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爾》和其他收養主題的電影

林倚
發佈於收養之路 個房間
2023/03/1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年圍繞收養主題的電影很多,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這或許不代表由收養組成的家庭愈來愈普遍,畢竟在我們父母的年代,孩子生的多,經濟更拮据,加上重男輕女等因素,出養孩子的事應該更多。只是過去對於收出養,心態普遍隱晦。這些電影,有的從家庭倫理或社會寫實的切入,有些添加喜劇元素、懸疑類型,劇情基本上都非常貼近真實,也能夠反映觀念的改變:它不需要是難以啟齒的秘密,也不再全然是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有各自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

孩子(被收養人)視角:《漫漫回家路》、《回到首爾》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漫漫回家路》,原著是當事人薩魯‧布萊爾利(Saroo Brierley)出版的書籍《漫漫歸途》,2016年搬上大螢幕。主角薩魯當時是一個五歲男孩,因為走失,露宿街頭,差點落入人口販子之手,幾經波折,最後在育幼院的安排下,被一對澳洲夫婦收養,從此踏上了異鄉。但童年的記憶並沒有真正消失。長大後的薩魯看似有全新的生活,卻仍然掛念印度的母親和家人。開始尋親之後,他又怕傷養父母的心,所以一直隱瞞,獨自承受著愧疚和挫折,而這也使得他與養父母的關係愈來愈疏離...
除了描述印度流離失所孩童的遭遇,《漫漫回家路》也呈現孩子對尋親的渴望,和牽扯兩個家庭之間的情感糾結。尋親究竟是不是一種背叛?養父母又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
2023年在台灣上映的《回到首爾》,則更多反映孩子自身對於尋親及尋找自我認同的掙扎。
《回到首爾》是柬埔寨裔法籍導演周戴維(Davy Chou)的作品,故事內容取材自導演友人的親身經歷。描述自幼被收養到法國的韓裔女孩弗萊蒂,經過多年,她已經是一個自由奔放的法國女孩,和原生家庭的韓國文化格格不入。她起先否認尋親的念頭,說服自己來到韓國只是碰巧,見到父親之後,又受不了父親因為虧欠,一股腦傾倒給她的親情壓力,她幾次逃離,又幾次回到這裡。弗萊蒂不是真的討厭這一切,只是害怕所有基於血緣,加諸在她身上,情緒勒索一般的標籤和期待。
然而最讓她放不下的,還是不願意露面的母親。或許母親已經有了新的生活,或許母親不願意再回憶過去。但無論想再多理由,自己不值得被認真對待的念頭還是揮之不去,只能受困於永遠得不到答覆的提問,「我的母親,是否曾經想起過我?」
韓國在五六十年代,是國際出養的主要國家,大量因戰爭失去雙親的孩子,透過人道組織被歐美家庭收養,國際收養一時成為風氣。但當時制度不完善,收養資格把關不嚴謹,許多孩子在國外,並不如外界預期受到良好教育,過上幸福的生活,受虐的消息時有所聞。失根的身分認同,也困擾著許多長大後的被收養人。這種現象同樣出現在其他亞洲國家,使得把孩子送到歐美逐漸成為「不光彩」的象徵。直到現在,國際收養的好壞仍然是爭論不休的議題。

收養人視角:《幸福試用期》《速成家庭》

2019年上映的阿根廷電影《幸福試用期》和美國電影《速成家庭》,是從養父母的角度出發,他們收養的是年紀比較大的孩子。《幸福試用期》的喬,來到新家庭時已經八歲,《速成家庭》的三姊弟,最大的姊姊莉茲已經十五歲,弟弟妹妹也都是懂事的年齡。相比從嬰幼兒時期就收養的小小孩,年長的大孩子確實會帶來一些挑戰。他們已經有既定的行為模式、生活習慣,可能缺乏安全感,沒有辦法很快敞開心房與養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這也反映了收養現場的實際情況:年紀愈大的孩子,愈難有機會找到新的家。養父母只能用更多的時間和愛,慢慢磨合,除了建立新的生活秩序,也要調整自己的期待,學習相信和接納他們本來的樣子。
除了年齡問題,《幸福試用期》的喬也因原生家庭的背景,在保守的小鎮遭遇居民的排擠,家長們紛紛拒絕自己的孩子和喬在同一個學校,養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也默默產生了變化。面對龐大的輿論壓力,他們究竟該選擇退讓,還是留下來與外界對抗?
《速成家庭》劇照
《速成家庭》是導演西恩‧安德斯(Sean Anders)的親身經歷,電影雖以喜劇呈現,卻是描繪收養各環節最完整的作品,從報名參加收養說明會、上課、媒親、試養,到確認親子關係的法院階段都有描述。但影片基調輕鬆幽默,完全沒有說教的枯燥,有意收養的人會對流程及可能碰到的情況有所了解,一般觀眾當作溫馨的家庭喜劇來觀賞也非常適合。
值得一提的是,兩部電影的背景都在試養階段,也就是孩子進到收養家庭可以有一段時間(台灣平均是半年),讓彼此適應並確認收養和被收養的意願。期間雙方沒有法律上的責任,關係隨時可以終止。這樣的收養法規固然有良善的立意,但對於孩子,每一次轉換家庭,其實都是一次傷害。《速成家庭》裡,就有這樣的情節。從收養人的角度,付出了感情和心力卻沒有結果,勢必很難接受。雖然不常發生,但對有意收養的家庭仍是必須做的心理準備。

出養方和機構視角:《晨曦將至》、《嬰兒轉運站》

《晨曦將至》是日本導演河瀨直美的作品,2020年在台灣上映。電影分成兩段敘事,第一部分是從收養家庭的角度,描繪栗原夫婦經歷無法生育的失望,到實際收養到兒子的心路歷程,對收養機構的存在和使命是這幾部電影中描繪最多的。雖然有些說教的成分,但也透過孩子在學校的衝突事件,展現養父母很細微的心理衝突。
電影第二段則以生母為主角,呈現了意外懷孕之後,男友離去,家人不諒解,對未來的茫然,對孩子的虧欠,是如何將一個原本單純快樂的女孩打成粉碎。她只是年輕,只是做錯了一個決定,卻要獨自承擔所有後果,甚至付上一輩子的代價。而將孩子託付他人,並不是想像中不負責任的輕而易舉,內心的艱難和痛苦,在未來的每一天都可能如影隨形...
《晨曦將至》的小媽媽片倉光
2022年上映的《嬰兒轉運站》,是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韓國電影。和前幾部電影不同之處,在於多了「販嬰」劇情和懸疑元素。但是枝裕和最在意的仍是角色的內心。在他的電影中,即便是「壞人」,如《嬰兒轉運站》裡的販嬰者與生母,也有很多不得已和掙扎。沒有話語權的孩子,是否應該像商品一樣任人品評挑選?當前收出養法規的流程繁瑣,耗時過長,又是否間接促使買賣市場的存在?
《晨曦將至》和《嬰兒轉運站》兩部作品都呈現不同角色的立場,最難得的是讓人看見,選擇出養孩子的母親,不一定如刻板印象中,是不愛孩子和不負責任,有時可能恰好相反。但在社會壓力下,即便有難處,往往也沒有人可以傾訴,更極少得到諒解。
是枝裕和的作品,多半圍繞著「血緣」展開,《我的意外爸爸》、《橫山家之味》、《小偷家族》都有這樣的主題。究竟成為家人的條件是什麼?又是什麼聯繫起親情的羈絆?是枝裕和的電影都給了我們相對於傳統家庭不同的圖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4會員
4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