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兒童文學博士幸佳慧剛從英國回來,掀起一股另類讀繪本的風潮,我有幸躬逢其盛,聆聽了幾場佳慧的演講,也因此
打開了「繪本之眼」。之後,無意間又發現一本剖析經典繪本的好書~
《如何幫孩子選繪本:28部世界經典繪本深入導讀》(灰島佳里/谷本誠剛 編)
,拜讀幾個章節後,深深被潛藏於繪本裡的新奇魅力與內涵所吸引,因而看見和以往不同的繪本風景。
《如何幫孩子選繪本》一書中提到:
享受繪本的祕訣,就在於以直覺去享受它的細節。
(我在此補充,前提:一定要是能引發思考、值得探索研究的繪本。)
我們大人常陷入先入為主的迷思:「大人都看不懂了,小孩怎麼可能會懂?」
其實,小孩比大人更懂得享受圖畫細節的閱讀方式。
這本書還提到:
繪畫可以表現出言語中沒有提到的各種具體細節和印象,其中當然也包含文字沒有描述的內涵。 圖畫不僅表達某種物體的形態,還能產生美學藝術效果,這就是「畫面」。除了考慮在「畫面」中要「畫什麼」,還要考慮「怎麼畫」。即使是畫同一個對象,配合不同的視角、構圖、輪廓、色調、筆觸,畫面也會產生不同的個性,表現千變萬化的美學差異。
我想讓孩子了解,身為一名繪本讀者,除了欣賞文字表達的故事線,更要學會觀察、分析圖文之間的關係,千萬不可輕忽圖畫在繪本中的重要影響力。
★ 《親愛的》讀寫二部曲教學引導:我看親愛的
學生的觀察之一:
▲封面插圖:沒有直接預告情節,可以讓讀者猜測故事裡的內容。
▲跨頁特色:沒有文字,卻有很多引發思考的小細節。
▲驚喜:書裡有很多機關
▲表情特色:洋娃娃的表情會變、百變動物(可愛的插畫讓故事變得不那麼悲傷)
▲作者介紹:用豌豆的口吻介紹作家和插畫家
▲版權頁:那一頁也在講故事
▲日期:用日記的方式寫作
▲重要線索:書裡有很多紙條,每一張紙條上面都寫著「親愛的」,但是對象卻不同。(用了九張紙條來發展整個故事,並且藉著最後一張紙條,改變故事的結局。)
▲封底特色:運用便條紙,預告故事發展
學生的觀察之二:
有一個跨頁很特別,裡面完全沒有文字,卻是最重要的一頁。畫家故意把豌豆的爸爸畫得像一位頹廢的畫家,透過故事的小細節,讓讀者去猜測那個人是誰,我覺得這個部分非常高招。
學生的觀察之三:
幸佳慧姐姐很有創意,她想到的故事內容很有深度,而且十分逗趣。楊宛靜姊姊的插圖表達了暗藏玄機的秘密,其中,蝴蝶頁的表現方式很特別,她讓我們這些小讀者知道,不是所有的書都長得一模一樣。 作家和插畫家完美的合作,十足表現書的價值。
學生A:
插畫給我一種很孤單的感覺,因為前面幾頁都只有豌豆和那些動物而已,沒有爸爸也沒有媽媽。至於繪本色調,前幾頁的顏色讓我覺得有點荒涼、顏色暗暗的,但是看到後面,顏色越來越多,整個人都溫暖了起來。 學生B:
大部分寫給小孩看的繪本,顏色都很誇張、很不真實,可是這本書無論是插畫或色調,甚至印刷上去的字體,都讓我覺得很真實,而且還有淡淡的懷舊風。
一開始的蝴蝶頁就已經表現出豌豆平常在做的事了,例如:寫日記,而且作者剛好就是用寫日記的方式來寫故事。故事裡的對話用了很多紙條,這是非常少見的表現方式,而有些頁面沒有文字,卻能透過圖畫來表達更深刻的故事內涵。最神奇的是,只要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很多不起眼的地方,有些插畫會一直變來變去,比如說,媽媽童年時期的洋娃娃,在繪本的前面和後面,表情竟然不一樣。 這本書的內容看起來有一點點悲傷,作家和插畫家卻透過很多細節的處理,讓人在閱讀時感到快樂、幸福,整個繪本充滿金色的色調,非常溫暖。豌豆的樣子看起來很老實又獨立,是個女強人;前面的爸爸看起來像是一個快要死掉的人,後面卻又搖身一變,看起來充滿活力。明明是同一個人,卻透過繪畫的呈現,讓人感受到因為情緒的轉變,前後所產生的對比。
如何透視繪本,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他們從來沒有嘗試用這樣的角度看繪本,也因此,老師的適度引導相對來得重要。有些孩子會依照我的分類完成心情小語,有些則是把繪本形式和插畫特色統整起來,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我一向尊重孩子的表現方式,所以在寫作上給他們很大的彈性。
台灣早期出版的傳統繪本大多是平鋪直敘地說完故事而已,佳慧的寫作就是想打破這樣的框架,她希望孩子的閱讀歷程可以更主動,能一步步去尋找隱藏在圖文之間的細節和線索。那天的閱讀派對,她進一步和孩子分享,繪本之所以是繪本,一本又賣這麼貴,肯定有它過人之處。很多孩子會以為那些插畫都是和文字分開創作的,但其實所有的細節都是作者和插畫家一再討論出來的,尤其作者對整本書插畫的呈現方式具有絕對的主導權,可說是繪本誕生幕後的重要推手啊!由此可知,要完成一本繪本真是不容易。孩子們能近距離和作家接觸,聆聽繪本創作背後的祕辛,實在太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