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第三站,父母預備課,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當父母也需要上課嗎?

  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做父母」,「父母是非常艱難,極具挑戰的身份」。但講到最後的結論卻時常是,「哎呀,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就照豬養啦。」「我們以前不也這麼長大了。」好像因為難度實在太高,索性就一切放水流隨風飛吧。

  可是不該是這樣啊。應該說還是要將教養這件事分成兩個部分(雖然不是完全切割的),一個是生理層面,如何滿足孩子的食衣住行需求;一個是心理層面,如何回應孩子各階段的身心靈發展及變化。兩層面在理想上都求一個「適切」,不貧乏,亦不過縱。若論及兩者對孩子的影響程度,大概還是心理需求大於生理。然而父母對兩者的執著程度,卻好像恰恰相反。

  我們會糾結著要餵母乳還是配方奶,幾個月吃副食品,多番比較哪所幼兒園好,選公校還是私校。卻鮮少願意理解小孩行為背後的意義;不常斟酌自己對待孩子的情緒,說出口的話語。「他可以為什麼你不行?」「這有什麼好哭的。」生起氣來就打罵,否定,威脅,把「壞孩子」、「我不要你了」掛在嘴邊。渾然不覺帶給孩子的傷害。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一些不適當的管教源自我們過去也是這樣被對待,以至於當孩子不符合期待時,我們也不知道還能用什麼別的方式來回應。只能不自覺把那些從小內建在腦海裡的詞句重新召喚出來,不斷的複製傷害。

  收養前的課程,其實就是在幫助即將成為父母的收養人,有一些最基本的認知。22小時的上課時數中,有超過一半是討論婚姻、親職教育、兒童及少年照顧與支持。這些課程除了幫助我們認識孩子各階段的發展特徵,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去回溯已是成年人的我們,那些童年的、性格上的,夫妻關係中的,影響自己的種種。進而有修復過去、修正未來的可能。

這段良好關係的箴言,不只適用於夫妻,也適用於親子。上課的另一個小確幸是還有小點心可以享用。

這段良好關係的箴言,不只適用於夫妻,也適用於親子。上課的另一個小確幸是還有小點心可以享用。

  收養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和親生孩子有那麼多的差別。當收養童加入到新家庭,雖然會經歷一些挑戰,但心中需要認同,用各種方法來試探父母,確認自己被愛的身分,卻是幾乎每個孩子都有的渴望。幼兒的執拗、青少年的叛逆,自我價值的懷疑和建立,更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經歷。關鍵還是父母與孩子,若能有親密、健康的親子關係,很多成長中的風暴雖然艱難,終究能一起渡過。

  收養會面對的特殊情況,最重要的大概是身世分享。現在的教導大多希望養父母不隱瞞小孩,盡可能正面、開放的,從小就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雖然還是會有一些衝擊,但至少不會像八點檔劇情那樣,長大後才突然發現自己不是親生的,然後大受打擊,感覺被背叛,甚至親子決裂。當然告知的時機和程度,還是可以配合孩子的年齡做調整。

  談及生父母和出養原因,課程中也有關於出養歷程的分享,讓我們能略略認識一些或許我們永遠不會有機會接觸到的難處。雖然出養孩子是既定事實,但至少大部分主動出養的生父母,還是為孩子著想,才會願意讓孩子去到一個更能給他妥善照顧的環境。曾經看過一位養母分享,她收養的孩子是棄嬰,當時是在公園裡被發現。但養母在身世告知時跟孩子說,生母一定很愛他,才選擇公園這麼明亮的地方,希望他很早就被別人發現,也是因為這樣現在他們(孩子和養父母)才能生活在一起喔。

  我很佩服這位養母,即便在棄嬰看似這麼負面的事實上,她都能讓孩子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雖然生父母究竟是帶著什麼心情我們無從確定,但就心理學的角度,孩子起初接觸到的觀點會對他未來如何看待自己有很大的影響。而若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收出養及機構的中介,本就是一場愛的接力。在孩子心裡種下一粒種子,感受自己的被愛,並且值得被愛。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事。

  回到一些程序上的問題。關於課程的時間。通常機構都有固定的安排,比如連續幾個週六,或是密集上三個整天之類。而我們機構可能因為申請人比較少,所以課程時間比較彈性,兩、三對夫妻和講師的時間協調好,就開課了。有時是平日晚上,有時是週末。每一堂課也安排的很緊湊,22小時的課程大概一個月左右上完,沒有拖上好幾個月。這點我一直覺得非常感謝。

  我們上課的時候只有兩對夫妻,所以能和講師互動的機會很多,有問題或需要發言都輪得到。幾次上課都很有收穫,或許我們已經有小孩的緣故,親身走過教養的現場,就像理論與實踐交互進行一樣,每次上課總是很「有感」,講到小孩各階段的發展特徵和會碰到的問題,就忍不住猛點頭「對對對,我們家的那幾隻就是這樣。」然後抓緊機會發問求解惑。

  除了上課內容的收穫,那段期間,我們也正好在和父母溝通收養的事,心裡有很多衝突,面對外界好像在一個深淵,內心有很強的孤寂感,好像用盡了力氣解釋,仍然身處在兩顆相距幾億光年的星球,得不到理解。當時又沒有認識其他收養家庭。夜深人靜的時候,也不免會想,難道真的是我們走錯了。

  而踏進機構上課,好像是走進一道冬季中的陽光,縱然其中懸浮著塵埃,你知道它並不完美。但這些路上的磕碰,有人懂得,有人走過,也有人告訴你,那並不如想像中可怕。我們並沒有特別和誰討論,或談及這些心裡的不安,只是準時去上課,聽著講師準備的內容。但光是這樣,感受著這些理解和相伴,對那時的我們來說,就已經是很大的安定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林倚-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3/30
謝謝你 :))
王晧安-avatar-img
2021/03/13
我們家是收養家庭,來打氣!歡迎加入收養家庭的行列!
avatar-img
林倚的沙龍
61會員
57內容數
林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21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2023/06/21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2023/03/19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2023/03/19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2022/11/13
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2022/11/13
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前言 影片上有個母親守著兩個幼兒,背負大筆欠債,艱苦渡日… 兵慌馬亂般的餵食 單單看到”守著兩個幼兒"心裡就特別有感。不要說兩個了,一個就有得忙了。你看過幼童吃飯嗎?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餐具,剪刀,叉子,碗,圍巾,餐桌,水壺…。菜上來前,上述裝備必須先就定位;菜上來了,馬上有人—通常是媽媽—指點什麼可以
Thumbnail
前言 影片上有個母親守著兩個幼兒,背負大筆欠債,艱苦渡日… 兵慌馬亂般的餵食 單單看到”守著兩個幼兒"心裡就特別有感。不要說兩個了,一個就有得忙了。你看過幼童吃飯嗎?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餐具,剪刀,叉子,碗,圍巾,餐桌,水壺…。菜上來前,上述裝備必須先就定位;菜上來了,馬上有人—通常是媽媽—指點什麼可以
Thumbnail
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有做不好或需要修正的地方,身為旁觀者或不婚不生者,最好別輕易用自我觀點評論及說三道四,盡量去營造親善的育兒環境,因為人類在5歲以前沒啥記憶,批評者可能不知道小時候做過什麼令父母及別人頭痛的事。
Thumbnail
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有做不好或需要修正的地方,身為旁觀者或不婚不生者,最好別輕易用自我觀點評論及說三道四,盡量去營造親善的育兒環境,因為人類在5歲以前沒啥記憶,批評者可能不知道小時候做過什麼令父母及別人頭痛的事。
Thumbnail
憲福年會 親子關係講座~ 作為台下的聽眾,我也自己整理一些心得,目的讓自己日後有所回溯 #其實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的 #父母如果真的要說自己有任務的話我想應該是陪伴與探索 #給予孩子成功的捷徑不如教面對失敗的韌性 #打開手心接受自己的焦慮 #小時候被理解,才能長大後了解自己
Thumbnail
憲福年會 親子關係講座~ 作為台下的聽眾,我也自己整理一些心得,目的讓自己日後有所回溯 #其實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的 #父母如果真的要說自己有任務的話我想應該是陪伴與探索 #給予孩子成功的捷徑不如教面對失敗的韌性 #打開手心接受自己的焦慮 #小時候被理解,才能長大後了解自己
Thumbnail
在還沒準備好成為父母之前,許多家長就已經當了父母,在育兒的這條路上跌跌撞撞,為了孩子努力摸索,只因想要給孩子最好的一切。
Thumbnail
在還沒準備好成為父母之前,許多家長就已經當了父母,在育兒的這條路上跌跌撞撞,為了孩子努力摸索,只因想要給孩子最好的一切。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認真的母親,孩子出生後,初為人母,面對孩子身體、人際關係等種種的問題,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翻遍網路文章以及書局書架上滿滿親子教養的書籍,每一本都認真閱讀,買回家試著實際操作運用。名符其實的孩子照書養。 父母真難當! 儀婷老師用許多生活的事件,舉例說明如何運用薩提爾模式在親子教養上。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認真的母親,孩子出生後,初為人母,面對孩子身體、人際關係等種種的問題,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翻遍網路文章以及書局書架上滿滿親子教養的書籍,每一本都認真閱讀,買回家試著實際操作運用。名符其實的孩子照書養。 父母真難當! 儀婷老師用許多生活的事件,舉例說明如何運用薩提爾模式在親子教養上。
Thumbnail
在懂得〝教〞之前,必須先學會〝感同身受〞,所以才有懷胎十個月的不順遂、孕吐,半夜想吃鹹酥雞,體重身材大變形…等等痛苦,這時丈夫有天天去感受妻子的辛勞嗎?還是妻子也巴不得永遠別生出來? 《以下是此次深夜節目的文字稿,如果想直接收聽,歡迎點擊以上影片。》 聽眾朋友們晚安,當我們在陪伴孩子時,會不
Thumbnail
在懂得〝教〞之前,必須先學會〝感同身受〞,所以才有懷胎十個月的不順遂、孕吐,半夜想吃鹹酥雞,體重身材大變形…等等痛苦,這時丈夫有天天去感受妻子的辛勞嗎?還是妻子也巴不得永遠別生出來? 《以下是此次深夜節目的文字稿,如果想直接收聽,歡迎點擊以上影片。》 聽眾朋友們晚安,當我們在陪伴孩子時,會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