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第四站,面談和家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記得有一次,一群準申請人的場合,其中一人講起最近為了交書審資料去健檢,卻突然感覺要讓人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甚至是家族病史,頗有些被挖掘隱私的赤裸感。同席一位年輕的女生笑回,「聽說恐怖的還在後面呢。」一旁的社工推了推眼鏡,也笑了,不置可否的點點頭。

  面談的階段,好像是一場考古,而我們是被挖掘的文物。那些許久以前埋藏在身體裡的記憶,不僅要被挖掘、開啟、探究,還要還原、重建,像擺在展示玻璃窗內的復刻現場,重新供人檢視評價。心情雖然彆扭,但細想,其實也不奇怪,社工原來既是素昧平生,要在短時間內認識,並對申請人進行評估,也只能是如警察辦案一般,逐條細問,不放過任何一個枝微末節。

  但這對申請人卻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不是像跟老友談心嗑聊那些許久不見一般輕鬆,也不像心理諮商或神父告解那樣,可以一股腦的,不計後果的傾訴。在社工面前,更像是一場面試,那些說出的往事,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展現出的人格特質,都將左右著審核結果。遑論言者與聽者之間,還可能存在截然不同的理解。

  媒體人黃光芹也是收養人,提到面談過程,她的形容是像蛙人赤身爬過天堂路,「殘忍」、「難堪」。除了財務狀況被拿出來檢視,更因她曾經有過兩次離婚紀錄。對她來說,要重新回憶、提起那些過往,還要向外人的種種質疑提出解釋,就像是在傷口上灑鹽。她不明白現在的她和先生有穩定的婚姻關係,且提出收養的人是他們,為何還要糾結年少的過往,好像非要給出一個交代。

  黃光芹的經歷雖然不是大家都有,但人生走到三四十歲,就算沒有經過大風大浪,也總是有一些不願與人言說的磕磕絆絆。當事情存在「人」與「情感」的變因時,問題就會變得複雜。言者表達出來的,傳遞到聽者那裡,角度不同、思考不同,最後會解讀成什麼樣,也是個未知。若真坦言不諱,該說到什麼程度才合適?淺談顯敷衍,深談又怕節外生枝;太多負面資訊和負能量情緒肯定不行,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在一個終日鬱鬱的環境成長;可盡呈現美好光明的一面,正向樂觀的太過,又顯得這人有點天真,缺乏意識問題的能力,也不見得靠譜。到底是一件很難拿捏分寸的事。

  遞出收養申請之前,我曾把網路上能夠找到的收養資訊、別人分享的經驗大致搜尋過一遍,一方面是未來可能會碰上些什麼事,給自己先做點心理準備;再者,也多少有些避免「踩雷」的意味,像考前準備考古題一樣,看看別人的難點,或是不過關的都是些什麼狀況。若自己有類似的情形,還能預想一下應對。

  我和先生的成長過程、人生經歷都很一般,沒有一路開綠燈的一帆風順,也沒有高潮迭起的連續劇情,或讓人不忍回溯的心理陰影。所以在面談階段,不像黃光芹感受到深刻的掙扎。比較糾結的主要就是分寸的拿捏,比如我們和原生家庭的關係都不是很親密,雖然不是有什麼嚴重的衝突,平時還是常聯繫,但沒有辦法深入地聊或分享內心的感受,情感的依附上比較獨立一點。

  這樣的家庭關係或許很普遍,但事情的大小因人而異。於我而言,曾有段時間,對不被理解,缺乏歸屬感,有難以釋懷的情緒。後來雖然心態上放下許多,能用世代之之間、個體之間的差異,及父母的原生家庭,去理解他們的立場。但這卻像一個如影隨形的魔咒,有時會害怕,在自己為人父母之後,會不自覺的帶入原生家庭的模式,最終複製出同樣疏離的親子關係。

  這些感受在面談過程,我也蠻坦誠,沒有太避諱。只是敘述時希望盡量客觀一點,少一些抱怨。先生在這些事上,稍微和我有不同的意見,他是盡可能的「降低風險」派,既然聽者的想法無從控制,就寧可報喜不報憂。我則認為,重點不在人生或關係中沒有汙點,而是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挫折。自己的年少輕狂也好,環境施加的無可奈何也好,所得的體悟,若能讓我們往後的步伐更開闊寬容,更自信堅定,甚至是更謹慎小心,都是一種獲得,也就不枉費走過時的艱難。即便這是人生中極漫長的過程。

  以下列出一些面談可能會碰到的問題:
  一、成長背景及人格特質:家庭成員、和家人的關係,求學和工作歷程、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及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二、個人健康狀況及家族病史。
  三、財務狀況及理財規劃、經濟分工。
  四、婚姻狀況:夫妻雙方的優缺點、溝通方式、曾經發生過的衝突及解決、家務分工。
  五、關於收養:決定收養的過程、收養這件事對家庭的幫助、對個人的意義。
  六、親職經驗:管教態度、教養理念、教育期待與規劃、居住空間的安排、對孩子到來的準備、主要照顧者是誰、是否有其他家人提供協助、替代監護人。

  我們兩人各自和社工面談,聯合面談,再加上家訪,前後大概談了四、五次。如果同住的人除了夫妻,還有其他家人,家訪的時候也都要在場,花費時間或許會更多一些。我們的同住者只有兩個兒子,沒有長輩。家訪那天,特別幫哥哥跟學校請了一天假,過程中社工也不時問孩子一些問題,比如平常都玩些什麼、對以後有妹妹的想法等等。我們沒有事先指導孩子們該說些什麼,就讓他們各憑本心去應答,所以當兩歲半的弟弟被問到想不想有妹妹時,就很直接地說「不想」,媽媽當場頭上三條線。

  其實社工接觸過的家庭和個案多如牛毛,家人的反應、我們的顧慮,他們大概都瞭然於胸,也見怪不怪。所以申請人儘管可以預想先做準備,但也不用太過緊張,自己嚇自己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您好,今天剛好完成最後一次面談兼家訪(以視訊方式),看到您寫到這些過程像考古,不禁莞爾一笑,真的很像!下一關就是要面對審查了,希望一切順利。
林倚-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2/19
祝一切順利,早點迎接你們的寶貝 :)
avatar-img
林倚的沙龍
61會員
57內容數
林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21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2023/06/21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2023/03/19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2023/03/19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2022/11/13
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2022/11/13
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進入職涯諮詢的領域之後,我才知道自己人生之中的困頓與經歷,註定成為有意義的一個歷程,在這邊看見攸關原生家庭的困難。
Thumbnail
進入職涯諮詢的領域之後,我才知道自己人生之中的困頓與經歷,註定成為有意義的一個歷程,在這邊看見攸關原生家庭的困難。
Thumbnail
想想往事既無記憶,好笑了,就算是腦霧也不至於剩下魚的記憶。 沒有往事就想想最近的事,能記得最近的事,表示我還年輕。 分享課程工作安排 要講課之前需要備課,而在準備資料中要注意的事很多,題目需對應到大綱。 內容要循序漸進,收集資料須對應到內容,內容要懂得釋義…..等。這只是初始階段。 議題步驟...
Thumbnail
想想往事既無記憶,好笑了,就算是腦霧也不至於剩下魚的記憶。 沒有往事就想想最近的事,能記得最近的事,表示我還年輕。 分享課程工作安排 要講課之前需要備課,而在準備資料中要注意的事很多,題目需對應到大綱。 內容要循序漸進,收集資料須對應到內容,內容要懂得釋義…..等。這只是初始階段。 議題步驟...
Thumbnail
克服被貼標籤的恐懼?或是建造一個沒有標籤的地方 開放式對話的學習,讓工作者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個團隊,也讓工作者不只是助人者,在反思技術的設計下.團隊可以在案家面前「分享真實的心情」,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Thumbnail
克服被貼標籤的恐懼?或是建造一個沒有標籤的地方 開放式對話的學習,讓工作者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個團隊,也讓工作者不只是助人者,在反思技術的設計下.團隊可以在案家面前「分享真實的心情」,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Thumbnail
經過了說明會、書面審查、上課、面談,漫長的前期作業終於到了尾聲,一旦通過最後的資格審核,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等待媒親。好像工作面試一樣,一關之後還有一關,然後忐忑地守著電話等待錄取通知。差別只在於審核是透過社工,申請人不用直接面對審查委員。我們的審核過程還算順利,但有一點關於夫妻的問題...
Thumbnail
經過了說明會、書面審查、上課、面談,漫長的前期作業終於到了尾聲,一旦通過最後的資格審核,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等待媒親。好像工作面試一樣,一關之後還有一關,然後忐忑地守著電話等待錄取通知。差別只在於審核是透過社工,申請人不用直接面對審查委員。我們的審核過程還算順利,但有一點關於夫妻的問題...
Thumbnail
日常中的淘汰命題:訪問、試管嬰兒、面試、八卦,人類備篩選、推進到下一站。
Thumbnail
日常中的淘汰命題:訪問、試管嬰兒、面試、八卦,人類備篩選、推進到下一站。
Thumbnail
面談的階段,好像是一場考古,而我們是被挖掘的文物。那些許久以前埋藏在身體裡的記憶,不僅要被挖掘、開啟、探究,還要還原、重建,像擺在展示玻璃窗內的復刻現場,重新供人檢視評價。在社工面前,就像是一場面試,那些說出的往事,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展現出的人格特質,都將左右著審核結果。
Thumbnail
面談的階段,好像是一場考古,而我們是被挖掘的文物。那些許久以前埋藏在身體裡的記憶,不僅要被挖掘、開啟、探究,還要還原、重建,像擺在展示玻璃窗內的復刻現場,重新供人檢視評價。在社工面前,就像是一場面試,那些說出的往事,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展現出的人格特質,都將左右著審核結果。
Thumbnail
茶寮寶泉蕨餅 「老師,我該找什麼樣的工作呢?」 這句話是實習生轉述當事人的話。當事人找他談了五次,在最近的一次會談提出問題來,讓實習生頗感困擾。 也是。當我讀著實習生的逐字稿時,不禁感到頭大。二十多歲的實習生,沒太多工作/接案經驗,接不好也是正常。只不過,換成是越過山丘的我在接案,大概也會難以下手:
Thumbnail
茶寮寶泉蕨餅 「老師,我該找什麼樣的工作呢?」 這句話是實習生轉述當事人的話。當事人找他談了五次,在最近的一次會談提出問題來,讓實習生頗感困擾。 也是。當我讀著實習生的逐字稿時,不禁感到頭大。二十多歲的實習生,沒太多工作/接案經驗,接不好也是正常。只不過,換成是越過山丘的我在接案,大概也會難以下手:
Thumbnail
當收養程序走到通過審查會後,後面的程序會是什麼?會順利嗎?孩子還會被帶走嗎?最怕法院什麼程序?
Thumbnail
當收養程序走到通過審查會後,後面的程序會是什麼?會順利嗎?孩子還會被帶走嗎?最怕法院什麼程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