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金馬 58|時代與生命的複雜光譜──金馬影展奈派克獎入選電影短評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觀眾對亞洲電影的印象,大多還是侷限在中港臺以及日韓,其實東南亞電影的成長早已超過大眾想像,但現實的問題依然存在:新導演沒有穩定的電影受眾,有些作品較不親民的電影呈現,往往讓影迷在選片時、仍往主流印象靠近。
亞洲電影觀察團(以下簡稱亞觀團)的觀影 9 部作品,是入圍此次金馬影展奈派克獎的優秀亞洲電影,除了主流國家,更廣納東南亞地域的作品。9 部電影風格議題各異,或親民或冷僻。電影在影展經由專業人士評選,卻無法走入大眾視野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亞觀團的成立,就是希望能透過由影迷組成的評選團隊,從接近觀眾的視角出發,透過觀影後的影評書寫推廣,擴展亞洲電影未來在院線或影展的能見度,讓大眾在選片時也能觀注主流之外的亞洲電影。
在多變且封閉的疫情之年,非常榮幸成為第七屆亞觀團的成員,希望藉由參與亞觀團期間的觀影短評,讓閱讀到這篇文字的影迷,將餘光望向電影市場鮮有人觀注,但早已閃耀的一片星辰。
《光陰解剖學》
或許可以理解為稍具邏輯的阿比查邦式電影。
觀影的第一個瞬間直接聯想到《波米叔叔的前生今世》,同樣在看似簡單的劇情中,試圖用複雜且宏大的鏡頭語言訴說生命,對於生命的塑造,同屬野性一脈,在原始的母體中,看見光陰和生命的流動。許多無法客觀辨析的符號象徵,呼應生命的同時更隱喻角色的心靈深層面,在《光陰解剖學》獨有的鏡頭律動下,譜成幽明共存的狂放調,一切在無聲勝有聲中綻放。
非線性敘事構成主線和支線的交互錯動,歷史傷痕、女性壓抑、自然生命在電影的疊層中緩緩出現,如同片名,藉時間線的搖擺解剖人、家庭、國族。電影中超現實的呈現,緩然訴說女性傷痕,原始本能般的性愛,是女性在電影中超脫宿命的表現,複雜的鏡頭情緒,讓女性生命主體的矛盾與壓抑更為強烈,縱然無法完全理解所有表徵,仍能體會鏡頭下真摯的情感。歷史傷痕暗藏於角色反應,相比女性生命的呈現,歷史傷痕較為直觀也容易理解,僅有剪短的幾幕,精準表達泰國群體共有的集體創傷。
《光陰解剖學》將哲學式的生命符號藏於每個角落,藉由女性與軍閥的一生詮釋生命和時光,對於生命的呢喃在電影中淌洩,不斷唱誦因果輪迴,祝禱光陰的禮讚。
《幻日手記》
今年奈派克入選片中,唯一用影像記錄日常的電影。
全片是導演的自我沉溺,用晦暗的鏡頭引領觀眾走入他者的日常,孤寂和錯過,是電影特別放大的情緒。闖入黑白的台北街頭,小販叫賣、二手雜貨舖、電視中政治人物的爭論,許多龐雜的聲音出現在靜默的影像裡,角色若非必要鮮少發言,外在的喧囂突顯內在的孤獨,政治人物不斷呼喊,攸關臺灣走向的總統大選反覆向角色呼喊,但一切只是抽離,獨留主角繼續囈語。
電影中對於水紋的鏡頭拍攝別具意義,鏡頭鎖定水中緩緩上升的浮泡,在一部強調城市對比自身荒蕪的作品,浮泡仿如人群縮影,只顧著攀升,毫無目的向上,最後向浮沫一樣消散,沒有例外。鏡頭下的水波盪著反覆的波紋,對照男主角在城市中獨行,其餘的形色則逐漸制式化,日復一日的街頭回聲,只讓世間的黑暗加劇。
極端自我的表達,《幻日手記》紀錄青年憂鬱下的壓抑愁緒,黑白影像中看見浮城面貌,人世彷彿與我無關,凝望深淵的同時,深淵也在凝望你。
《殺死一頭牛之後》
冷硬派的印度寫實電影。
基於傳統對於印度電影的印象,演員的表現形式都以外放為主,有時甚至使用強烈的特效加強劇情的刺激程度,但《殺死一頭牛之後》完全反其道而行,電影風格非常簡樸,色調冰冷且劇情步調緩慢,以印度極為罕見的硬派寫實刻畫電影中的人物與環境。
鏡頭極其隱匿,訴說一個悲劇性質,甚至以不熟悉印度社會和宗教的角度看來,會顯得異常荒謬的故事。所有的悲劇都發生在暗處,死亡只聞其聲,不見其影,主角報復式的宣洩也被隱藏,情緒透過鏡頭的躲閃一路疊加,直至片尾餘韻一次爆發,會使觀者不自覺地顫慄。
《殺死一頭牛之後》觀注印度底層社會,悠緩的淺聲低吟,細看人物的悲憤與無力,其中暗喻宗教箝制的荒謬,灰冷不見光澤的寫實,帶來底層的輓歌。
《金邊白樓青春夢》
柬埔寨首都金邊的市中心,有一棟日漸腐朽的建築,名為白樓。
1963 年白樓初建,曾是柬埔寨最高級的複合式住宅,不過好景不常,1975 年初,因為參與越戰的緣故,紅色高棉共產主義政權進入柬埔寨,並開始大肆殺戮,清算政敵,戰亂及共產主義的宣揚,使富裕象徵的白樓成為眼中釘。
時代的紛擾使白樓殘破不堪,正如柬埔寨受傷的心。經歷戰亂,白樓早已斑駁,在柬埔寨發展蒸蒸日上時,白樓見證了一切,雖然破敗,卻見證了柬埔寨近半世紀的歷史,傷痕與榮光盡收眼底,在戰亂裡屹立不倒,卻逃不出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白樓周遭開始進行都市更新,凋零的樓房要被低價收購,居民陷入捍衛家園或向財團低頭的兩難,《金邊白樓青春夢》透過少年的視角回望古老建築,在城市的憂傷中,少年的朋友離去,拆遷使夢想破碎,強迫他看清現實。青年看向見證歷史的建築,爆炸將白樓炸成碎塊,無力改變任何想守護的事物,是專屬於底層的悲哀,底層人群受環境所迫,迷茫的向前,不知未來在何方。
相比《人性爆走課》極具特色與爆發力的衝擊,《金邊白樓青春夢》在聚焦底層社會和居住正義時,情感更為溫婉,鏡頭時而融入時而抽離,傳遞時空對白樓的影響,劇情設計上雖有些突兀和無法呼應,但並不影響觀者去共感導演對於白樓拆遷的愁緒。
《天晴有時》
以海燕颱風為背景的末世預言,獨具個人風格。
不同於許多關於末世的電影,總將時間線推移至未知的年月,世界的設定甚至重新打造,《天晴有時》反而以現實為背景,在真實中描繪末世的極端與愁慘,透過黑色幽默和稍顯誇張的呈現,帶來底層社會遭遇天災的悲苦。不僅貧困纏身,需要公家機關幫助更被不斷刁難,一場風災就足以讓底層的世界崩解,連帶蔓延出宗教恐慌和人性慾望等議題。
電影風格極具特色,配樂上的歡快正呼應場面的慘霧,產生十足的諷刺效果,但在某些鏡位和演員的表現上,仍稍顯粗糙,無法完整撐起劇情架構。不過多數時候的鏡頭語言仍有出色呈現,鏡頭流連避難所和殘破的家園,破敗中勾勒人性的蠢蠢欲動,人群的眼神貪婪兼具惶恐,面對末世的複雜情緒完全袒露於鏡頭下。
《天晴有時》探索底層環境面對末世的生命力量,真實中穿插魔幻,大膽與末世的黑暗對望,盡顯破敗與荒誕。
《寂寞佔線中》
現代浮城人士的寂寞物語。
劇情的設計將角色抽離一切人情冷暖,女主角內斂的表演風格,更讓現代社會的冷漠和孤寂湧現。在表達情感上非常節制,透過人物處事上的反差,自然推動角色的心理變化,不刻意製造衝突彰顯主角和社會的抽離。關鍵的公寓劇情中,情緒韻味綿長,為灰冷的都城女子妝點溫暖的色彩。
雖然切入的點位只圍繞在女子一人,觀影上有時會陷入單一視覺的疲勞,卻很成功地抓住現代社會常見的獨身日常:被電子產品環繞,和家庭關係疏遠,只需獨善其身的眾生相。電影中其實也嘗試開闢其他支線梳理女子的孤獨,但大多點到為止,若是增添切入視角,孤寂的浮城生活會更具層次,疏遠的一切將不只專屬於主角,而是放大到每位觀者的腦海。
《寂寞佔線中》嘗試濃縮所有孤寂者的背影,但仍為其保有溫暖的餘光,浮城暗夜終將被破曉微光點亮,不再苦守天涯淪落的心。
《逆光夏戀》
風格濃烈的情人之詩。
《逆光夏戀》拍出青春戀愛的另一種形式,以細節讓時代、青年、愛情相互對話,唯一遺憾的就是為時一小時的片長,無法讓許多精彩的構想和影像有更深入的詮釋。但作品某方面的不成熟,恰似電影的青年寫照,導演的任性大膽,成功將自身融入作品。
隱晦的同志情誼,透過眼神的交流訴說,看見肉體時的生澀,節制地捕捉慾望氣息。汗水與冰的交織,在鄉村的溽暑時節,如同外冷內熱的心,急於表達情意,又深怕弄巧成拙,是青春愛戀獨有的青澀。青年捧讀《反貞女大學》,參與嬉皮聚會,悄然傳達日本的青年環境對美國的抵制,狂放的三島由紀夫將引領青年成長,探究人跡罕至的道路。
《逆光夏戀》色調異常濃郁,剪輯粗野,鏡頭不時地抖動,不是成熟到令人驚豔的作品,但非常有膽識,拍出青年成長中的詩意和野性,跟隨嬉皮音樂的叛逆,譜出 1970 年代日本青年的憂鬱愛戀。
《少年》
送中亦或是送終?
看見了《十年》的預言,如今在《少年》中一一應驗,那一幕幕的爆發力與控訴,構成最強烈的質問,透過少年本應純真的雙眼,記錄下所有暴虐。劇情是環環相扣,雖然刻意雕琢的痕跡較為明顯,但因果的巧合也突顯了抗爭中的無常性。少年們萍水相逢,卻因為共同的目的凝聚在一起,種種相遇和錯過考驗少年的情感,《少年》利用過場將人物切分,多視角地詮釋反送中運動裡相知也相衝的插曲。
和《十年》中《自焚者》一段不同,《少年》避開了仿紀錄片的敘事方式,片中因為題材的選擇,當然不免有真實畫面的串接,不過大多時候,都選擇讓青年演員直面反送中這項大議題,藉由少年已提前看盡黑暗的口吻,訴說參與運動後深層的心境。或許有人會認為少年們的表演方式太過用力,不夠自然,但力量滿溢的演出,也代表他們迫切發聲的渴望。
《少年》存在許多拍攝限制,從電影規模上也能看出經費的不足,在一切短缺的情況下,《少年》已經盡全力表現到最好,甚至另闢蹊徑呈現運動中抗暴的畫面,風格上的嘗試和不純熟,反而和片名相扣合,這正是一群少年最美好的樣貌,呈現的是時代黑幕下更為強盛的生命力。
私心希望金馬獎能給予《少年》肯定,肯定電影團隊的勇氣,敢於讓所有人實誠看見香港的時代脈動,縱使可能徒勞,但絕不無疾而終。
《美國女孩》
若以美國華人認同概括《美國女孩》全片,實在太小看這部成熟出色的作品要展示的格局。從製作到獨具匠心的主題,是 9 部電影中最純熟的作品,《美國女孩》絕對有實力橫掃入圍金馬的七項大獎。
2002 年的臺灣面臨 SARS 疫情的恐慌,母親因為癌症需治療,帶著姊妹倆從美國回臺,與長年往返大陸出差的父親,重新進入四人的家庭生活。面對大女兒對教育體制的不適應、與母親的價值觀碰撞,家庭內暗流湧動,家庭問題逐步融入 2002 年的時代,看似光鮮的美國夢,即將被現實撞碎。
全片在細節處的時代呈現非常精彩,網咖的背景音樂放著周杰倫,書局中還在販賣 5566 的明星小卡,無名小站、MSN、撥接式的網路,露出一個畫面的《玩偶遊戲》漫畫,完全捕捉到時代氣息。和平醫院因 SARS 呈現的亂象,更是巧妙呼應 2021 的肺炎恐慌,互映互照下,成功構築起現實和銀幕的橋樑。
完全難以想像這部電影是阮鳳儀導演的處女作。電影的一切都無比純熟,利用獨到的視角,詮釋臺灣未曾丟失的美國夢。透過大女兒芳儀的視角,將美國如何影響臺灣的時代背影,濃縮在女孩身上,身分認同的混淆與尋根只是全片的旁枝,透過母親和女兒兩代人的對比,觀者已悄然發現,美夢早根植於不同世代,進而透過家庭和校園相處的衝突,形塑不同世代的美國夢。
臺灣的文化象徵,暗藏於電影各處,家中觀音像和十字架的對比,暗示家庭中不同文化的存在,而芳儀父親代表的臺灣本位男性形象,不解對於美國的文化崇拜,與妻子的衝突透著傳統父權的信息,和曾居住於美國的母女三人對比,成為文化的對立面,父親的言語處事使家庭問題不只是突顯情感的衝突,同時潛藏著文化的碰撞
美夢背後的代價,是無限徬徨的自我尋根。之於族群,《美國女孩》呈現出時代的失根焦慮,並嘗試給予漂泊不安的美夢族群溫暖安慰。之於家庭,總希望幸福美滿,互相理解,但破碎之後的告解,才是家庭傷口縫合之始。之於個人,觀眾彷彿在芳儀受到的臺灣教育荼毒中,看見曾經也被否定的自己,成長是多令人心碎的一件事,往往還未站穩,就又被現實推了出去。
《美國女孩》的結尾溫暖且餘韻綿長,是時代的搖籃曲,安慰所有根植於創傷的軀體,終將張開雙臂互相擁抱,誠摯祝福曾使我們受傷的歲月。
全文劇照來源:金馬影展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筆者這次在倫敦親自採訪女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我好奇她是否認為自己與黛安娜有任何連結?她思忖了一會兒,說:「我們過著很不一樣的生活,畢竟我不是公主,成為演員雖然會得到很多關注,但畢竟這還是很不一樣,我沒有要成為或被期待是什麼樣子,我能夠做自己,或許人們拍了我很多照片,但這絕對不是能夠與黛安娜相比擬的」
很多影評以「溫柔」來形容鍾孟宏導演在《瀑布》的轉進,我個人認為「溫柔」這個詞的覆蓋率稍微不足(溫柔這個詞因頻繁出現而被稀釋到不代表什麼,又,當我們以溫柔形容一部電影,我們究竟指的是什麼?),《瀑布》跟之前鍾孟宏導演的作品相比,多了一種顏色,而創作者行至中年,還可以給讀者一點顏色瞧瞧,總是可貴。
鍾孟宏導演在疫情期間拍攝的《瀑布》,像一記紀錄疫情年代的警鐘。劇中相愛相殺的母女關係,敲開人心隔閡的幢幢鬼影,卻又在妄想扭曲的路上披荊斬棘,尋找信念裡的真善美。觀眾在虛虛實實間,看母女倆相扶相持走過的,是一段不易的奧德賽。
當「死亡」在你生命裡,以非常貼近的姿態出現,它就在你面前以你無法忽略過去的音量,迫切地大聲鳴叫著、警告著──無論人生經驗多寡或人生經歷豐不豐富,每個人站在生命的最後一關,面對人生僅此一次的「死亡」之際,那可能是人這一輩子最真實最毫不掩飾的情感場景。
隨著《瀑布》的劇情輪廓變得清晰,會發現它真正的「恐怖」,來自身為母親永無止盡的壓力,而當她負荷不了,這種情緒的外溢,也開始影響到女兒。品文的生活單純,只有工作與家庭。她身為單親媽媽,是女兒唯一的財務與情感支柱,明白自己千萬不能倒,但身邊一切還是要垮了,於是她安靜地崩潰了。
「深水埗是窮人的地方」,我們若把深水埗視為老香港,高樓大廈是未來的香港,輝哥等人代表的是舊時代的香港文化,那麼,警方強制洗地、清場、驅逐街友,便是透過公權力,霸道地改變原本香港的面貌,消滅老香港的靈魂。輝哥拒絕接受政府的和解金,堅決要求政府向他們道歉,便有了「不向利益低頭,拒絕出賣香港精神」的意義。
筆者這次在倫敦親自採訪女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我好奇她是否認為自己與黛安娜有任何連結?她思忖了一會兒,說:「我們過著很不一樣的生活,畢竟我不是公主,成為演員雖然會得到很多關注,但畢竟這還是很不一樣,我沒有要成為或被期待是什麼樣子,我能夠做自己,或許人們拍了我很多照片,但這絕對不是能夠與黛安娜相比擬的」
很多影評以「溫柔」來形容鍾孟宏導演在《瀑布》的轉進,我個人認為「溫柔」這個詞的覆蓋率稍微不足(溫柔這個詞因頻繁出現而被稀釋到不代表什麼,又,當我們以溫柔形容一部電影,我們究竟指的是什麼?),《瀑布》跟之前鍾孟宏導演的作品相比,多了一種顏色,而創作者行至中年,還可以給讀者一點顏色瞧瞧,總是可貴。
鍾孟宏導演在疫情期間拍攝的《瀑布》,像一記紀錄疫情年代的警鐘。劇中相愛相殺的母女關係,敲開人心隔閡的幢幢鬼影,卻又在妄想扭曲的路上披荊斬棘,尋找信念裡的真善美。觀眾在虛虛實實間,看母女倆相扶相持走過的,是一段不易的奧德賽。
當「死亡」在你生命裡,以非常貼近的姿態出現,它就在你面前以你無法忽略過去的音量,迫切地大聲鳴叫著、警告著──無論人生經驗多寡或人生經歷豐不豐富,每個人站在生命的最後一關,面對人生僅此一次的「死亡」之際,那可能是人這一輩子最真實最毫不掩飾的情感場景。
隨著《瀑布》的劇情輪廓變得清晰,會發現它真正的「恐怖」,來自身為母親永無止盡的壓力,而當她負荷不了,這種情緒的外溢,也開始影響到女兒。品文的生活單純,只有工作與家庭。她身為單親媽媽,是女兒唯一的財務與情感支柱,明白自己千萬不能倒,但身邊一切還是要垮了,於是她安靜地崩潰了。
「深水埗是窮人的地方」,我們若把深水埗視為老香港,高樓大廈是未來的香港,輝哥等人代表的是舊時代的香港文化,那麼,警方強制洗地、清場、驅逐街友,便是透過公權力,霸道地改變原本香港的面貌,消滅老香港的靈魂。輝哥拒絕接受政府的和解金,堅決要求政府向他們道歉,便有了「不向利益低頭,拒絕出賣香港精神」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性一直是我很想探究的題材。我一直很想寫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寫了很久的短篇小說,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電影觀後感分享,內容描述了對於臺北電影節的一部日本電影異國日記的感想。著重於該電影故事情節的內容和影片的觀影感受,以及對該片在漫畫劇情交代上的期待。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Thumbnail
愛有許多種可能,可能跨越階級、可能跨越疾病、甚至跨越生死輪迴,都能因為愛的印記而找到彼此。 我講的其實就是我最近看印度電影的感想。這幾部電影的共通主題都在講「愛」,不管是父子之間的親情或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都因為深刻動人的愛閃耀出人性的光芒。 印象最深一部電影叫「轉世戀曲」,劇中描述一個初出茅蘆的
Thumbnail
導演的創作脈絡是如此清晰可見,喜愛度也累積疊加直抵電影當中的那道「石門」,推開了石牆之後,觀眾或許將迎來擁抱女性的新世界。特別崇拜黃驥和大塚龍治導演夫妻如此浪漫的創作精神,我由衷敬佩黃驥導演,願意在故事裡侃侃而談自己作為女性相對傷感的生命經驗,大塚龍治導演則在傾聽妻子的話之後透過攝影機將內容具象化。
Thumbnail
二月影展餘韻未消,四部觀眾票選前20名的佳作終於登上院線!其中,《再見機器人》以其動人人性勾勒,成為最受期待之作;《火上鍋》為味蕾帶來饗宴;艾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融合哲學、女性覺醒,讓人愛不釋手;而《去唱卡拉OK吧》則以幽默笑聲與淚水勾勒愛情。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性一直是我很想探究的題材。我一直很想寫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寫了很久的短篇小說,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電影觀後感分享,內容描述了對於臺北電影節的一部日本電影異國日記的感想。著重於該電影故事情節的內容和影片的觀影感受,以及對該片在漫畫劇情交代上的期待。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Thumbnail
從《平行世界》、《由島至島》到《一座桃花洞》,私密如母女日記,宏觀至國族史觀,同時關照正發生的現況奇觀──我們在這些紀錄片中宛如多一份視角,使望見的事物更加立體,從中接近真實,也「再見」真實的各異樣貌。
Thumbnail
愛有許多種可能,可能跨越階級、可能跨越疾病、甚至跨越生死輪迴,都能因為愛的印記而找到彼此。 我講的其實就是我最近看印度電影的感想。這幾部電影的共通主題都在講「愛」,不管是父子之間的親情或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都因為深刻動人的愛閃耀出人性的光芒。 印象最深一部電影叫「轉世戀曲」,劇中描述一個初出茅蘆的
Thumbnail
導演的創作脈絡是如此清晰可見,喜愛度也累積疊加直抵電影當中的那道「石門」,推開了石牆之後,觀眾或許將迎來擁抱女性的新世界。特別崇拜黃驥和大塚龍治導演夫妻如此浪漫的創作精神,我由衷敬佩黃驥導演,願意在故事裡侃侃而談自己作為女性相對傷感的生命經驗,大塚龍治導演則在傾聽妻子的話之後透過攝影機將內容具象化。
Thumbnail
二月影展餘韻未消,四部觀眾票選前20名的佳作終於登上院線!其中,《再見機器人》以其動人人性勾勒,成為最受期待之作;《火上鍋》為味蕾帶來饗宴;艾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融合哲學、女性覺醒,讓人愛不釋手;而《去唱卡拉OK吧》則以幽默笑聲與淚水勾勒愛情。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