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販售惜福蔬果?如何運用於推銷自己?

2021/12/1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相信大家都曾在超市或網路看過「惜福蔬果」,也就是「賣相較差」的食物。究竟這些商品該如何「包裝」比較容易成功售出?又該如何運用於「推銷自己」?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篇最新研究,同時提出我的分析闡述。
研究刊登於《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20年的Impact factor為7.135。雖然是屬於「商業經濟」類別的期刊,但有不少與「消費心理學」相關的研究值得參考,甚至也能運用於其他生活領域。本研究就是最好的例子。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以「紅蘿蔔」做為目標產品,研究分析1300位平日有進行採買食材自炊的美國人,在面對「惜福紅蘿蔔」時的心態,以及會採取的選擇策略,藉以瞭解如何提高人們的購買意願。
發現如下:
  • 單純使用「折價求售」的策略(相較於篩選過的無瑕疵紅蘿蔔)效果不佳。
  • 同時強調對「個人」與「社會」的益處(personal and societal benefits)效果較佳,若僅強調其中單一方面益處,則效果有限。
    個人:強調營養價值相同,並不受外表較不美觀而打折扣。社會:減少食物浪費,提高友善種植比例(減少農藥等非自然種植方式)。
  • 接受度最高的包裝形式為:混合「60%」無瑕疵紅蘿蔔與「40%」惜福紅蘿蔔。
    原因是既能兼顧個人的「容忍度」(tolerance level,畢竟料理有時候還是得考量「視覺美觀」),又能對個人與社會有益(價格比100%無瑕疵紅蘿蔔包裝便宜一些,又能鼓勵友善種植、減少食物浪費)。
  • 若是在「農夫市集」販售,則能發揮加成效果(相較於在超市、量販店販售)。
    原因是農夫市集裡的產品,強調的本來就是保持天然、人工干預少,因此對賣相較差的產品當然接受度較高。
雖然進行這個研究的原因,主要是基於減少浪費、提高糧食供給效率的考量,但是運用在其他領域其實也很有參考價值。
以下就讓我們「打開腦洞」,討論如何將研究發現套用到「擇偶」。在此強調,這是我個人的闡述,並非研究人員之見解。
將近20年的身心科醫師生涯中,不時會有個案因「情路不順」、造成諸多心理困擾而就診,絕大多數都將之歸因於自己「條件不如人」。其中最常見的,當然是外貌不夠吸引人、收入不夠高、年紀不夠輕。
以下就從研究的四個發現切入,一一討論如何提高自己的吸引力,進而提高他人的「選擇意願」。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2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201會員
846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