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用愛來贖回被情緒勒索的家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美國女孩》(2021) [7/10]
時間回到SARS爆發的2003年,人們還在用撥接上網,用MSN和人交流、用無名小站與人分享生活。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已經在聊著元宇宙的我們,仍上演著和《美國女孩》那個年代一樣的情節:因為病毒大家戴著口罩、無法自由的教育體制,還有在華人家庭中,無時無刻在上演的情緒勒索。
電影中的時代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共感,但電影中各種情緒勒索的手段,多少是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華人文化中,「順從」是讓社會體制運作的基本要素,而在社會體制中的最小單位「家庭」,「孝順」更是讓父母可以無限上綱、對子女進行情緒勒索的準則。
(以下微雷)
「那你當初幹嘛帶我們去美國?」
要你為他們的「用心」背負責任,是情緒勒索者最基本的開價。芳儀回到台灣後,去美國這件事反而成了原罪,她為了這個大人口中的「獎賞」,就必須當一個各方面都要表現優異的女兒。她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就是為她好,為什麼她要為了這個沒開口索求的事情負責,反倒是不懂她真正想要的腳踏車,媽媽為何不願意買給她。
「你一個人生病,搞得好像全家都生病。」
放大自己的需求,並將壓力和焦慮轉移到別人身上,是情緒勒索者常見的行為。莉莉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生命威脅,還有化療必經的痛苦,生心理的壓力藉由情緒勒索轉移到全家人身上。時不時的提到死亡,讓爸爸宗輝無法逃避可能來臨的天人永隔,還有照顧女兒的重擔;想要讓芳儀快點成長,這樣她才可以放心離去,卻讓芳儀提早面對不在人生節拍上的變化;而家裡吵吵鬧鬧,讓妹妹芳安意識到父母是不是即將離異。情緒勒索對這個家造成的傷害,比莉莉身上的癌細胞還來的兇猛。
「媽媽很愛你,你知道嗎?」
情緒勒索者只在意自己想要得到的,因為他們一直覺得被虧欠,所以抱著受害者心態來回應這個世界。因為突如其來的重症,莉莉不得不放棄她的美國夢,回到台灣又要處理女兒在文化上的水土不服,重回老公身邊讓她得再重新適應生活,不知道怎麼處理壓力的她,開始無法正確的表達愛。到頭來她也被自己的情緒反勒索,覺得被命運虧待的她想著:「那最親近的家人總該對我好一點吧?」,所以她將她的愛轉化成一套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只是勒索不成,反而得到家人的反抗。
「52分在美國是及格的嗎?」
受美國教育的芳儀其實是情緒勒索的絕緣體,在叛逆期的她懂得反抗,並沒有讓莉莉的情緒勒索得逞,但兩邊的關係卻因此更加緊繃。而且不只家庭,芳儀在學校的處境也有嚴重的文化衝突,學校有酸葡萄心理的同學、有害怕外來文化的家長、有不擇手段追求成績表現的老師(但夏于喬是一道光!),在學校遭到異樣眼光看待,回家又要被媽媽勒索,此時的她無法回到美國,受傷的她只好隻身來到遙遠的馬場,去找她最喜歡的動物。
馬象徵著自由不羈,也象徵芳儀在美國培養出來的性格。芳儀好不容易見到馬,以為馬會回應她的需求,結果卻被抗拒,她沒想到最喜歡的事物也已經不是她想像的樣子了。連被老師和爸爸打的時候都沒有屈服的她,卻對馬說了「I need you!」,是芳儀在電影中第一次請求別人,內心的脆弱在此時表露無遺。這場戲也是一個角色位置的互換,平常莉莉對待芳儀的方式,就像這邊芳儀對馬一樣,都將自己的需求強加到別人身上,而同樣的,都得不到對方的「順從」。
莉莉和芳儀兩位失落的美國女孩,最後收起彼此的鋒芒依偎在一起,因為愛而展現的惡行,最後也只能用愛來彌補,家人不就是如此嗎?那篇導演刻意留白的演講稿,芳儀到底想跟莉莉說些什麼,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它只是芳儀的一個手段,希望讓媽媽可以好好的聽她說話。在電影最後芳儀享受著我們兒時最喜歡的掏耳朵時光,就和媽媽來到它的演講比賽聽她說話一樣,愛著彼此的心意用不同的形式(可能是更好的形式),相互交流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le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面」的討論是更高層面的議題,可以是場哲學栽問(如《守護者》的曼哈頓博士),可以是道德困境(如薩諾斯的彈指理論),而《永恆族》挑戰的是最難客觀的人類歷史。電影從公元前5000年開始述說,以似是全知的角度回顧歷史,同時抱持樂觀態度展望人類未來,這樣的格局之大讓我意外喜歡《永恆族》。
細田守在《夏日大作戰》的多年後再次重回網路世界,帶著幾乎一樣的遊戲設定、《跳躍吧!時空少女》的校園故事、作品中必有的家庭元素、《美女與野獸》的童話變奏,在我想像中的《龍與雀斑公主》應該又是一部可以賺人熱淚和熱血的動畫電影,殊不知筆鋒一轉,開始一段完全不同調性的故事。
《魷魚遊戲》自從開播後話題不斷,讓我的期待度不斷被推高,看完覺得有預算果然就是不一樣,製作上的呈現是高品質,但劇本卻和我的期待有段很大的落差。
看電影的我們當然覺得保持安靜才是上策,但如同電影宣傳的口號「保持安靜不是唯一生存之道」,冒著一點危險去換來任何自由的可能,不就是人類一直以來在做的事嗎?
詹姆斯岡恩執導的《星際異攻隊》一度是我最喜歡的漫威電影(後來被《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取代),在他經歷推特醜聞事件被迪士尼開除後再被重新聘用,可見他對於漫威宇宙的重要性。這次他短暫的跳槽DC,重啟大衛艾亞之前評價極差的燙手山芋《自殺突擊隊》,以目前獲得的好評來看是相當成功的扭轉。 但我還是不喜歡。
如果是其他人的劇本,這部片可能只會是典型的日本純愛電影,但在編劇坂元裕二的執筆,加上導演土井裕泰對於戲劇性精準的執行之下,揉合出近來在我心中最出色的愛情電影。
「面」的討論是更高層面的議題,可以是場哲學栽問(如《守護者》的曼哈頓博士),可以是道德困境(如薩諾斯的彈指理論),而《永恆族》挑戰的是最難客觀的人類歷史。電影從公元前5000年開始述說,以似是全知的角度回顧歷史,同時抱持樂觀態度展望人類未來,這樣的格局之大讓我意外喜歡《永恆族》。
細田守在《夏日大作戰》的多年後再次重回網路世界,帶著幾乎一樣的遊戲設定、《跳躍吧!時空少女》的校園故事、作品中必有的家庭元素、《美女與野獸》的童話變奏,在我想像中的《龍與雀斑公主》應該又是一部可以賺人熱淚和熱血的動畫電影,殊不知筆鋒一轉,開始一段完全不同調性的故事。
《魷魚遊戲》自從開播後話題不斷,讓我的期待度不斷被推高,看完覺得有預算果然就是不一樣,製作上的呈現是高品質,但劇本卻和我的期待有段很大的落差。
看電影的我們當然覺得保持安靜才是上策,但如同電影宣傳的口號「保持安靜不是唯一生存之道」,冒著一點危險去換來任何自由的可能,不就是人類一直以來在做的事嗎?
詹姆斯岡恩執導的《星際異攻隊》一度是我最喜歡的漫威電影(後來被《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取代),在他經歷推特醜聞事件被迪士尼開除後再被重新聘用,可見他對於漫威宇宙的重要性。這次他短暫的跳槽DC,重啟大衛艾亞之前評價極差的燙手山芋《自殺突擊隊》,以目前獲得的好評來看是相當成功的扭轉。 但我還是不喜歡。
如果是其他人的劇本,這部片可能只會是典型的日本純愛電影,但在編劇坂元裕二的執筆,加上導演土井裕泰對於戲劇性精準的執行之下,揉合出近來在我心中最出色的愛情電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倪莉大聲回應:「我不貪妳兒子的錢!我根本不打算領保險。」倪莉知道自己說錯話了。女兒跟母親的醫療都要錢啊!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有關原生家庭對人的情緒勒索以及個人成長的故事,藉此讓大家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並尋求專業協助解決,同時也希望大家從童年的陰影走出來,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每個人一定都是值得好好被愛的。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早幾年我就知道自己飽受情緒勒索的折磨。儘管現時情況大為改善,心底還是害怕自己會由受害變成加害,無意間成為勒索者。所以我翻開這書,好好正視自己的心結與心魔。 此書劃分成兩大部分。首先是解析情緒勒索是怎樣利用Fear 恐懼、Obligation 責任和Guilt 罪疚(簡稱為FOG)去運作,然後逐一分
Thumbnail
倪莉大聲回應:「我不貪妳兒子的錢!我根本不打算領保險。」倪莉知道自己說錯話了。女兒跟母親的醫療都要錢啊!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有關原生家庭對人的情緒勒索以及個人成長的故事,藉此讓大家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並尋求專業協助解決,同時也希望大家從童年的陰影走出來,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每個人一定都是值得好好被愛的。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早幾年我就知道自己飽受情緒勒索的折磨。儘管現時情況大為改善,心底還是害怕自己會由受害變成加害,無意間成為勒索者。所以我翻開這書,好好正視自己的心結與心魔。 此書劃分成兩大部分。首先是解析情緒勒索是怎樣利用Fear 恐懼、Obligation 責任和Guilt 罪疚(簡稱為FOG)去運作,然後逐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