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我有可能改變他的個性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想努力嘗試改變他的個性!」「我想再給她一次機會!」類似的話語在身心科診間中常會聽到,而且往往出自因為另一半而遍體鱗傷、心力交瘁的個案口中。
究竟有沒有可能透過「努力」而改變一個人的個性或人格特質?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最新研究中,所嘗試回答與討論的問題。
本研究來自南方衛理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SMU)心理學系,刊登於《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研究發想是:近年來陸續有研究證實,人格特質是可以改變的,但前提是必須本人有意願、而且努力投入改變過程。然而,這樣的論點是否能套用到所有人格特質,心理學家至今仍然沒有明確共識。
因此,研究人員選擇了兩種人格特質進行研究,想瞭解在非自願、隨機分配的前提下,是否能透過外在力量介入以改變受測者。
在正式進入討論前,必須先說明「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Five-Factor Model)的概念。經過數十年來的發展,它已經成為全球心理學界普遍接受的重要理論,並且廣泛運用於校園、職場、團體等領域。
  1. 經驗開放性(Openness):心胸開闊,願意瞭解、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2. 勤勉審慎性(Conscientiousness):謹慎小心、考慮週到、負責認真。
  3. 外向性(Extraversion):善於交際、喜好互動、社交活躍。
  4. 友善性(Agreeableness):溫和友善,願意合作、寬恕他人,受人信任。
  5. 神經質(Neuroticism):也有心理學家以「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這個較為正面的名詞加以取代。又可細分為以下六個面向:焦慮(anxiety)、憤怒和敵意(angry hostiliyu)、抑鬱(depression)、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衝動性(impulsiveness)。
本研究挑選的是「勤勉審慎性」(conscientiousness)與「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研究受測者在「自主選擇與隨機分配」,「主動改變與被迫改變」這些前提下,透過16週外在訓練(提供改變指引與實作步驟)之後,是否能改變這兩項人格特質。
發現如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5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0會員
95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相信大家都曾在超市或網路看過「惜福蔬果」,也就是「賣相較差」的食物。究竟這些商品該如何「包裝」比較容易成功售出?又該如何運用於「推銷自己」?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篇最新研究,同時提出我的分析闡述。
長久以來,心理學者總是告訴大家:足夠的「社會支持」與個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兩者的關連性卻不是那麼肯定,甚至存在著疑問。 11月底刊登於《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最新研究中,
「正念」(mindfulness,又稱「覺察」)一詞近年由歐美國家傳入台灣,隨著坊間越來越多相關課程推出,逐漸廣為人知。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它對抒解壓力、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效果,但究竟一般人對它的認識程度如何?是否有所誤解?
隨著各領域學門的專業化與分工作,不論在職場、學校、社會等團體中都少不了「團隊合作」。究竟人們在選擇「隊友」時,「會做事」比較重要?或者「會做人」比較重要?
長久以來,「女性比男性情緒化」的想法根植人心,而且不只是一般人,連科學家進行學術研究時(尤其是與「情緒」相關的研究),也常排除女性受測者。主要原因就是認定「賀爾蒙變化」(生理週期)影響情緒很大,會造成研究干擾。 究竟這個看法正確性有多高?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被迫改變為「居家運動」。然而,相較於在健身房及戶外運動時有來自旁人(有意無意)的「督促」,在家得完全靠自己努力,運動時間與品質不免受到影響。 來自加拿大兩所大學的公衛學(Public Health)、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領域學者,透過運動App分析研究,
相信大家都曾在超市或網路看過「惜福蔬果」,也就是「賣相較差」的食物。究竟這些商品該如何「包裝」比較容易成功售出?又該如何運用於「推銷自己」?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篇最新研究,同時提出我的分析闡述。
長久以來,心理學者總是告訴大家:足夠的「社會支持」與個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兩者的關連性卻不是那麼肯定,甚至存在著疑問。 11月底刊登於《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最新研究中,
「正念」(mindfulness,又稱「覺察」)一詞近年由歐美國家傳入台灣,隨著坊間越來越多相關課程推出,逐漸廣為人知。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它對抒解壓力、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效果,但究竟一般人對它的認識程度如何?是否有所誤解?
隨著各領域學門的專業化與分工作,不論在職場、學校、社會等團體中都少不了「團隊合作」。究竟人們在選擇「隊友」時,「會做事」比較重要?或者「會做人」比較重要?
長久以來,「女性比男性情緒化」的想法根植人心,而且不只是一般人,連科學家進行學術研究時(尤其是與「情緒」相關的研究),也常排除女性受測者。主要原因就是認定「賀爾蒙變化」(生理週期)影響情緒很大,會造成研究干擾。 究竟這個看法正確性有多高?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被迫改變為「居家運動」。然而,相較於在健身房及戶外運動時有來自旁人(有意無意)的「督促」,在家得完全靠自己努力,運動時間與品質不免受到影響。 來自加拿大兩所大學的公衛學(Public Health)、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領域學者,透過運動App分析研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不同性格類型和脾氣特徵,包括領導型和關懷型等,並提供了實用的溝通策略。 無論是處於工作還是生活中的互動,這篇文章都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他人並改善人際關係。
你想改變個性嗎?讓生活更美好 通常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有想改變個性的想法呢? 不喜歡自己的個性或習慣, 或是因為自己的個性或習慣造成一些問題, 也許是人際關係,也許是健康因素,也許是能力表現。 那麼我們的個性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這之前,必須先說明一個概念。 想想看,這個世界有那麼多
Thumbnail
我們常常聽到「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心態的轉變無疑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心態的轉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有效地轉變心態,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心理框架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目標、組織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並最終幫助我們達成個人成就。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任何性格都有優缺點,但是不是優點還是缺點是主觀的
Thumbnail
當你要求別人「千萬不要怎麼做。。。」通常很難成功,反而會導致更多人想拚命跟你唱反調! 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喜歡自由與自主權,不喜歡受人擺佈。傳統的要求別人照我的想法進行的方法包括哄騙、說服、鼓勵、推、再推、更用力推,但這些老套路,基本很難改變一個人!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運動心理學中個人的人格特質和環境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透過瞭解心理核心、典型反應和角色相關行為,可以更深入瞭解個人。另外,影響人格的五大因素包括心理動力論、特質論、情境論、交互作用論和現象論。這些理論可以幫助瞭解運動者,提供相對應的指導,促進運動者表現和長期運動的意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不同性格類型和脾氣特徵,包括領導型和關懷型等,並提供了實用的溝通策略。 無論是處於工作還是生活中的互動,這篇文章都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他人並改善人際關係。
你想改變個性嗎?讓生活更美好 通常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有想改變個性的想法呢? 不喜歡自己的個性或習慣, 或是因為自己的個性或習慣造成一些問題, 也許是人際關係,也許是健康因素,也許是能力表現。 那麼我們的個性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這之前,必須先說明一個概念。 想想看,這個世界有那麼多
Thumbnail
我們常常聽到「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心態的轉變無疑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心態的轉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有效地轉變心態,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心理框架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目標、組織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並最終幫助我們達成個人成就。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任何性格都有優缺點,但是不是優點還是缺點是主觀的
Thumbnail
當你要求別人「千萬不要怎麼做。。。」通常很難成功,反而會導致更多人想拚命跟你唱反調! 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喜歡自由與自主權,不喜歡受人擺佈。傳統的要求別人照我的想法進行的方法包括哄騙、說服、鼓勵、推、再推、更用力推,但這些老套路,基本很難改變一個人!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運動心理學中個人的人格特質和環境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透過瞭解心理核心、典型反應和角色相關行為,可以更深入瞭解個人。另外,影響人格的五大因素包括心理動力論、特質論、情境論、交互作用論和現象論。這些理論可以幫助瞭解運動者,提供相對應的指導,促進運動者表現和長期運動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