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春季我開始以兼任講師的身份在台大共同教育中心、工管系與師大企管系開設長度是一個學期、共計三學分的選修課程,為了能適當地幫學生評分,我開始設計作業、考試以及批改測試,授課過程重新體悟國、高中時間上數學課,老師耳提面命地提醒「上課聽懂不代表就會了,要大量解題才能融會貫通」的精神。
學習程式設計與資料科學應用光是上課聽觀念講解以及進行範例操作還不夠,必須要再加上親自思考並且寫作練習題才能夠有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從「
SQL 的 50 道練習」開始,就設計了以 Exercise Based Learning 以練習作為基底的 LPAA 教學模型,把每個章節都設計成一個 Learn-Practice-Apply-Assess 的循環,期望在線上課程單向的教學中融入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機制。
資料分析師在工作時容易被詬病「無法寫作可重複使用的程式碼」,這除了跟多數的資料分析師為跨領域背景、撰寫程式時沒有寫作函數、類別的習慣有關,所以課程的所有練習題都規定要以函數或者類別完成,這個要求雖然無形提高了初學者的進入門檻,但在設計時提供了函數命名、參數命名以及結構模板,再搭配練習題詳解教學影片,學生除了能夠學到資料科學應用,在程式設計部分也能打下扎實的基本功。
一開始的課程命名是 Python 的 50 道練習,希望能夠和上一堂廣受好評的 SQL 的 50 道練習呼應,未來可以慢慢地積累其他 XXXX 的 50 道練習,成為我自己開設資料分析、程式語言課程的一個品牌系列,不過由於課程規劃了四大部分、二十個章節:
覺得很難用五十題左右的練習題就能規劃完成,但是又不想要破壞 XXXX 的 50 道練習的品牌系列命名,靈機一動(萬分感謝給我超棒點子的老婆大大),調整成了 50+ 練習,只希望也有大佛之於大佛普拉斯萬分之一的微妙,事實上一個章節再怎麼精簡設計十道練習,也是將近兩百題的總數。