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說明會、書面審查、上課、面談,漫長的前期作業終於到了尾聲,一旦通過了最後的資格審核,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等待媒親。聽聞一些家庭分享,最新的規定好像需要到育幼院實習36個小時,但不曉得是不是每個機構都一樣,又疫情期間是否有其它替代。
資格審查階段,社工會先將這段時間做的報告提交機構內部審核,內部通過後再送正式的審查委員會進行評估,如果評估後有疑慮,可能會轉介收養人去諮商機構,完成諮商後再進行第二次的審核。好像工作面試一樣,一關之後還有一關,然後忐忑地守著電話等待錄取通知。差別只在於審核是透過社工,申請人不用直接面對審查委員。
我們的審核過程還算順利,算是一次通過,但過程有提出一點關於我們夫妻相處的問題。因為兩個兒子陸續出生後,為了避免小孩子半夜喝奶或哭會互相干擾睡眠,所以我和弟弟睡一個房間,爸爸則陪哥哥睡另一間房,分房睡的情況就這樣維持了幾年,而審查委員似乎覺得這對我們的夫妻關係會有一些影響,社工甚至很直白的詢問發生親密行為的頻率。
我們的婚齡今年是第八年,這些年身邊有不少朋友已經經歷了結婚又離婚的過程,名人離婚的新聞更是像萬里綿延的天際線,好像都不會間斷。是現代人更嚮往自主自由?還是女性意識提升?我想倒不如說婚姻本就像一片有很多出口的巨大迷宮,每對夫妻的謎題又不同,怎麼走到出口,什麼時候會走到出口,另一個人會不會中途折返或者選擇分道揚鑣,都是未知數。兩個自認為很努力的人,也不一定就能一起走向相同終點。
記得在一個訪問收養家庭的節目曾經聽過,一對夫妻分享社工當時問他們的問題:如果知道小孩將來長大後會選擇回到原生家庭,你們還會想要收養嗎?
對我來說,每個出現在自己生命中的人,都是一段路的相互陪伴。和父母是如此,和孩子如此,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的人待得久一些,有的人短一些,能在彼此的需要上相互扶持,在相遇中真心相待,就值得感恩。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不具意義的相遇。
人生終究還是一場孤獨的旅程,只有自己能面對自己的生命。嘗試在他人身上尋求填補自己內心的空缺,往往都會是令人失望的結局。
而夫妻相處,究竟哪一條路是正確解答,怎麼樣的方式可以走向共同的終點,我真的不知道。當然觀念上的坦然,不意味是對問題的忽視。面對機構的質疑,還是需要有意識的去回應。只是我想審查委員的重點,也不是單純在同房還是分房的狀態,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夫妻在有孩子之後,在彼此心中的分量和看重是否也跟著改變?畢竟對孩子來說,除了食衣住行的物質滿足,也需要雙親有穩定的關係與情緒。
很多原先不太吵架的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後,都會因為孩子的事,產生一些爭執。夫妻相處的質和量,也難免要下滑。每天孩子睡了之後,還要做家事,剩下不多的時間,需要留給另一半,也需要能有自己獨處的空間。如何分配得當,怎麼在互相尊重與配合之間平衡,確實是很難的問題。目前我們的做法,是每天會留一些時間說話,大多是閒聊,說說孩子也說說自己今天發生的事,一週則會有一次一起讀聖經禱告。
如果兩人剛好有共同的興趣能繼續維持也是好的。比如婚前我和先生都喜歡看電影,有了孩子之後雖然很難一起去電影院,但我們會各自去看(不同天或不同場次,看的時候另一個人就幫忙顧孩子),看完之後還可以討論劇情和心得,也算是提供一點共同的話題。近幾年的一個福音是很多電影在付費平台上都可以看到,一起看電影的機會就多了一些。
這是我們自身在審查上碰到的問題,經過解釋和溝通之後,審查委員就通過(放過我們)了。當然在機構的角度,為了他們心中孩子的最佳利益,一定還有成千上百個考量點。很多申請人會擔心財力的問題,其實我目前還沒有聽聞因為這個原因被拒絕的,反倒是工作時間太長,可能夫妻其中一人在外地工作,或下班時間很晚,機構會更希望申請人能夠調整,留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有些申請人在這個環節因為不同的因素,感覺被刁難,好像一個問題解決了,又被提出別的問題,心情上很挫折。其實就像先前的文章曾提到,機構其實會有自己特別看重的條件,但是不一定會明說,多次提出問題可能是迂迴的拒絕。申請人在確定向某個機構提出申請前,可以多找一些過來人的經驗來參考,如果沒有相同機構的收養人分享,也可以看看其他人碰到的狀況是什麼,若是難以改變的現狀,最好可以先把這些顧慮提出來,看看機構的態度。初期與社工接觸的過程也很重要,如果在訪談或互動的時候就感覺社工有疑慮,或談話並不愉快,建議就可以去試試看別的機構。雖然重新開始很折磨人,但總比煎熬了幾年時間,最後還被拒絕來得好。
若是真的沒有通過審核,申請人也不用太沮喪,不一定是自己還是社工的錯,有時只是時機和緣份還沒到。檢視一下問題,整理好心情,換個地方重新出發,或許問題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