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文學研究史-3:張良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張良澤在1961年進入成功大學中文系,其後訪問鍾理和遺孀鍾台妹,並整理鍾理和遺稿。原先預計於成大校刊《成大青年》出刊〈鍾理和紀念專刊〉,但時局敏感,被教官(審查單位)認為推行「鄉土文學」有疑慮而未能刊行。

1966年退伍後留學關西大學,期間和鍾肇政合譯三島由紀夫小說《金閣寺》。

1972年回成大擔任專任講師,任教時在《自立晚報》以「鐵英」為筆名設立「鳳凰樹」專欄;1973年推動成大「鳳凰樹文學獎」延續至今。

然而張良澤關注、蒐集台灣鄉土文學資料和結識文人,使其和成大同事都被國民黨特務騷擾,於1978年前往日本,擔任築波大學副教授。

爾後成為國民黨黑名單,至1992年黑名單解除後才返台。

1997年真理大學創立全台灣第一間台灣文學系,出任系主任,並捐贈長年蒐集累積手稿,成立「台灣文學資料館」。張良澤整理大量台灣文學作家作品,吳新榮、鍾理和、吳濁流等作家能夠有全集問世張良澤功不可沒。

後來真理大學如何對待張良澤,就請餵狗了。

參考資料: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

寫寡讀書筆記/寫一些讀書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關於林榮三散文首獎〈媽媽說我是假的〉,內容是關於生理女性進行性別手術時,與媽媽之間一輩子的拉扯。而作者潘柏霖為生理男性,其關於女性書寫的散文,便引起散文真實性和書寫倫理爭議。
現代文學有戲劇、詩、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因為形式結構的關係,小說和散文會放在一起討論,尤其關於「真實」和「虛構」的問題。這樣說就有點有趣,難道戲劇和詩就沒有「真實」和「虛構」的問題嗎?顯然不是。
得知藤子不二雄Ⓐ過世時,youtube正巧從周星馳的〈秋意濃〉播放到張學友版本,再到粵語版的〈李香蘭〉,放完玉置浩二的〈行かないで 〉,進入谷村新司為東映動畫版《三國志》演唱的〈風姿花伝〉。 都忘記小時候東映版的原貌了。
前記:文長台語MODE腎入。不知道用「智障」和「弱智」等生理病症罵人,算不算是沒有思考用字。 百外年來「入聲是三四聲」成做常識,平仄拗來拐去,講這是李白蘇軾才會使無合格律,倯。「中文」是20世紀初期才出現的概念,以早漢字在人讀,「國字」是「國語」硬搶去的,知影了後閣講「入聲是三四聲」嘛無問題。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關於林榮三散文首獎〈媽媽說我是假的〉,內容是關於生理女性進行性別手術時,與媽媽之間一輩子的拉扯。而作者潘柏霖為生理男性,其關於女性書寫的散文,便引起散文真實性和書寫倫理爭議。
現代文學有戲劇、詩、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因為形式結構的關係,小說和散文會放在一起討論,尤其關於「真實」和「虛構」的問題。這樣說就有點有趣,難道戲劇和詩就沒有「真實」和「虛構」的問題嗎?顯然不是。
得知藤子不二雄Ⓐ過世時,youtube正巧從周星馳的〈秋意濃〉播放到張學友版本,再到粵語版的〈李香蘭〉,放完玉置浩二的〈行かないで 〉,進入谷村新司為東映動畫版《三國志》演唱的〈風姿花伝〉。 都忘記小時候東映版的原貌了。
前記:文長台語MODE腎入。不知道用「智障」和「弱智」等生理病症罵人,算不算是沒有思考用字。 百外年來「入聲是三四聲」成做常識,平仄拗來拐去,講這是李白蘇軾才會使無合格律,倯。「中文」是20世紀初期才出現的概念,以早漢字在人讀,「國字」是「國語」硬搶去的,知影了後閣講「入聲是三四聲」嘛無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變奏. 融匯. 陳錦芳》作者 ▪ 張清泓 一知半解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但也可能是一粒生機勃勃的種子, 最終會長成鬱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今年三月間,應台北文化局之聘,擔任﹝第26屆台北文學獎﹞古典詩創作類決審委員,在3月21日上午赴台北市中山南路﹝張榮發金金會﹞出席由﹝文訊雜誌社﹞主辦的決審會議。近十年來我先後參與過﹝台中文學獎﹞、南投﹝玉山文學獎﹞、彰化﹝磺溪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的評審會議,都是擔當古典詩創作决審委員。
Thumbnail
這次《逆流:鍾理和與鍾肇政書信錄》的發行,我好奇的將已經絕版的《臺灣文學兩鍾書》找來閱讀,過程中彷彿閉上雙眼就能穿越時空看見他們伏在案上寫信給對方的模樣,好幾度,那些或是隔空打氣、或是訴說頹喪的情感,一再如力透紙背般的渲染上我眼眶裡,令淚濕衣襟。
Thumbnail
張哲立教授,民國55年出生台灣,從小隨父母移民到美國,就讀於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並獲得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本科畢業經濟學學士,而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Thumbnail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   好書分享: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第二版) 作者:陳隆志博士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 因楊醫師而獲贈的一本好書,也因為聽了要有一個人而知道這位麻豆考試第一名的陳隆志博士。可是在此之前,可從來沒有從這樣一個國際法的角度來認知與理解台灣應該有的定位何在,又
Thumbnail
大神張智超(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在畢業30年後回到母校演講,非常精彩一定要聽喔
Thumbnail
「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她是文字工作者 她信念忠於原創 她坚持寫字為生 她是張蘊之老師 @張蘊之 聽說 2024 過了這個坎一確會變好,我們一起加油。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變奏. 融匯. 陳錦芳》作者 ▪ 張清泓 一知半解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但也可能是一粒生機勃勃的種子, 最終會長成鬱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今年三月間,應台北文化局之聘,擔任﹝第26屆台北文學獎﹞古典詩創作類決審委員,在3月21日上午赴台北市中山南路﹝張榮發金金會﹞出席由﹝文訊雜誌社﹞主辦的決審會議。近十年來我先後參與過﹝台中文學獎﹞、南投﹝玉山文學獎﹞、彰化﹝磺溪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的評審會議,都是擔當古典詩創作决審委員。
Thumbnail
這次《逆流:鍾理和與鍾肇政書信錄》的發行,我好奇的將已經絕版的《臺灣文學兩鍾書》找來閱讀,過程中彷彿閉上雙眼就能穿越時空看見他們伏在案上寫信給對方的模樣,好幾度,那些或是隔空打氣、或是訴說頹喪的情感,一再如力透紙背般的渲染上我眼眶裡,令淚濕衣襟。
Thumbnail
張哲立教授,民國55年出生台灣,從小隨父母移民到美國,就讀於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並獲得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本科畢業經濟學學士,而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Thumbnail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   好書分享: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第二版) 作者:陳隆志博士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 因楊醫師而獲贈的一本好書,也因為聽了要有一個人而知道這位麻豆考試第一名的陳隆志博士。可是在此之前,可從來沒有從這樣一個國際法的角度來認知與理解台灣應該有的定位何在,又
Thumbnail
大神張智超(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在畢業30年後回到母校演講,非常精彩一定要聽喔
Thumbnail
「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她是文字工作者 她信念忠於原創 她坚持寫字為生 她是張蘊之老師 @張蘊之 聽說 2024 過了這個坎一確會變好,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