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運動?不是你的錯!五大因素解讀你在運動中的變化-運動心理學

2024/01/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運動環境中,人格特質與環境的關係較少被討論,然而,了解個人的人格特質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其行為反應,進而深入認識個體。人格結構主要由心理核心、典型反應和角色相關行為三個要素組成。

心理核心:

  心理核心被視為人格組成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深層的結構。它包括態度、價值觀、自我信仰等,意指真正的你,而非他人所期望或看到的形象。

典型反應:

  典型反應指我們學習適應環境的方式,可能是隨遇而安、平和、或急躁沒耐心的。雖然典型反應通常是心理核心的指標,但它容易受到環境影響。例如,一個人在派對上很安靜就斷定對方是內向的人,有可能其實對方是外向的人,只是派對的特情境讓他不適應,而變得內向,內向不是他的典型反應,個人認為,典型反應是介於心理核心與接下來要介紹的角色相關行為之間的狀態,比較像是心理核心碰到了外在環境綜合出來的一種表現。

角色相關行為:

  角色相關行為是根據環境做出相應的行為,在不同角色下,個體可能展現不同的行為。例如一位嚴厲的老師在學校可能顯得強硬,但在家庭中擔任母親的角色,則可能呈現較溫柔的一面。這種行為在運動領域中也是常見的現象,這在健身的客戶中很常見,有一個客戶,在醫院是年輕有為的主治醫師,在工作時非常嚴肅認真,給病人穩重又有安全感,然而私底下卻是非常愛講幹話的大男孩!

  [男人有錢就變壞,現在有錢了,就差變壞了!]在上課時總是對我講這種幹話,然而我會知道他在醫院的樣子,是應為剛好另一位學生是他的病患,在閒聊時聊到這位醫師私底下的樣子,讓他一臉不可置信。

  這三個是由內到外,形成一層一層的結構,最外層看到的是角色相關行為,受環境和時間影響較大,例如一個人在公司上班是精明能幹的主管,但回到家可能就是率性的丈夫,然而他的心理核心卻是認真的過生活,只是在家與在公司環境的不同,使他的行為有兩種不同的模式。心理核心相對角色相關行為是較穩定的,而角色行為則是多變化的,變化與穩定都是人格中相當重要的,了解我們的心理核心與典型反應,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一個人,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了解對方對於運動的意願,並幫助其更長久的運動下去。

影響人格的五大因素:

  在運動心理學中,影響人格的因素有心理動力論、特質論、情境論、交互作用論和現象論。

心理動力論:

  本我、自我、超我這三個概念是心理動力論的核心。本我代表基本的本能和欲望,自我是一個有意識的人格(仲介),平衡本我和現實之間的需求,超我則代表內化的道德和價值觀。心理動力論探討本我與超我產生衝突後所形成的行為模式,尤其強調成年人的行為受到兒童時期潛在意識的影響。舉例來說,一位年輕人可能因自卑感受影響,即便在成年後在運動上表現出色,看似事業順利,仍會受到童年時的自卑感困擾。成功的運動經驗雖然有助於自信,卻無法完全抹去童年自卑感的痕跡。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論點在運動心理學家中並未普遍被接受。然而,其主要貢獻在於提醒我們,運動者的行為並非完全受控於有意識的情境下。例如,一位健身教練在面對曾經骨折的客戶時,要對方在做某個動作時,卡住動不了,但對方的活動度是足夠的,其他姿勢下可以完成同樣的動作,但要他站起來做深蹲做到一半動作就卡住了,這種情況屬於無意識的行為,因此可能需要運用心理動力論的治療方法。

特質論:

  強調個人特質對行為的影響,個人特質相對穩定,主要討論內在特質,不太受環境影響。舉例來說,某運動員具有強烈的競爭性情緒,無論處於何種環境或取得何種成績,他總是傾向全力以赴參與比賽。在這方面,(16PF)人格量表和(五大人格)模式被廣泛接受,透過了解個人特質,我們可以簡單地推斷運動員的行為模式。舉例來說,相對於非運動員,運動員可能展現出更高的外向特質。在風險層面上,相對於低風險或個人運動員,從事高風險或團隊運動的運動者可能具有較高的外向特質和較低的認真特質。這意味著透過人格特質的了解,我們能夠推測一個人在運動中的行為模式。

情境論:

  情境論與特質論相對立,主張行為大多受到情境或環境的影響。情境論認為,個人特質無論如何,都可能在某些環境中表現得非常自信,而在其他環境中則可能顯得猶豫不決。只要環境的影響足夠強烈,個人的人格特質影響將會減小。例如,即使你是一位害羞內向的人,在遇到有人溺水時,你仍然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呼叫救護車並實施心肺復甦。

交互作用論:

  特質論與情境論彷彿天秤的兩端,無論支持哪個都稍嫌極端。相較之下,交互作用論則主張行為是由環境與個人特質共同決定的。舉例來說,當面對籃球罰球時,場外球迷的吶喊與時間的壓力可能使一些球員感到焦慮,進而導致表現失常;而另一些球員可能顯得鎮定且較少焦慮,他們反而享受這樣的挑戰。在相同的環境下,擁有不同人格特質的人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表現。同時,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即使擁有相同的人格特質,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反應。

現象論:

  現象論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理論觀點,與交互作用理論相似,認為行為受到個體特質與外在環境的共同影響。然而,現象論與其他理論不同之處在於其強調主觀的感受,特別關注個體如何解釋自己對世界的感知。以運動為例,是否曾經體驗過全神貫注產生的心流狀態?在現象論的觀點下,該理論探討這種狀態下的主觀經驗,包括時間感變緩、感官感知強化,以及個體對任務的直觀感知。現象論強調,行為並非由人格特質或特定情境單獨決定,而是取決於個體對環境感受的方式和解釋,進而影響其行為。


  透過對這些人格因素和心理理論的解釋,能夠更全面地了解運動員,從而針對其狀況提供相對應的指導。在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中,將這些理論應用於不同情境和個體,有助於個性化的運動輔導,提升運動者的表現和長期運動的意願。


21會員
16內容數
目前就讀師大運動科學系碩士班,主修運動心理學,與其說是心理學不如說是運動腦科學,主要研究運動與大腦間的關係,運動員在比賽場上過度緊張該怎麼辦?如何預防老人失智?運動的小孩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工作總是頭昏腦脹情緒差,這些答案都能在運動心理學找到答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