅嶺社區大學課程中,聘請精通台語漢文的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副理事長黃哲永先生(師承黃傳心、黃秀峰兄弟等台語漢文名家),開辦台語漢文詩研習課程,吸引關心台灣本土語文的愛好者參與研習,由此班底「樸雅吟社」終於2011年正式復社,繼續傳承台語漢文。
為了方便繼續傳承給年輕的世代,讓上班的人也能前來共襄盛舉,目前樸雅吟社每週四晚上7.00到9.00,在朴子市山通路73號高明寺廂房定期聚會研習,參與者除嘉義朴子、太保、東石附近的本地居民外,亦有自行開車遠從台中、彰化、雲林、台南等地慕名而來者,醫生、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書法家不乏其人,年齡層也不限於銀髮長者,中年、青年乃至高中生都有,為了恢復台語使用能力努力學習,共同為台灣母語文化薪傳一起努力。

樸雅吟社復社後,成員除每週四晚上定期於朴子高明寺廂房研習外,也在黃哲永老師、邱素綢師母的指導下,參與台灣全國各地的民間詩人聯吟大會、徵聯比賽、徵詩比賽、縣市傳統詩文學獎,開始獲得不錯的成績,社課以及社員作品也常於台灣全國傳統詩學雙月刊「中華詩壇」發表。
樸雅吟社負責人
2011年復社後 樸雅吟社社長
現狀 樸雅吟社復社後第一任社長、副社長相繼病逝後,由黃哲永老師繼續擔任樸雅吟社指導老師,並總攬會務。
第一任 王朝榮社長(病逝) 柯慶瑞副社長(病逝)
樸雅吟社復社後參與推動者
楊兆麟,台塑公司前總管理處總經理(2015年退休),樸雅吟社創社社長楊爾材之孫,朴子國小畢業校友
黃銀漢,復社前第三任樸雅吟社社長(鎮代會主席)黃輝煌之子,梅嶺美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愛好日語教學,擔任梅嶺社區大學日語演歌班、日文班指導老師,台北市老松國小退休教師,台北市嘉義同鄉會前總幹事(蕭火綿理事長任內)、東石高中傑出校友
王朝榮,前朴子市長,能詩。王朝榮係朴子市長王如經之父,擔任復社後第一任樸雅吟社社長,2016年病逝
2011年樸雅吟社復社之初,由王朝榮擔任社長(2016年病逝)、副社長柯慶瑞(2018年過世),在梅嶺文教基金會附設社區大學中,聘請精通台語漢文的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副理事長黃哲永先生(師承黃傳心、黃秀峰兄弟等台語漢文名家),開設台語漢文詩詞研習課程,擔任教席,繼續台語漢文的薪傳工作。

2011年復社前 樸雅吟社社長
第一任社長 楊爾材(1882~1953),澎湖人, 明治末期,因經商失利,移居嘉義朴子。東石郡守森永信光賞識其才華,特許楊爾材開設漢學書塾,1922年創立「樸雅吟社」。 詩集《近樗吟草》中對日治、光復、二二八事變等歷史情事多所描繪,詩作〈丁亥哭友人〉表達對友人慘死、冤魂何以安息之憤。楊爾材曾聘新港秀才林維朝(1868~1934,是前考試院副院長林金生、舞蹈家林懷民先祖)擔任樸雅吟社教席,林維朝高足有黃傳心等。
第二任社長 蔡錦棟(1902~1983,前省議員)
第三任社長 黃輝煌,為前朴子代表會主席,黃銀漢之父
第四任社長 張明月,朴子第二市場六棟「春光中藥行」主人
其後樸雅吟社中斷活動,直到2011年才又恢復活動。

樸雅吟社三十週年紀念文(1951年)
設立地點:東石國中圖書館旁。撰文:楊爾材,書:王伯元
壬戌之春,火樹銀花,輝煌奪目。天之未喪斯文,人間尚有未燒之書;有日人森永信光,來守是郡。其人賦性俊逸,酷嗜漢學,倡設漢學專修,挽回道德,涵養醇風;當地有識志士起而贊襄,竟成其事。乃聘材主持漢學專修,教授青年。
迨是年團圓佳節,材年方不惑,誨人不倦,崛起創立樸雅吟社。組織社員,教以詩學,使發心聲能知雅頌,奮起興觀群怨,深明四始六義,蘊藉揚風抱雅;繼斐亭之鐘聲,續東社之鉢韻。發揚民族精神,飄颺風騷吟幟,與我臺各地之李社杜壇,聯絡聲氣,並駕齊驅。共扶大雅之輪,共引一髮千鈞之重,維持式微殘局,保留五千年來之國粹。
欲達吾儕堅持之矢志,回顧此三十載之光陰,人情之冷暖,世態之炎涼,滄海之田,社員之進退,我吟社幾乎顛危而將瓦解。幸而魯殿靈光未晦,使諸同志與材共作中流砥柱,慰歷艱難,志堅不墜,延至今日。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材年已屆古稀,而我吟社創立於茲,年週三十,劫歷一世。爰掇文刻石,以為創立永久之紀念,俾後之人,知我吟社創立之所由來也夫。
中華民國四十年辛卯中秋後一日建立
    樸雅吟社位在台灣嘉義縣朴子市,是一個提倡臺灣台語現代文以及臺灣台語漢文漢詩的民間台語社團,在嘉義縣朴子市梅嶺社區學校高明寺教室開設有社區大學課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4年嘉義市的台語吟詩比賽 台語吟詩比賽簡章 比賽方式分(a)古典詩文人調組(b)社青組詩詞新唱組(c) 校園組詩詞新唱組 台語吟詩比賽宗旨 (一)推廣嘉義地方學,延續尋鷗吟社精神,鼓勵愛好詩文者積極投入臺語學習。 (二)獎勵學子學習台語白話文、台語文讀音(漢文)從事古典詩創作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台北中正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原為日式料亭,現為市定古蹟,並於2011年委託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2004年被評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舉辦千場以上的藝文活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教授出版專書論文,論述樸雅吟社。該論文收錄於嘉義大學中文系林宏達副教授2024年主編之《臺灣古典詩社采風》系列叢書,該叢書收錄台灣全國各地至今仍持續運作的著名台語漢文詩社,第二輯介紹「樸雅吟社」與「梅川傳統文化學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2024年嘉義市的台語吟詩比賽 台語吟詩比賽簡章 比賽方式分(a)古典詩文人調組(b)社青組詩詞新唱組(c) 校園組詩詞新唱組 台語吟詩比賽宗旨 (一)推廣嘉義地方學,延續尋鷗吟社精神,鼓勵愛好詩文者積極投入臺語學習。 (二)獎勵學子學習台語白話文、台語文讀音(漢文)從事古典詩創作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台北中正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原為日式料亭,現為市定古蹟,並於2011年委託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2004年被評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舉辦千場以上的藝文活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教授出版專書論文,論述樸雅吟社。該論文收錄於嘉義大學中文系林宏達副教授2024年主編之《臺灣古典詩社采風》系列叢書,該叢書收錄台灣全國各地至今仍持續運作的著名台語漢文詩社,第二輯介紹「樸雅吟社」與「梅川傳統文化學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