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的心思細膩,藉由紙本報紙、霓虹燈管這些物件來呈現也逐漸被淘汰的石材產業,資料豐厚,藉由地圖錨定花蓮在不同時代台灣中的位置,藉由文史描述勾勒石材在不同政權下的具形。我總是喜歡他說「這是去石材工廠後面挖出來!」一間倉庫從台灣錢淹腳目活到今日,角落裡堆滿那個年代人生活的痕跡,大理石煙灰缸、蛇紋岩公園座椅......
這次見面也是順便跟 W 借書,他雖然不是人文社會背景,卻積極於收拾資訊與知識。我常常覺得與人交談如果只奠基於經驗與感受,會很暢快卻難有激盪。而 W 總是先讀了些什麼,讓我知道可以在知識的架構裡翻擾各自視角,「但其實我是不太愛社交的」他說,「噢沒關係我會就好!」雖然想立馬這樣回他,但,好啦,我已經不是屁孩了,不過真的,知識・脈絡・視角・熱情,是我在 W 身上看到的事物,他不是一個絕佳的策展人,在對人的感受性、美與氛圍的想像上都不夠敏銳,但以一個工程師來說(尤其在一個僵化保守的單位中),他已經是非常出色的轉譯者,也是我會想慢慢交談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