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是在十六年前看的,非常好看的一本書,也是第一本針對蒙古草原狼所做的近距離觀察的紀實小說。
緣起
作者姜戎是在1967年時,赴內蒙古額侖草原插隊的北京學生,在插隊期間對蒙古草原狼發生了極大的興趣,甚至還趁掏狼窩時,撿了一隻小狼崽,試著養牠,從幼狼時期開始養,人與狼確實也培養出了感情。
這本小說裡記述了蒙古人為何可以稱霸歐亞大陸,都是和狼學的戰術和思維。並且蒙古人敬天,雖然有些敘述看來有點迷信,但這也反映了蒙古人虔誠的信仰。
故事
開篇第一章,作者就藉小說講了一個驚險的故事。剛入內蒙時的北京知青,不諳草原好歹,不聽老人再三叮嚀,在去蒙古包的路上,貪快走捷徑,還好老人不放心,把自己的蒙古好馬給他騎,草原馬見多識廣,知道前方有危險,一直試圖警告作者,前面有狼。但作者不予理會,執意往前,等到發現狼蹤時,已來不及了。
他們闖入正在開會中的狼群,狼群很訝異怎麼有人敢闖進牠們的地界,是否有備而來?都提高了警覺,盯著一人一馬,還好草原馬故作鎮靜,不慌不忙的安步前進,讓多疑的狼群以為後有援兵,沒有輕舉妄動,正在膽戰心驚時,作者想到老人交代過,狼最怕套馬杆和鐵器,他想到老人給他的鋼蹬,馬上脫下來,雙手把鋼蹬敲得噹噹大響。
寂靜的草原上,忽然有這麼刺耳的金屬碰撞聲,狼群一下嚇得四處竄逃,老馬立刻抓穩時機,往最近的蒙古包狂奔,救了自己和臨時主人一命。
作者在草原兩年多,老人首次帶他去看狼群圍獵黃羊群,黃羊是草原上速度最快的四足動物,兩人躲在草叢裡蹲了一天一夜,不敢有大動作怕狼發現,看狼群埋伏在草堆裡匍匐前進,餓著肚子等,直到隔天,狼群等黃羊吃撐肚子跑不動時,才發動猛攻,收緊包圍線,驚嚇的黃羊群,只能朝雪窩的開口方向逃,只有經驗老到的頭羊和老羊,知道是陷阱,彼此並肩把銳利的羊角朝外,從山坡上俯衝下來沖開狼群。狼群開了一個口,讓牠們出去,等這批出去後,包圍線收緊,剩下的羊,多數就落進雪窩裡。雪窩在夏季是草地,到了冬天因風向的緣故,雪落下後,輕的雪花會被吹走,重一點的雪沙就會堆起來,一層一層的雪越堆越高,像流沙一樣,所以狼用這招,把羊從山上往這雪谷地裡趕,等羊掉進去後,再去撿便宜就好,而且雪窩也是天然冰窖,等食物不足時,狼會再來這裡找吃的。牧民們也學狼,入秋後,把養肥的牛羊宰殺後,埋進這天然冰窖裡保存。
老人隔天領著大家去雪窩撿黃羊,要求牧民不能貪心,取夠用的就好,見到活羊要放生,說上天沒讓牠們死,人也要讓牠們活。像狼一樣,不殺絕,世世代代才有羊可獵。
變遷
在作者插隊期間,看見牧民們為了換取更好的物資,和響亮的獵人頭銜,奮力殺狼,狼的數量有顯著減少,老人憂心地說,狼是草原的守護神,把狼打絕了,草原上的人也活不成了。這段話講的是生態平衡的關係。黃羊很會吃草,又難獵,如果不是靠狼圍獵,減少一些草場的損失,牧民養的牛羊就沒草吃了。沒了狼,黃羊就會盡情吃草,原本牧民們珍貴的草場就被吃盡了,沒了草的水土保持,草原沙質化,季風一來,就把風沙往東南吹,沙塵暴就這樣來了。
感想 「吃草的比吃肉的還壞,草和草原是大命,人和牲畜是小命,沒了大命,人和牲畜也不能活了。」
本書有許多生動的事件敘述,我只舉這兩件,至於作者和小狼的故事結局如何?就留待大家去看書,剩下的要談談我的感想。
書中老人畢利格對作者說,漢人的農耕文化和蒙古人的游牧文化不能比,而作者在親身生活的經歷中,也深刻地同意這句話,要在資源這麼有限、又有野獸偷襲的環境中生存,性格和身體若不強悍,是沒法在那樣嚴苛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的,連十歲的蒙古小孩都敢自己一個人去掏狼窩、幫大人抓狼腿,農耕文化養成的小孩是絕對做不出來的。和野狼長期鬥智的結果,就是過去所謂蠻族打敗中原的歷史,甚而造就了成吉思汗橫跨歐亞的鐵騎雄兵。我們黃種人為什麼叫蒙古利亞人種?成吉思汗給西方的影響太大了。
正好前幾天看了謝哲青的直播影片,裡面提到《人類大歷史》這本書,他提到農業革命對人類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疾病和傳染病、培養出不事生產的菁英階級,但也因為農業,有了糧食,人們開始群聚定居,為了頻繁的溝通,才衍生出文化,但人類的構造,其實是用來移動的。這也讓我聯想到《曠野的聲音》這本書,書中的真人部落,也是過著與大自然和諧的遷移的採集生活,雖然沒有文明的便利舒適,卻發展出了高度的心靈能力,部落的成員過著滿足而充實的生活,沒有人有身心疾病。相較於現代文明社會,絕大多數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身心問題,試問:誰比較文明?而且蒙古人不是不想定居,只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草場都各有缺點,只有一個優點,他們就只取那一個優點,避開其他三個缺點,如果定居,草吃完了,就連一個優點也沒有了,這才是他們游牧的原因。
在《狼圖騰》書中,老人畢利格說:「吃草的比吃肉的還壞,草和草原是大命,人和牲畜是小命,沒了大命,人和牲畜也不能活了。狼幫草原除大害,是騰格里的寶貝。」這和我們習以為常的「人命關天」有很大的差別,但仔細想想,卻不無道理。
書中老人時常提醒作者,要尊重草原的規矩,不殺絕,取足夠,讓萬物生生不息,才年年有的獵捕。但自從漢人進入草原,把農耕文化的思想帶進來,認為狼是極壞的東西,要趕盡殺絕,新一代的獵人,為了響亮的頭銜和可換取的利益,早就忘了草原的規矩,老人那輩的傳統獵人,明知狼皮是最上等的保暖材料,卻從來不曾穿用狼皮製的皮襖和皮靴,只有外蒙遷進來的,不再記得這敬狼的規矩,才會用狼皮做,對於他們祖宗傳下來的規矩遭到淡忘,老人也頗為感嘆。
省思
這本書雖從故事敘述,但卻從故事延伸到環境議題、牧民文化和農民文化的差異、動物的個性與智慧不下於人類,甚至高過人類、人類的短視近利、時代改變的滄海桑田、以及對這滄海桑田所帶來的檢討與省思。
在前兩三年,看到網上另一部關於狼的紀實小說《重返狼群》,講一個女畫家在四川草原寫生時,意外救下一隻小狼,帶回家養,然後訓練野放的故事,因為《狼圖騰》,這位女作者也和《狼圖騰》作者姜戎聯繫上,姜戎感嘆,蒙古草原狼的數量銳減,當初他待過的草原,如今已見不到草原狼的蹤跡。
人類對於破壞生態向來很有辦法,導致許多動植物滅絕,那我們能不能反轉這個現象?
這本小說可能因為太過特殊,所以這麼些年過去,一直沒再翻,但也不願清掉,或許就是為了讓我把它寫出感想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