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灣建築危機與建築學的起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才能幫助我們把握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部分,才有激活建築意義的可能。


  首先,如何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又為什麼是「建築學」的起源而非「建築」的起源呢?從胡塞爾思考幾何學起源的方式看來,胡塞爾之所以談論「幾何學」的起源而不談論「幾何」的起源在於,探討幾何的起源如同探討事物的本源(第一因),是不可考的,也是不可思的(如康德說物自身不可得)。同樣的,建築的起源亦不可考、不可思,我們很難用今天的語言、今天對建築的定義去理解建築的起源。故只能轉而研究建築學的起源。


  安東尼.洛吉耶( Marc-Antoine Laugier, 1713-1769) 在《建築論文集》提出「原始屋」的概念;認為「沒有拱圈、拱廊、基座、閣樓、門甚至窗,在自然中的直覺只要有柱(columns)、檐部(entablature)和山牆(pediments)就是建築」。相較於幾何學起源是「唯一一次」的,即幾何學某天被某人發現,從直觀的主觀心靈感受,透過語言,成為一客觀的知識。這邊必須先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建築學起源是唯一一次的嗎?第二,語言先於幾何學亦先於建築學存在嗎?


  第一,建築學起源是唯一一次的嗎?世界各地的幾何學都是同一套的。例如:在中國的圓形與歐幾里德的圓形是相同的,圓形不因為時間、地點、歷史、語言、文化等經驗而有所不同。然而,世界各地的建築學卻是不同套的,即便維特魯威提出了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三原則,各地的建築原則及標準卻不相同。因此,建築學的起源不是唯一一次的,而是重複性的。


  第二,語言先於幾何學亦先於建築學存在嗎?德希達認為幾何學之所以能夠由心靈的主觀感受成為客觀知識,靠得便是語言。而語言必須先於幾何學,幾何學才有可能被「說」出來,才有成為交互主體下客觀知識的可能。然而,建築學能夠不靠語言由主觀感受成為客觀知識嗎?建築的語言除了包含一般書寫的語言外,建築的語言更是建築之所以可能、建築意義的一切線索。例如:建築與環境的對話關係、建築的細部、材料、空間配置、建築的模型、書圖、法規等。因此,語言亦是先於建築學存在的。


  然而,主觀感受經由語言成為客觀知識,客觀知識如何在歷史的奠基中避免如同文字書寫傳遞的歧異性、多義性甚至消亡等問題?建築學是幾何學立體化、堆疊化、實踐化等排列組合的結果。其結果背後受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建築與人的關係、使用材料的傳統技術、專業者(設計、施工)的經驗等影響,最後藉由建築師的「創意」將這些線索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完整的建築實體。因此,建築學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歧異性、多義性甚至消亡。例如:某建築的源初意義可能因為詮釋而產生歧異性、多義性的意義。又當某傳統建築的工法不再被保留,即便建築依然存在,但其意義已無法重新激活,傳統建築最後便消失在歷史之中。


  今天在同一時間、地點、歷史、語言、文化下,我所思考的住宅與他人所思考的住宅卻會是不同的。不同的建築師便會有不同的設計方案,而沒有同一的可能。每一個建築師皆可以脫離其傳統包袱,創立一個全然與過去無關的建築或建築知識。台灣建築危機不在於是否重新激活建築學的起源,不在於是否避免某傳統建築偶然的消亡。台灣建築危機在於,如何讓建築學歧義性、多義性必然的持續實踐。


  多義性的前提在於,先保有單義才有多義的可能。而在單一意義的限制下,如何突破限制,避免建築學的發展越走越窄、越走越封閉的關鍵在於,我們個人體認到身為差異個體的重要性,並透過差異創造對自身更有意義的可能,如同回到筆者碩士論文(詳下方連結)所探討的,重拾建築學的主動性其動力便源自活用建築哲學的可能。

2019/12/1

avatar-img
49會員
57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住屋或稱住宅,是一種建築形式、一種被公認最複雜、最難設計的好的形式。就連維特魯威(Vitruvius)在《建築十書》提出的建築三原則:堅固、實用、美觀,都能夠被打破,或說不被遵守。以堅固為例,在建築還未專門化、分工化之前,結構並不是透過應用力學、材料力學所精確地計算出來的,而是透過經驗的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台灣還在清領時期,歐洲正在工業化,離現代主義的20世紀還有一段時間,距今170年前,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寫下了《建築的七盞明燈》;分別是獻祭之燈、真實之燈、力量之燈、美感之燈、生命之燈、記憶之燈、遵從之燈。
  作者薩林加羅斯(Nikos .A. Salingaros,1952-)是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的數學系教授,他受建築理論學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CAL)亞歷山大教授(Christopher Alexander,1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住屋或稱住宅,是一種建築形式、一種被公認最複雜、最難設計的好的形式。就連維特魯威(Vitruvius)在《建築十書》提出的建築三原則:堅固、實用、美觀,都能夠被打破,或說不被遵守。以堅固為例,在建築還未專門化、分工化之前,結構並不是透過應用力學、材料力學所精確地計算出來的,而是透過經驗的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台灣還在清領時期,歐洲正在工業化,離現代主義的20世紀還有一段時間,距今170年前,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寫下了《建築的七盞明燈》;分別是獻祭之燈、真實之燈、力量之燈、美感之燈、生命之燈、記憶之燈、遵從之燈。
  作者薩林加羅斯(Nikos .A. Salingaros,1952-)是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的數學系教授,他受建築理論學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CAL)亞歷山大教授(Christopher Alexander,1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談談設計產業鏈破碎的情形,也希望老闆們能先做好功課,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人才,別再把設計新人當套餐員工了,願創意產業更好,遠離爛企業,人生會更好。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台灣花磚深具歷史與藝術價值,卻面臨被拆除與全面消失的命運。這篇文章介紹了花磚的歷史、起源以及挽救花磚文化的努力。
Thumbnail
臺灣房價分析及趨勢歷程,觀察分析臺灣房價上漲的原因及三個階段的現象。
        這必定是個前衛大膽的想法。台灣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始終是個謎題。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若能夠欣賞到台灣的美,相信我們一定會對台灣改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審視台灣。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忽略台灣,那後果可想而知。了解清楚台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淘汰舊有的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談談設計產業鏈破碎的情形,也希望老闆們能先做好功課,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人才,別再把設計新人當套餐員工了,願創意產業更好,遠離爛企業,人生會更好。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Thumbnail
台灣花磚深具歷史與藝術價值,卻面臨被拆除與全面消失的命運。這篇文章介紹了花磚的歷史、起源以及挽救花磚文化的努力。
Thumbnail
臺灣房價分析及趨勢歷程,觀察分析臺灣房價上漲的原因及三個階段的現象。
        這必定是個前衛大膽的想法。台灣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始終是個謎題。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若能夠欣賞到台灣的美,相信我們一定會對台灣改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審視台灣。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忽略台灣,那後果可想而知。了解清楚台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淘汰舊有的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